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谋振兴   蛟坑新印象

煌力
创建于07-11
阅读 31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7月10日,清流县老科协组织会员赴余朋乡蛟坑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考察调研。余朋乡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邹乾军陪同走访农户,并到村中长者陈根辉家座谈,冒着酷暑到春秀家庭农场红花莲栽培基地,蛟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施工现场等地开展调研活动。

      清流县余朋乡蛟坑村,位于郁郁苍苍的东岭山下,青山绿水的九龙湖畔。村子四面环山,房屋依山而建,地势高差明显。境内有塘尾溪、门口溪、艾坑溪三条小溪穿村而过,在村口鳗精潭(又叫蛟精潭)交汇后向南流入九龙溪,因因三条小溪相交在村口会合,故而得名蛟坑,曾用名蛟溪。蛟坑村海拔351米。地处清流县东面,东连永安市安砂镇,西接东坑村,南邻沙芜乡新矶村,北毗余朋村。全村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2020年末,有220余户人家,人口870余人,村民以陈姓为主。境内交通便捷,国道G356线、县道余李线X793过境,距余朋乡政府4公里,距清流县城45公里。

      蛟坑建村始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明清时期属梦溪里七都。民国二十三年(1934)属清流第三区(沙芜塘)称蛟溪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梦溪乡余蛟保。1950年2月至1950年11月属沙芜区余蛟乡(乡公所设蛟溪)。1951年1月至1956年3月属三区。1956年4月至1958年4月属沙芜区余蛟乡。1958年5月撤区并乡,属余蛟乡。1958年10月属余蛟公社,更名蛟坑大队。1959年2月至1961年8月清流宁化合并为清宁县,属清宁县沙芜公社余朋管理区。1961年恢复清流县建置,属清流县余蛟公社。1962年属清流县余朋公社。1984年9月恢复乡镇建制,属清流县余朋乡人民政府蛟坑村民委员会。

        蛟坑村矿产资源丰富:石灰岩、铁矿、铅锌矿、萤石矿等储量大品位高。主要名特产品有:香菇、红菇、笋干、毛边纸、茶油等。

        蛟坑历史上曾是福建著名产油村,这里山林植被保存完好,独特的地理条件很适于茶树的生长。蛟坑的茶树具有树冠高大茶果如珍珠的特点,人们称为珍珠茶。蛟坑的茶树很少人工种植,年年代代都是茶籽落地后任其自然发芽生长,从不施肥喷药,只需每年铲一次山,茶树就自然成林了。经常年不断的铲山,茶林也越来越多,这里每条山脉都有茶林,就连地名都以茶油有关。因此,就有了“茶林下”“茶林岗”“油寮下”“茶树窠”等地名传承至今。据老辈人说过去一个小小的蛟坑村就有五、六座油寮,整个冬季天天开榨,盛油的容器不够,许多人家都挖有地窖,粉上三合土用来储油。每年榨油季节都有外地贩油商人前来收油。蛟坑茶油畅销连城、长汀、龙岩、潮汕等客家地区。蛟坑茶油也成为誉满八闽的品牌。

      蛟坑境内自然遗产景点有:安峰古寨,仙人桥,蝙蝠岩,鳗精潭,雉鸡岩等,主要古建筑有五通庙,廊桥(寿龄桥),土楼里古民居、龙墩古亭等。

      雉鸡岩位于村南面,距村1公里,是一个溶洞群,雉鸡岩溶洞群全长约二公里,洞中有洞。洞内岩高数丈的大厅十处,景观奇特,奇险无比,嶙峋怪石,仪容万千,形态各异可与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相媲美。

       五通庙始建于1846年,重修于2005年。庙塑五通菩萨,座落于村水口,庙侧有一溶洞,洞内有潭,深不可测,传说谷壳倒下去会从安砂流出来,人称鳗精潭。相传古时深潭里一条鳗精,常出来糟塌五谷,祸害村民,百姓无奈鳗精。后经神明指点,乡民在溶洞旁建五通庙塑五通菩萨镇守鳗精,不许鳗精祸害百姓。鳗精恐于神祇的威慑不敢出洞。一日鳗精得知五通菩萨云游,又出来害人,适逢五通菩萨云游归来,看见鳗精又去祸害百姓,逐挥剑把鳗精的尾巴斩断。鳗精溜进洞里从此再也不敢出洞。从那时起,蛟溪里的鳗鱼就没有尾巴,如今蛟溪里捕获的鳗鱼至今仍是没有尾巴,这一谜团现在无人解得开。村民将每年正月二十二日定为五通庙会。慕名而来五通庙祈福的村民绎络不绝,五通庙常年香火旺盛。

      蛟坑廊桥位于村水口处,又名寿龄桥、屋桥、暗桥,采用本地东岭的百年古杉建成屋桥。桥长8丈,宽1丈5,高1丈2。桥面铺三合土砌鹅卵石。暗桥设有风雨挡板,两侧有供行人休息的长凳。1930年1月上旬,毛主席率红四军回师赣南途径蛟坑在此桥经过和休息,红军纪律严明给老百姓留下良好的印象。该桥1962年乡民重修,2020年再修。

      时值盛夏县老科协调研组小歇廊桥清风徐徐,令人心旷神怡。桥上柱联“出桥人行青草路,入村眼望白云家”是对古老乡村风景的真实写照。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里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00:15

      村外“出桥人行青草路”在变,近年来,余朋乡把发展特色种植业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发展,农民成立了家庭农场,工业装备和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农业领域,机械耕作、机械化作业全程替代了人力畜力,基本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时代,传统粮食产业经营得以脱胎换骨,生产效率倍增。如今出桥不再是人行青草路,青草路变成了标准的机耕路,拖拉机、收割机等可以自由出入田间地头进行农田作业。桥往外大片田畴种上红花莲、槟榔芋、水稻育种等农作物,是现在蛟坑农民的支柱产业。

00:13

       村内“入村眼望白云家”也在变,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提高乡村居住环境质量,保护村主要古建筑。余朋乡政府在蛟坑村开展蛟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驾驭着大型机械,正在浇筑水泥、修复河堤。主要建设一座长1.38公里的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工程量包括修筑600余米长的排水沟与机耕路、蓄水池3个、水保生态公园2座、生态护岸400余米、生态步道100余米、生态缓冲带200余米。项目建成后能改善村容村貌,可以保护村主要古建筑和民居、道路、以及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农村文化、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惠及蛟坑村水利事业和乡村振兴发展。

           (邓煌生)

阅读 31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