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之母——拙政园

笑口常开
创建于07-02
阅读 362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明正德八年(1513年),解官回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基建造宅园,取西晋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题名拙政园。后屡易其主,并几度入官,迭经兴衰分、合。

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西部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进入仿古的大门,便是一个较为开阔的朴素庭园。一株百年女贞枝叶婆娑,姿态入画。

粉墙两侧为圆形洞门,是游人出入古园的通道,上有砖刻门额两块,左为“入胜”, 右为“通幽”。

兰雪堂,东部的主厅,此厅为入园游赏的第一景。堂名取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

这里是家人读书的地方,窗棱设计为冰裂形状,寓意十年寒窗苦。而冰裂纹边上还有梅花状,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

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上的太湖石假山,用于抑景(障景),使园内具有私密性。

绕过假山,只见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入荷池,这便是芙蓉榭。荷池为矩形,东西长,南北窄,面西的小榭有很深远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由此而来。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 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 花木  扶疏。

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秫香馆原名秫香楼,是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秫”是稷、稻等有粘性粮食的统称,围墙外是园主王心一的家田,为观赏田园之景,便建了此楼。

秫香馆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48幅,个个精雕细琢,栩栩如生。

此墙将东园与中园做以分割,直直的一堵墙特别呆板,这是因为东园曾经卖给了另一个人不得已而为之。为了打消这种单调,在墙上修了大大小小漏窗。

穿过围墙便到了中园。注意脚下台阶。看它多像海浪大在岸边的形态,被称为踏跺水为财。

中园的前半部分为主人的居住房舍,北部则是后花园。

拙政园远借(1公里以外)北寺塔,这就是“借景”。

梧竹幽居亭背枕分隔园东、中部的复式长廊,西临大池,北有小曲桥通池中山岛并隔水与绿漪亭互为对景。亭侧原广栽梧、竹,其得名也源于此。

听雨轩是一个独立的小院,院中有清水一泓,池中植荷,池边有芭蕉翠竹,极其适合听风雨。在小院听雨,是视觉听觉的极大享受。

玲珑馆典故是出自苏舜钦的句子“秋色入林红暗淡,月光穿竹翠玲珑”。这里是闲居读书之好去处。

馆内正中悬有“玉壶冰”的横匾。匾名摘自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之诗句,借景色以喻主人自己的心境。

远香堂名取北宋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意。

远香堂为中园主体建筑,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四面厅式,四周步柱间置落地玻璃长窗,周边轩廊四绕。匾额唐伯虎题写。

绣倚亭名字源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绮绣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绣倚亭的特点是四周种植了牡丹,春天时,可以欣赏到牡丹花的绚丽多彩。

亭内悬挂有匾额“晓丹晚翠”,其中“晓丹”得名于春晓时可以欣赏到的牡丹花姹紫嫣红,而“晚翠”则是因为傍晚时分可以欣赏到山上枇杷树的苍翠。

倚玉轩又名南轩,卷棚歇山顶,面阔三间,周绕以廊,作四面厅式。

这一带曲廊弯环回转,形成一曲尺形的小庭院,院内原先植青竹数十竿。

室内展有灵璧石,形似貔貅

荷风四面亭因亭四周为水塘,且生满荷花,故而得名。

此亭为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体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之景。

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仅海棠二株,翠竹一丛,与瘦、漏、透、丑的太湖石一起,依着南墙白壁,不忍落笔的样子。

小飞虹取名于南朝宋鲍照《白云诗》句意,云“飞虹眺卷河,泛雾弄轻弦”。

桥身中段较高,两端斜搁池岸,其形若虹。倒映水中恰如一条彩虹,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桥影若隐若现,宛如飞虹。

香洲 是一座典型的舫式结构建筑,是园林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香洲的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轩,船尾是阁,阁上起楼。它集台、亭、轩、阁、楼于一体。

见山楼,原名梦隐楼。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因觉此楼名过于消极故改为见山楼。原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的幽静庭院,他处在拙政园主人居住区与花园交界部位,玉澜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因院内有数株高大的广玉兰,故名。

这里是园子主人见宾客与处理日常事务的主要场所。

扇亭 富商张履谦所建。他祖上是制扇子起家的。建造此亭以示不忘祖业。 

   此亭更为巧妙的是:视觉上,扇形的屋顶与其后边的尖亭顶部错位重合,组成了一把展开的纸扇

其内部的门、窗、灯罩、匾额亦为扇形。

扇亭亦称与谁同坐轩,取明于苏东坡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倒影楼是一栋红色木楼。楼前一池碧水,周边景色映于水中倒影,非常漂亮,故而名之。

波形水廊是拙政园的中部和西部的分界线,自别有洞天开始,连接倒影楼等,至卅六鸳鸯馆结束。

廊中部有处面西小榭,称为“钓台”。廊内柱上有联曰“天连林色参千尺,地借波心拓半弓”。

清光绪年间,补园主人张履谦修建了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此馆是鸳鸯厅结构。

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南北两个客厅,中间用银杏木屏风与挂落隔断。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北荷池养36对鸳鸯,故取名“卅六鸳鸯馆”。馆名为清代同治年间状元洪钧所书。

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因南院植有18株山茶花(古代雅称曼陀罗)而得名。

此建筑四角均有耳房,日常用于下人等待招呼使唤的等待室。听戏时用于歌女等待与换装的场所。

这一建筑里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蓝白相间的玻璃,构成美丽的图案,每当剩下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阵阵凉意。

游客可以靠近蓝色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洒上了一层白雪。

馆内还有一横额,上面书有“得少佳趣”,提醒主人不能贪得。

留听阁是拙政园中的单层阁,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 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

留听阁名字的由来于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   枯叶听雨。

此阁建筑比较特殊,厅内无立柱,且四周为活窗可拆卸。当主人谈正事的时候,关上门窗即为一个密闭的空间,当主人在此会友喝茶赏美景时,便可以将四周的窗户拆除,使之成为一个亭,让视野更为开阔。

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拙政园最高点。

宜两亭,西园主人堆山建亭,装点西园之美。中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情趣。一亭宜于两家,可共享春色之亭。

这扇窗户面对假山,人在山侧则为“仙”。

这个园子的鲜花、草屏、绿树、池塘、荷花、假山、翠竹触目皆是。

亭、台、楼、阁、轩、榭、坊,更是随处都有。

但,这里最不缺少的应属历史文化。无论哪一处景观、建筑,就连铺设的步道都很考究,且寓意深刻。名字有出处,字匾出名人。游觉此园,不仅可赏心悦目,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

阅读 362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