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物权意识?

石林天奇医院儿科
创建于2024-07-11
阅读 28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前言        

        2岁左右的孩子总是喜欢将“我的”挂在嘴边,无论是谁动了Ta的东西,Ta都会不断强调“我的我的”,像在宣誓这是Ta的专属物品,出去玩的时候也会因为争抢玩具而让家长陷入尴尬……其实,这是孩子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的表现,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1 什么是物权意识?

        简单地说,物权意识是指具有对自己的东西占有、保护和处置自由的意识。其实,从18个月开始,大多数宝宝就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与此同时,Ta们的物权意识也逐渐萌芽。

        物权意识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成人的物权在幼儿时期的缩影,物权意识可以让孩子拥有自尊、自主的心态,帮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物权。

#2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物权意识?

        无论是幼儿在维护自己的物权方面还是对待他人的物权方面,家长都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当幼儿之间发生物权纠纷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物权意识的敏感程度以及性格特点,引导孩子做出恰当的选择。以下三个案例,可以作为参考:

孩子不愿意分享?

       小妹妹来家里做客,看上了妞妞的一个布娃娃,于是妈妈就跟妞妞商量:“你有那么多布娃娃,送给妹妹一个好不好?”结果妞妞哭闹着怎么都不肯分享,让妈妈无可奈何。忍不住批评妞妞:“你怎么这么小气呢!”

应对策略

🔸 尊重幼儿的坚持、不强迫幼儿分享

        当幼儿坚持不想分享自己的物品时,不少家长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一点都不懂得分享…”其实,这是孩子的物权意识在发挥作用。在物权意识形成的敏感期,不要强迫孩子分享,不要想方设法逼孩子让出属于自己的物品。如果成人强行将幼儿的所属物分享给他人,会给幼儿带来不安全感,导致幼儿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自己的东西自己不具备所有权。可以等孩子的物权意识巩固后,再鼓励Ta学习分享。

孩子护不住东西?

        晨晨和别的小孩不太一样,Ta似乎对自己的东西不怎么在意。有时候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去了也不知道要回来。晨晨妈妈既替儿子打抱不平,又埋怨孩子太“怂”,自己的东西都看不住。

应对策略

🔸 强化孩子的物权意识

        物权意识发展欠缺的宝宝容易形成软弱、逃避的性格,不会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往往不懂得主动寻找和抓住机遇。因此,家长要注意强化孩子的物权意识。可以在家里设立专门的区域用来摆放孩子的东西,让Ta知道自己拥有许多东西(如玩具、图书、衣帽鞋袜等)。让孩子成为这片天地的小主人,鼓励Ta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支配、布置,以此来培养物权意识。

孩子擅自拿了别人的东西?

        天天今年 4 岁,平时最爱画画,大家都叫他“小画家”。前几天,妈妈带着天天去朋友家玩,回来之后发现天天的口袋鼓鼓囊囊的,一看,原来口袋里装满了蜡笔。妈妈问他:“蜡笔是哪儿来的”,天天回答:“小姐姐家里的。”妈妈又问:“是小姐姐送的还是自己拿的?”天天承认是自己拿的。他理直气壮地说:“因为那些颜色太好看了。”

应对策略

🔸 明确物权边界:“不是我的,不能拿!”

        在天天心里,“这个东西是谁的”远远不及“这个东西是我喜欢的”有吸引力。这是孩子物权意识不清晰引起的,他们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没有明确的界限,认为只要我喜欢,我就拿过来看一看、玩一玩,这没什么大不了。如果孩子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不要责骂孩子,应抓住这个机会,可以引导孩子怎样与别人沟通,如何开口“借”东西。比如,让孩子问问爸爸,“妈妈想借爸爸书看看,可以吗?”让孩子知道要用别人的东西,先要征得物主的同意。在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如果孩子想要拿别人的玩具,爸爸妈妈可以提醒Ta:“你征得他们的同意了吗?"

关注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物权意识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关键标志。自我意识是个体人格的核心,不仅影响着个体人格发展的水平,而且还与个体的学习、生活、交往、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有密切关系。

阅读 28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