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取消预约制

画楼西畔墨染秋
创建于2024-07-10
阅读 25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景区取消预约制”,即部分景区无需预约即可参观游览。预约制推出的初衷,是为了避免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保障景区安全秩序、提升游客体验。但并未出现“供不应求”的景区也“一刀切”实行实名制预约,反而破坏了游客的出游体验,不利于文旅市场的繁荣发展。

景区取消预约制,从需求侧来看,极大提升了游客出游的便利性;从供给侧来讲,则有利于倒逼景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保障游客游玩体验。如此刺激供需两端,势必会带动整个文旅市场的火热发展,实现新增长。一方面,提供出游便利。从客观角度来看,当前大多数游览目的地并非供不应求。因此,不必“一刀切”要求所有景点全部采取实名制预约才能游玩。取消实名制预约,既可以简化游客游览购票流程,也可以使游客更加灵活安排出游行程,极大提升了游客出游的便利性与即时性,使“说走就走”旅程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倒逼管理优化。景区实施预约制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游客超出景区最高承载量,造成集聚拥堵。如今取消预约制度,如何避免客流量失控、确保景区安全有序管理,成为摆在各景区面前的现实考验。这有助于倒逼各景区立足实际,借助技术赋能,优化管理模式,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景区运营质效,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游玩体验。同时,带动市场发展。景区取消预约制,一方面通过满足群众便捷出游的心理需求,极大刺激其出游愿望;另一方面借助景区的流程优化,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如此供需两旺,可以有效刺激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景区取消预约制,主要是因为目前各景区的个性化管理不足,存在“一刀切”式实名制预约流程;而其中的实名制登记,对于优化景区管理效用不明显,并且存在泄露游客信息的风险;而且,由此产生的“黄牛票”等市场乱象,也是引起管理方重视的重要原因。首先,个性化管理不足。景区是否需要预约,应该以景区自身在市场上供求关系及承载力为判断标准,目的是兼顾游客体验与景区保护管理。如此一来,所有景区“一刀切”式全部严格执行实名制预约进入,使有的景区在低峰期也处于“非预约不进入”的状态,不仅破坏了游客的出游体验,也不利于景区运营增收。其次,实名制效果不佳。预约制是为了帮助景区做好容量管理,为各类决策提供数据和分析。然而,实现这些作用实际上并不需要收集游客的个人信息。因此,实名制预约,既使游客需要面对繁琐的操作流程,也使其要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而且,收集个人信息本应该以必要性和最小化为原则。因此,多地景区都在积极探索取消实名制预约。再次,市场乱象待整治。

部分不法分子瞄准“景区预约”这一环节,使用技术手段囤票、倒票,恶意哄抬价格,挤占有限的门票资源,不仅加重了游客经济负担,而且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对于人流量在可控范围内的景区,取消预约制,实际是从根本上遏制了门票“黄牛”乱象,最大限度压缩其生存空间。

景区取消预约制是适应形势发展的积极探索,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其次,无论取消与否,都要强化精细管理,做好景区内的秩序维护,保障游客良好体验;最后,要想旅游业长久高质量发展,还是要丰富产品供给,满足游客需求。一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各地要结合历史数据,综合考虑景点的人流量、承载量、参观体验等因素,科学合理确认是否实行预约制,对于不同景区实行差异化管理。对于文物保护等级高的文博场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自然保护区等承载力较弱的景区,仍应继续保留预约制,以保证景区秩序,确保生态与文物的安全。另一方面,强化精细管理。各景区要借助技术赋能,进一步优化预约模式、流程等细节。科学合理简化预约流程,丰富预约渠道,满足各类群体的诉求。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密切监测景区旅游参观人数和游客密度,动态调整预约名额,并进行实时公布。帮助游客形成理性判断,引导游客合理规划行程,错峰出行。同时,增加产品供给。各景区要深挖自身资源,把旅游体验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作为重点,推进景区扩容。一方面,可以利用AR/VR等新技术打造虚拟景区,增加游客在虚拟景区空间中的体验与互动,拓展游览空间;另一方面,创新打造夜游特色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使游客实现“深度游”。

 

阅读 25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