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镜头去学佛——俱舍宗祖庭大慈恩寺之大雁塔、玄奘大师及其他

李文勇
创建于07-11
阅读 6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西安大慈恩寺在唐朝的时候,曾经产生了汉传佛教的两大宗派,是俱舍宗和唯识宗的祖庭。迄今已1370多年的大慈恩寺,又是唐长安三大佛译经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尤其是大慈恩寺里面的一座古塔——大雁塔,它是古印度佛教建筑形式传入中国的产物,承载着许许多多厚重的历史,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它也是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重要纪念建筑物。国务院于1961年颁布文件,确定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建于公元652年,也就是在唐高宗李治当皇帝的时候,它的建造时间比大慈恩寺迟四年。当时,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玄奘大师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为由,计划在大慈恩寺正门外,建造一座长宽各30丈的石塔,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等。唐高宗李治收到奏章之后,就以用石造塔,工程量浩大,短时间难于建成为由,修改了玄奘大师的建塔计划,恩准在大慈恩寺西院一块空地处,敕建一座五层砖塔,一切费用皆以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折钱支付。之后,玄奘大师亲力亲为,三月份动工,十一月竣工。参照印度佛陀伽耶精舍的大觉塔建筑图样,塔高五层,砖表土心,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既保留了印度建塔主体特征,又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大雁塔在当时的长安是地标性建筑,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唐代建筑的范本。

大雁塔刚刚建成的时候叫慈恩寺塔,后来为什么叫大雁塔?说法有多种,最可信的说法是《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埋雁建塔”的记载: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时候,路过摩揭陀国的一个寺庙,这个寺庙内的和尚可吃三净肉。传说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刚落,一只大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菩萨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因此,人们受到启发,遂将慈恩寺塔更名为大雁塔。

大雁塔建成后,经历了50年的风风雨雨,塔身就蔓草丛生,甚至接近坍塌,不得不重修。武则天武周时期,具体来说,也就是公元701—704年,武则天诏令对大雁塔进行全面修缮,并在原来五层的基础上,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高增至64.5米。后来经历多次地震,特别是“关中大地震”,大雁塔虽然没有倒塌,但是也不同程度受到破坏。除天灾之外,人祸也或多或少波及到大雁塔。唐朝末年,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时,大雁塔乃至整个长安城都遭到破坏。后来虽然经过各朝代多次修整,主体样式至今基本没有改变。现在的大雁塔,保持着武周时期的主体外观,还是四角七层,第一层和第二层,以瓦盖柱,各为九间,三、四两层各七间,其余三层各有五间。每层开四门,内部建造了木质扶梯,可以登顶,一层南门两侧,各开一个小型龛室,安放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据说是唐高宗年间,由玄奘亲手竖立在此的,至今保存完好。底层西门楣石壁上,有线刻阎立本画阿弥陀佛说法图一幅,艺术价值极高。

大雁塔也是唐朝新中进士的提名之地。从唐中宗开始,每次科举考试之后,新科进士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后,还要到雁塔登高,留诗题名,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这在当时是出尽风头的事情。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心情,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提名”为荣耀和梦想。有人统计,唐朝总共有八千余人中取进士,就有六千余人曾参与“雁塔提名”。一直到明、清时期,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乡试举人们也纷纷效法唐朝“雁塔提名”的形式,相携登塔,题诗留名,现在还留有二百多块提名碑。“雁塔提名”和后来的“金榜题名”有同工异曲之处,都成为学子们十年寒窗的追求目标。

当年,玄奘奏请朝廷建造大雁塔的初衷,是为保存他从印度取回的贝叶经文、佛像。建塔的时候,传说玄奘曾经把万余颗释迦牟尼和其他大德高僧的舍利子,基葬于石函里作为镇塔之宝。玄奘法师究竟从西域带回多少舍利子,无确切记载。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仅说是150枚佛陀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骨舍利的具体数量未说明。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说,“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所取回的佛舍利子,是全部还是部分葬于塔基,用于大雁塔镇塔?有没有散失它处,是否还有舍利子另行存放等,都成了千古之谜。

