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有所见,学有所获-----仁和中学初一年级川蜀研学Day3

Miranda
创建于07-12
阅读 311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成都—--一个绿的王国。

        它的乡村,除了粟米饱满,稻米流脂,桂子飘香。举目遥望,平畴沃野,一碧万顷,葱茏的生机,铺满大地。

        它的都市,深绿、浅绿、浓绿、淡绿、墨绿、鲜绿的叶子交织错落着,向着整个晴空轻盈地伸展着,在微风中慢摇款摆。

        清雅的梧桐,慈祥的银杏,楼宇间的娇媚的合欢,楼顶上的淘气的葡萄藤,地砖上的青苔,街角的小灌木,无不跳跃地嚷嚷:“看,这是我的绿!”

钢筋水泥的都市,一栋一栋拔地而起的楼宇仿佛是镶嵌在万绿丛中的一点点碎钻,沉浸在绿的海洋,舒适又安详。

       今天我们来到了汶川大地震纪念馆。深色的基调和矗立的雕像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我们走过512级阶梯,到达展厅,透过高墙我们看到了小女孩生前的奖状和新买的书包,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的话,她该是多么幸福啊!警察叔叔被巨石砸扁的警车透着悲凉……                     

        但是,这场灾难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国人最坚强的力量!跳伞兵们在无视野的的情况下毅然盲跳。在大桥被炸开时,依然舍生忘死的送物资!小学老师用双臂为孩子们搭建生的桥梁!这是一场人类群星闪耀的画卷。

00:28

       听着老师的讲解,我更加了解了14年前,国家对普通国民生命的尊重,与汶川大地震的伤痛一样刻入共和国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它也让我们相信,生长于这片国土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祖国母亲的孩子;每一个因灾难逝去的生命,都是国家的伤痛.它让我们感念,一个以人为本、崇尚生命尊严的国家,值得无限热爱。

        下午,我们来到都江堰,感受了山河壮阔,也感慨治水之道。我们参观了诸多景点,有浪漫传奇的“千古爱情第一桥”,也有巧夺天工的鱼嘴,还有屹立千年的宝瓶口和飞沙堰,我们还制作了竹笼和杩槎。

       相传何先德造桥却因触犯樵夫利益,被人报复,桥毁人亡,死后妻子继续研究桥梁,终于造出中国第一架有栏绳桥。

        鱼嘴是我国古代治水常见的分水建筑物,在都江堰中,他主要把汹涌的泯江分隔成内江和外江,外江排洪,内江饮水灌溉。

       飞沙堰是泄洪道,为都江堰的关键要害,保证了成都平原不受水灾侵害。曾经的飞沙堰用竹笼卵石堆砌,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筑。

        宝瓶口,顾名思义,形如宝瓶,牢牢控制着内江水量。

    

         讲解过后,大家亲手制作了竹笼和杩槎。制作杩槎时,大家齐心协力,或咬紧牙关,抬起木棍;或开动脑筋,仔细琢磨如何将杩槎扎得更结实;或蹲下身子,用力达一个漂亮的绳结,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很多同学还用小木棍做了迷你杩槎。

    制作竹笼时,大家用心记下编整过程,竹条在老师手中仿佛活的一般,一会直一会弯,迷得大家团团转。

00:44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一天我们收获颇丰,感受汶川地震那一段沉重的历史,学习防震救灾的本领。拜水都江堰,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制作治水神器的本领。我们对明天空前期待,感谢仁和中学的研学活动让我们学到很多!

供稿:

初一9班   陈子聪

                张家祺

阅读 311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