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好乡村戏台

画楼西畔墨染秋
创建于2024-07-10
阅读 34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搭好乡村戏台”即搭建送戏下乡的平台。送戏下乡活动让乡村好戏连连,既让村民享受到一场场视觉、听觉盛宴,又在送戏的过程中传承着戏曲文化。

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对村民来说,可以丰富其的文化生活,满足其精神需求;对于乡村来说,有利于通过文化传播营造乡村文明风尚;对于戏曲本身而言,送戏下乡也是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一方面,满足精神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精神层次的富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契合了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作为重要的文化惠民活动,一出出好戏在乡村舞台精彩演绎,让村民的戏曲文化盛宴更有现场感、更具参与性,让村民享受到了文化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弘扬文明新风。送戏下乡不仅为乡村送去了文化,也送去了文明。很多剧目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注重了内容的再创造,在戏曲中融入科学知识、法治理念、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让村民在听戏看戏的同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乡村移风易俗,提振村民的精气神,孕育新时代农村乡风文明好风尚。同时,传承戏曲文化。送戏下乡是“送文化”,更是“种文化”。40年来,送戏下乡的“文化大篷车”吸引了很多戏迷学习曲艺,如今他们中间很多人已成为了送戏下乡的主力军。此外,得益于专业剧团对农村剧团的指导,很多地方特色戏曲可以“进城”展演,加强了戏曲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了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

然而,在搭建乡村戏台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首先,是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让戏曲传承面临难题;其次,是下乡剧目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并未完全做到与时俱进;最后,从活动的组织者来看,还是以政府力量为主,且受限于戏曲欣赏的小众性,并未形成热烈的市场反响。首先,面临专业人才断层。由于戏曲工作者练功苦、就业难、待遇差等现实性问题,很多戏曲爱好者并不愿意从事戏曲相关工作;加之戏曲技艺需要不断打磨,学通学透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因此戏曲文化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专业人才稀缺已成为戏曲发展的难题,同时也将成为送戏下乡的瓶颈。其次,内容形式创新不够。当下,大多数年轻群众更喜欢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戏曲内容,而部分下乡曲目故步自封,仍以保留、维持传统为主,导致戏曲创作不与时俱进,难以与村民的文化需求形成共鸣。从传播方式来看,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等移动媒体在乡村已经普及,但很多送戏下乡活动仅限于在线下搭建戏台,难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传播。再次,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一方面,当前的送戏下乡,是以政府购买为主,对演出团队、演出地点、演出场次等都有明确规定,很少有演出团队主动深入基层传播戏曲文化。另一方面,戏曲演出相比于其他文艺表演较为小众,加之听戏看戏的氛围并未完全养成,因此,出现对戏曲文化关注度较低的情况。

面对上诉窘境,首先,要加强人才培育,解决人才断档问题;其次,要注重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创造,与时俱进迎合需求;最后,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并通过宣传引导的方式,培养对戏曲的兴趣,让更多人爱上戏曲。人才扩容,代代相传。政府要注重戏曲人才的培育,通过建立配套的激励政策,例如保送入学政策、就业保障政策、优先聘用政策等,吸引有潜力、有兴趣的青年人报考戏曲院校。同时,要强化县级文化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由县级专业演员通过“结对子”等方式,将戏曲技艺传授给乡村戏曲爱好者,让戏曲不仅走进乡村,更走进村民心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戏曲内容既要扎根传统、扎根特色,又要结合村民需求、回应生活热点,创作出村民喜欢的、需要的、正能量的戏曲作品。此外,乡村戏台还要抢占新媒体平台,鼓励村民在个人短视频账号上发布戏曲作品,或通过官方短视频账号,择优发布本地区村民创作的戏曲类短视频,吸引流量,扩大送戏下乡的影响范围。鼓励参与,传承经典。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奖励措施,引导社会团体主动深入基层参演,将更多优质的戏曲演出送到乡村。同时,鼓励高校专业人才参与到送戏下乡活动中,从理论研究上、市场运营上、产业拓展上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逐渐培养村民的看戏听戏爱好,让村民厚植戏曲的人文情怀,守住戏曲文化之魂。

阅读 3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