据佛教资料介绍,舍利子是一个人通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圆寂火葬后才会出现的结晶体。因此,它十分稀有、珍贵、神秘。据说,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弟子们从灰烬中得到84000颗舍利子。在当时,有八个国王参加释迦牟尼的荼毗仪式,每人各得一分舍利子,他们将佛的舍利子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唐玄奘西天取经后来,带回150颗,在玄奘之前是否有佛陀舍利子,被带到中土?不可而知。

现在在大雁塔五楼里安放的释迦牟尼舍利子,常年对外开放,只要登塔就有机会瞻仰,但它不是玄奘取经时带回来的释迦牟尼舍利子。据了解,这两颗珍贵的佛陀舍利子(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是一个叫释悟谦法师的印度籍华侨高僧赠送。释悟谦法师原籍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四十年代初效法玄奘赴印求法,后来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1998年他回国参观大慈恩寺时带回两颗,赠送时再三嘱托:“这佛宝非常宝贵,要珍藏好定有无量大福”。大雁塔景区管理部门征得释悟谦法师同意之后,便将佛舍利子陈列于大雁塔上,让更多的人们共同瞻仰,弥补了大雁塔无释迦牟尼舍利子的缺憾。

大雁塔是大慈恩寺景区的一部分,但是,大雁塔的名气要高于大慈恩寺,已经成为西安旅行的打卡地。

说起大雁塔、大慈恩寺、俱舍宗和唯识宗,都与玄奘大师是分不开的。

玄奘大师是一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唐代高僧,人们除了感念他在取经、译经等方面的贡献外,在中国,玄奘的知名度几乎和如来佛是齐名的,这主要得益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的影响力。

玄奘生于公元601年,也就是隋文帝仁寿二年,俗姓陈,单名一个袆字,河南偃师缑氏镇陈河村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兄弟四人,玄奘是最小的一个。奘师自幼就具有高尚的品格,聪明而有悟性,个人修养极高,平常总是温和待人,做事淳厚朴实而谨慎。他个人没有其他爱好,就是乐于读书识字。到了七岁的时候,他就熟读五经,儒家文化功底深厚。玄奘学佛是受他二哥陈素的影响,他二哥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奘师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便跟随二哥一起住在净土寺,早晚诵习佛经,耳濡目染的寺庙氛围,让他从小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奘师十三岁那年,隋炀帝下诏,在洛阳建立四大佛教道场。隋唐时期,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信仰佛教,不是说谁想做和尚就可以做和尚的,当和尚还要经过招考面试。这次招考地点在洛阳,名额一十四人,奘师便去报考,因年幼不能应试,负责度僧的大理寺卿郑善果和他交流一下,感觉玄奘心有大志,谈吐不凡,便破格录取了他,从此便正式剃度为僧,成为一名小沙弥。奘师出家以后,继续在洛阳与二哥共同住在净土寺,潜心研究佛经,经常参加佛教论师讲座。十七岁的时候,李唐王朝统一天下,天下太平,玄奘就去了长安。刚统一的大唐长安百废待兴,当时的长安因为前些年战乱,佛教中心被迫转移到四川,于是,玄奘和他二哥一起先后到成都、荆州、安阳、赵州等地寻师访道,经常参与沿途寺庙的讲经说法,几年之后,玄奘便名声鹊起,成为出了名的佛教论师。最后奘师回到了久别的长安,住在大觉寺继续弘传佛法。

玄奘在大觉寺修佛期间,他感觉到他看到的佛经名字一样,内容却差别很大,甚至与经典颇有歧异。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佛经都是手抄本,几经易手后,内容就变了,也搞不清楚哪个版本的正宗的,往往让他无所适从。再加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一位印度高僧,在他的身上体悟到印度佛学的智慧和魅力,于是,便萌生了到佛学发源地求取地想法。誓言: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愿东土一步生。决心定了,他便联合几个师兄弟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西天取经。因大唐建国之初,社稷未稳,所以未获唐太宗批准。原来相约的几个人都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公元628年,这一年玄奘27岁,从长安出发,他先偷渡出境到西域游学。后来,他沿着“丝绸之路”,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地艰难跋涉,行程五万余里,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国的那烂陀寺,拜一个叫戒贤的长老为师,学习梵文佛经。期间,得到戒贤法师的青睐和真传。接着,玄奘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古印度信仰佛教的国家。当返回那烂陀寺时,玄奘的经、律、论等佛教方面学识造诣,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声望仅次于恩师戒贤。为了能够回到大唐译经弘法,玄奘谢绝恩师、道友及各国国王的挽留,玄奘于公元645年,即唐贞观十九年,玄奘携经卷657部贝叶经文、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子,回到阔别多年的长安。

