师大二附小夏季健康防护小贴士

范范
创建于07-12
阅读 244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炎炎夏日,各类蚊虫逐渐活跃。蚊虫叮咬不仅会影响正常的休息、工作或学习,还是传播虫媒传染病的重要途径。随着气温升高,食物中毒、其他传染病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了解相关知识、掌握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患者所进食物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或食物含有毒素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胃肠型食物中毒多见于气温较高、细菌易在食物中生长繁殖的夏秋季节,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

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主要表现为发热,手心、脚心、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接触传播。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吸血节肢动物,包括蚊子、人虱、鼠蚤、白蛉、羌螨、蜱虫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较大的破坏性和传染性。

虫媒中以鼠类、蚊子、苍蝇、蟑螂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且最为常见,习惯上称之为“四害”。它们可传播乙脑、疟疾、登革热等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因此夏季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更要做好虫媒传染病的预防。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我国登革热疫情以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疫情为主,有伊蚊分布地区(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城市、半城市地区)广泛流行。在夏季有可能续发本地传播。潜伏期为3-15天。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恶心、呕吐、皮疹、轻度出血。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经蚊(库蚊、伊蚊、按蚊)传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多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重症的病死率和后遗症率均较高,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我国华南、华北、东北地区可见,集中在7~9月发病。

疟疾

疟疾是经由按蚊叮咬或输入被感染者血液而引起的寄生虫病,疟原虫通常寄生在人红细胞内,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寒颤等。夏秋两季多见,常年可发病,国内多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可遍布全国,北方地区发病较少。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如何预防

减少暴露

外出尽量着浅色长袖衣服,尽量穿袜,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

应当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蚊虫、蜱虫栖息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保持良好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避免食饮不洁食物和生水;

平时注意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

加强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厕所及时清理和消毒。

加强预防

预防虫媒传播传染病最关键的就是消灭蚊、蝇、蟑、鼠、虱、蚤等传播媒介。要清理室内外污水,消灭蚊虫孳生地。注意居室灭蚊,使用纱门、纱窗防止蚊虫进入,睡觉时应挂蚊帐,也可利用各种蚊香、驱蚊液或物理驱蚊方法驱杀蚊虫。

正确处理

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或拽伤皮肤,宜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尽早就医

有疑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尽早进行临床诊断,确诊病例应住院治疗。具有咯血、呕血等出血表现者应隔离治疗。

整治环境

做好环境整治和家养动物管理,防止人群密集区及生活居住区环境中蚊虫孳生,降低蚊虫密度。

虽然夏季是食物中毒及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家长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假期!

编辑:范琛岩

初审:王巍  刘立霞

终审:徐晓春

阅读 244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