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8日,《浦江学堂》礼惠班的孩子们,经历了一段难忘的祭孔朝圣研学之旅,实地参观了孔子博物馆、“三孔”、孟府和孟庙,在孔子研究院亲身体验了丰富的非遗文化课程。通过四天的研学,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学识,更培养了他们的毅力、品质及世界观。
一、游览孔子博物馆
博物馆内展出了大量有关孔子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在展厅里,孩子们被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所吸引,从古籍手稿到孔子使用过的器物,每一件展品都凝聚了孔子智慧的结晶,展现孔子思想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深邃的美学理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
二、祭孔拜师游“三孔”
孔府祭孔是本次游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祭孔仪式是为了纪念和尊崇孔子,表达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崇敬和怀念,历经千年,已有完善的仪式流程和礼仪规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文由祭祀官宣读,祭文内容包括对孔子的颂扬和对儒家思想的敬仰。孩子们静静聆听,心中充满了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三、论语结业迎欢庆
为期一年的《论语》学习正式结业了。《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国学教育的熏陶,不仅让孩子们熟读经典,传承美德,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四、研究院体验非遗
孔子研究院以方和圆隐喻方式充分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将儒学的“仁”“和”观念融入其中,借鉴“洛书”“河图”“九宫”格式,其建筑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和纪念性。孩子们参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程,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一)扎染
扎染是中国传统的染色工艺之一,通过扎结和染色,形成独特的花纹和色彩。孩子们用橡皮筋将布料扎结成各种形状,然后将布料浸泡在染料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解开扎结,一块块色彩斑斓、花纹独特的扎染布料展现在眼前。孩子们在这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扎染的技艺,还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惊喜。
(二)金石传拓
金石传拓是曲阜三宝文化之一。传拓是一种古老的技艺,通过拓印石刻、碑文等,将文字和图案复制到纸上。这项技艺不仅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传拓作品,感到无比自豪和成就感。
(三)线装书制作
线装书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装订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习了线装书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亲自动手制作一本小型的线装书。从裁剪书页、打孔、穿线到最后的封面装订,每个步骤都需要细心和耐心。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线装书的制作技巧,还体会到了古人书籍制作的艰辛和智慧。
五、尼山圣境牍论语
尼山圣境大学堂是儒家文化体验的主场所,殿堂巍峨,身临其境,激情澎湃,孩子们欣赏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之美,被眼前庄严的殿堂所震撼,迈进“仲尼之门”,探寻圣贤智慧,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孟府孟庙颂《孟子》
孟府和孟庙是此次游学的最后一站。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在大成殿前,孩子们诵读了《孟子》中的经典语句,在诵读中体会孟子的教诲和仁政大爱思想,也增添了对孟子的敬仰之情。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此次研学之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实操各种传统工艺技能,让孩子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些宝贵的体验和收获,将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摄影:顾瞿媛妈妈、彭般若妈妈
撰稿:赵巧侨妈妈
编辑:徐金诺爸爸
审核:家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