     当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移驾洛阳。太宗得知玄奘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并为玄奘大师举行了盛大地欢迎仪式。后来,玄奘驻锡大慈恩寺,分别在长安的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巨大地贡献!翻译经文期间,玄奘还应唐太宗的嘱托,由他口述,其弟子辩机笔录,将他在17年取经旅途中所见所闻,以及他所亲历110个城邑的传闻,还有他路过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概况,甚至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都做了详实地记录,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成为研究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对当时和未来,都有极其珍贵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古都长安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玄奘大师在跨越屋后沿沟的时候,不慎跌倒,小腿处稍许破皮。按现代医学诊断,应该是破伤风,要说没有大碍。但从那天开始,玄奘再也没有起来。同年二月初五夜半时分,玄奘大师默念弥勒,话音一落,玄奘大师便圆寂了,遂随接引而来的弥勒菩萨往生兜率宫------

俱舍宗是以《俱舍论》为主要经典。此宗与成实宗,同属汉传佛教中的小乘传承。成实宗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俱舍宗起源于公元560年古印度,相当于佛陀涅槃后一千一百年左右,是以世亲菩萨所造《俱舍论》而成立的佛教宗派。

俱舍宗在中国的弘传分为新、旧两个时期。中国最早传译的《俱舍论》,是南北朝时期陈国的真谛和尚,并且还专门著论疏五十卷去解释《俱舍论》,可惜这些五十卷本论疏后来都散失了。玄奘早年在长安向道岳和尚学习过《俱舍论》,玄奘在西天取经期间,曾经向戒贤大师等俱舍论论师请教决疑。玄奘回到大唐,认为真谛所译《俱舍论》“方言未融,时有舛错”。于是,重译此论,题名《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30卷,世称新论。因此,在玄奘译本出来之前,以真谛译《俱舍论》修行的为旧论,慧恺及道岳为真谛旧译俱舍论重要的传承人物;玄奘译本出来之后,以玄奘译《俱舍论》修行的为新论,神泰、普光等为玄奘新译俱舍宗重要的传承人物。之后,汉传俱舍学派就依玄奘译《俱舍论》立宗,玄奘为此宗祖师。

俱舍宗除了以《俱舍论》为主要论典外,还有“一经七论”:一经就是《四阿含》;七论有《发智论》、《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类足论》等七论。

释迦牟尼有个偈语:“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听起来有些拗口,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说,所谓佛法,本身就没有个固定的东西,说白了就是讲述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都是本来存在于这个宇宙之间的。仅仅是借我的口应时而说、是应机而说,是针对众生的疑惑和烦恼来解决问题、进而产生的佛法。

《俱舍论》总结性地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法十四,无为法三。这个结论对以后传承一切有部学说的人产生很大影响。

   修行俱舍宗以道谛、缘观、六度作为修持方向。就修习的阶位而言,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声闻修四谛法中的道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修六度。由此可见,修持方向是渐进的,由低级到高级的。

俱舍宗的兴盛时期是南北朝的陈国到李唐中期,中唐以后,俱舍宗融入到其他大乘佛教宗派之中,有些寺庙零星出现修行传承俱舍宗的,但都没有形成气候。

有许多人认为,汉传佛教发展的现在,两个小乘宗派俱舍宗、成实宗已经灭宗了,我不以为然。就拿俱舍宗来说吧,它的教义被各大乘佛教宗派所吸纳,成为修行大乘佛教的基础。比如,俱舍宗的轮回转生论的六道六趣、十二因缘等,现在都还被佛教信众信奉。还有些人认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广泛吸纳儒家和道家的理论和教义,大乘佛教以此为基础,就不用再学习小乘佛教的教义了,直接修为大乘佛经就可以修成佛果,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就拿“天堂地狱”之说吧,佛教、道家都有这一说法,但是,两教的对好人死后上天堂、坏人死后下地狱的观点,两者还是有同有异的。

 

00:31

图   片:李文勇

文   字:李文勇

阅读 6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