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小·课标(白金玲)】以《圆》为例,新课标视域下的大单元整体教学

实小白金玲
创建于07-10
阅读 27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课标》强调:核心素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期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我通过联系生活中与圆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性,思考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形成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的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

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本单元的学科本质是“圆的特征与度量的本质”。在转化和度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部分,“圆”在小学阶段既是研究的唯一的曲线图形,还是平面几何部分的最后一个图形,在整个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圆进一步的再认识,是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扇形统计图的基础。

课标对照

       在第三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学习主题中,相关的要求如下:

1.内容要求:认识圆和扇形,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周率;探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业要求:会用圆规画圆,能描述圆和扇形的特征;知道圆的周长、半径和直径,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定值,认识圆周率;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用相应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建议: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形成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圆的教学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圆的特点,利用圆规画圆,加深对圆的理解。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个常数的过程,认识圆周率,讲述祖冲之的故事,加深对圆周率和小数数位的理解,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贡献,传播数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借助操作探究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过圆,在第二学段学习图形的周长时,能用滚动和绕绳等方法测量圆形的周长,在第三学段又学习了多边形及面积的计算。学生对研究图形特点和计量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活动进行推理,并能比较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利用“转化思想”解决多边形的面积,积累了转化经验;能提出有关图形的特点及计量问题,可以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了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能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进行初步的合情推理,并比较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单元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发现圆的特征;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了解扇形。通过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活动,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思想,体会“转化”和“极限”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和圆有关的数学文化,在文化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

单元结构

以“圆的认识”为例

       “圆的认识”较好地体现了《课标》中有关图形的认识的要求和教学提示中建议的活动方式。下面列举几个主要环节的教学片段,对《课标》的相关要求进行解读。

一、操作体验,感悟圆的特征

1、抛出第一个核心问题:哪些物体的表面一个圆?学生可能会答道:硬币的表面是个圆;水杯的盖是圆的;圆柱形罐头的上下两个面是圆;路边的窨井盖是圆的。这些都是学生联系实际后的直观印象。

2、第二个核心问题:圆有什么特点?(圆没有角。圆有一个圆心。圆是个轴对称图形。圆是个曲线围成的图形。)

3、操作体验:运用准备好的各种材料画圆。(材料中包含:绳子、圆规、铅笔、橡皮筋、回形针)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会得到两种结论:1、能成功画出圆:(1)用圆规;(2)用绳子和铅笔?2.不能成功画出圆:(1)回形针和铅笔;(2)橡皮筋和铅笔。

4、因此,找到不成功的原因:回形针是圆弧状的,无法很好地固定一个点;橡皮筋伸缩性太强,无法保持一段固定的长度。进而推导出:要成功画出一个圆,需要满足定点和定长这两个条件。

5、再让学生详细介绍一下成功画圆的方法,看一看是否满足这两个条件。

接下来,老师示范用圆规画圆,并讲授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标 》解读

      《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指出:“圆的教学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圆的特点,利用圆规画圆,加深对圆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于圆的认识,经历了直观描述、半抽象半具体地说明及理性定义的思维发展过程。不同的学生,对于圆的理解的表述不同,教学中要通过不断地质疑、讨论,最终形成有关圆的认识。在操作活动中,把用圆规画圆与其他学习材料画圆进行对比,找到共性,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主动关联圆的特征。共性的发现是对本质属性的理解,整个操作活动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训练、而是帮助学生不断地抽象出圆的特征,达到理解本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明确圆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于圆的认识就更加具体化。

收获满满

       用新的理念提升自身素质,用新的教育方法上好每节课!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勤学教学理论,博览课外书,注重平时的反思和积累,积极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使我们的数学教研活动真正做到学无境,研不息!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我们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研读课标,紧扣课标内容,生成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阅读 27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