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南浔

笑口常开
创建于06-28
阅读 383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南浔在南宋初年叫做浔溪,因为它建在一条名叫浔溪的小河边上。

后来浔溪南面的人,因经营生丝生意而发家致富,商人在造就商业传奇的同时,也在这里构建了一座座大宅、花园、会馆。一时间浔溪南岸商铺作坊林立,于是又更名为南林。

到了南宋淳佑年间正式建制时,就从浔溪、南林这两个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把镇名定为南浔,并一直沿用至今。

可见历史上南浔是一个商贾云集、非常富有的地方。究竟有多富有呢?简单的概括为:四象、八牛、七十二狗。即达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为‘象’。五百万两以上不过千万者,称之为‘牛’,其在一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达五百万者则称为‘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多少。

“张石铭旧宅”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第二位张颂贤之孙张均衡(字石铭)所建。

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为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

这条水系便是浔溪。浔溪两岸宅院较多,大的宅院大门都不大,普通而无装饰,很低调。

刘氏悌号是面西的中西式建筑群,俗称“红房子”,主人刘安泩,号悌青,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第三个儿子,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房屋边上有一花园弄。

整个刘氏梯号最为核心的建筑便是这座由清一色红砖砌成的欧式建筑,俗称“红房子”。  

红房子外观属于西欧罗马式建筑,整体观感十分壮观,极富视觉冲击力。

欧式拱券形的大窗,窗格上安装着晶莹剔透、色彩绮丽的进口玻璃,鲜艳夺目,

瓷砖地面、欧式家具、留声机等,富丽堂皇,充溢着西欧的浪漫气息。

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达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

后花园建筑采用欧式柱,拱形门。

欧式穹顶。

广惠宫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5—1068年),殿内祀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神像。

广惠桥,顾名思义,就是广惠宫前的桥。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将广惠宫霸占为行宫、将广惠宫变身为张王庙后,广惠桥也随之得了个张王庙桥的别名。

广惠桥是单孔石拱桥,始建年代不可考,清朝嘉庆和同治年间经历了两度重建。桥长18米,宽3.32米,拱高1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

南浔古镇,一个传承着古老文明的地方,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人们沉醉其中。

穿梭在南浔古镇的街巷,仿佛时光倒流让我们领略到那古老的建筑与淳朴的风情。

眼前犹如一幅水墨画,让人感受着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灵动,领略着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深沉。

通津桥位于过去南浔镇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华的丝市。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

早在道光时,辑里村人温丰在《南得丝市行》中写道:“蚕丝乍罢丝市起,乡人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言万语袭人耳。低率高揭丝市广,沿门决户相接连。喧华鼎费晨午至,骄肩累迹不得前。”清朝邢典写道“万户周遭见,千搜日夜通”。

小桥流水的景致,古朴幽雅的建筑,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凝结了岁月的痕迹,充满了文化的底蕴。无不让人们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此刻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江南水乡的繁荣与生活.石桥.流水.商船.市井,构成了一幅的美丽画卷。

百间楼:明朝礼部尚书董份归隐南浔后,其孙子与南浔白华楼主嘉靖进士茅坤的孙女结亲,茅坤家嫌弃堂堂董尚书家里的房子不够宽敞,就遣媒人对董家人说,女方有100个陪嫁的婢女,你家太小,住不下。老尚书说,不妨,我马上造100间楼,给你家每名婢女住一间。

遂依河而建,立屋百余间,故曰“百间楼”

傍河而筑的百间楼,有的充分利用空间筑骑楼;有的楼前连披檐,故街道行人方便,雨季可避雨,夏季可遮阳。

百间楼的封火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即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

百间楼的建筑即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味的民居楼群建筑。

      

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

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

百间楼在此静静散发着古老而宁静的气息。时光仿佛静止,古老的建筑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南浔辑里湖丝馆是中西合璧式建筑,历史上为南浔商会。1998年10月镇政府搬迁,作为南浔史馆。2010年上半年改建为南浔辑里湖丝馆。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简称辑丝是世界闻名最好的蚕丝,是浙江省的传统丝织品,属于南浔特产。

辑里丝是丝中极品,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清康熙时、明万历年间,辑里丝就闻名遐迩。

近代南浔有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条金黄狗”的近百余家丝商巨富,俱系因此致富。

小莲庄为“四象之首”清光禄大夫刘镛的家庙和花园(此刘镛并非乾隆年间宰相刘墉),因主人钦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建于湖州的莲花庄而得名。有人估算,刘镛的家产在清末达到了两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几个大省一年的收入。刘镛59岁时开始修建私家庄园“小莲庄”,他原打算先修一个十亩的荷花池,再在池边建几座亭台楼榭,以便风和日丽时赏荷、垂钓,安享晚年,可惜他在65岁时就去世了。没想到小莲庄却修了四十多年,园林确实精巧,和老人设想的也一样,遗憾的是老人却没能见到。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嘉业藏书楼是刘镛的孙子刘承干建造的,与小莲庄毗邻。此人自幼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买书、校书、写书、藏书。他收集的书数不胜数,遂下决心在小莲庄刘氏家庙旁边建造一座藏书楼,最终于1924年岁末建成。此后,他又不惜重金陆续增添,自称历时20年,得书60万卷藏于书楼,此时嘉业楼的藏书,堪称江南一绝。

华灯初上,南浔如梦如幻。

漫步在河畔,看着渔船上灯光摇曳,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中。

在当下与历史间穿梭一天,在现实与画卷中游走一日,感慨万分。

再见,南浔。

阅读 38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