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班优秀习作(2024年春季第二期:家乡的故事)

我願追隨風.趙
创建于07-08
阅读 107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家乡的美食

李欣晓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独特的美食,而我家乡的特色美食是白水角。每年春节,我们家都会做白水角。

 白水角的做法很简单。准备好馅料和和好的面团,馅料你想放什么都行,而我们家放的都是万年不变的马蹄、蘑菇、猪肉和腊肉馅。准备好东西后就可以开始包啦。

包白水角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包的时馅料不能放太多,不然它的皮是捏不起来的,而且还会被撑破。有一年,外婆包白水角的时候,外公买了一个专们拿来包饺子的“神器”,据说它能“全自动”包饺子。不过拿它来包白水角,似乎是行不通的,因为白水角的体型很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饺子”,一把它放进“神器”里,它的“大肚子”就会被撑破了,里面的馅料全部露出来。所以外婆便不再用它了。

我表弟总喜欢把白水角捏成奇形怪状的,有一次,他捏了一条“小龙”出来,不过怎么看都像虫,他非说是龙,弄得我们哈哈大笑。表弟的脸红红的,不知是热的还是羞的。

白水角包好了就可以拿去蒸了。外婆是用柴火蒸的,她说这样蒸好的白水角会更香。等煮好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拿来吃了,一口下去软软糯糯的。吃了一个还想吃下一个,白水角一定要趁热吃,因为凉了后就变硬了就不怎么好吃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美食了,你们家乡的美食是什么呢?你来说说吧!

(点评:平实朴素的语言,写出了家乡的独特美食,不过可以多加一些制作美食的细节,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充实。)


开灯酒

冯凯晴

在我的家乡鹤山,有一种独特的风俗,叫做开灯酒。每年正月初十,凡是上一年生育了男孩的家庭,都会举行开灯酒这个仪式。开灯酒,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庆祝孩子的诞生,祈求他健康成长。

这一天,亲朋好友们齐聚一堂,同时见证这喜悦的时刻。仪式上,家长们会在客厅中央挂上精致的花灯,象征着孩子未来光明灿烂。花灯通常用金色和红色的彩纸来装饰,灯上缀满各种图案花纹,使其在夜晚更加绚丽多彩。这些花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吉祥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大家还会一起品尝美味的菜肴,这些菜式都是主人家精心准备的,有着美好的寓意。

其中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叫作“开灯鸡”。做这道菜要先把鸡洗干净,加入料酒腌制30分钟,然后在鸡肚子里塞鱿鱼片、鲜香菇和冬笋条,入蒸箱蒸一小时,最后,加入油热开始翻炒。它代表着吉祥和团圆。除了美食,长辈们还会给小男孩发红包,祝福他健康快乐地成长。朋友们则会送上一些小礼物,表达对孩子的关爱。

开灯酒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聚会,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它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开灯酒这样的传统习俗,让我们有机会停下脚步,与家人共同分享喜悦。

但是在其它地区,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举办开灯酒,开灯酒是传统习俗,是为了庆祝孩子的诞生。现代社会,我发现人们的观念也逐渐转变,越来越多家庭开始重视女孩的出生和成长。灯酒的意义、性别、形式不断演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希望家乡的开灯酒也能尽快与时俱进,把旧社会的糟粕去除,在新时代散发新的魅力。

    (点评:小作者善于观察,也很会思考,希望你能继续去发掘更多属于本地的优良传统民俗,并把它们发扬光大。)

家乡的美食

陈晋熙

我觉得最好吃的食物莫过于我家乡的特色美食--梅菜饼。

“滋滋滋!”放入锅中的梅菜饼唱起了动听的歌儿。随后,一盆热气腾腾的金黄色酥饼被放上了我的餐桌,它内焦里嫩,黄澄澄的饼里包裹着梅菜,散发看它独特的香气,让人垂涎三尺。我忍不住拿了一片放进嘴里,谁知道梅菜饼还很烫,一下子就烫到了我的舌头,疼得我哇哇大叫可这依然阻挡不了我要吃它的念头。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嘴边,大口吹气,一点一点地慢慢嚼着它的边缘,生怕里面的“灵魂”梅菜掉下来。经过一番“争斗”,我终于吃完了它。“真好吃!”我不住地赞叹着。

    梅菜饼是我的最爱,每次逛街时看到街上有人叫卖,我都会跑过去买一个,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就大快朵颐起来。我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从来都不会吃腻。以前每到周末,我都会让妈妈做梅菜饼给我吃,我还会缠着妈妈,让她教我做梅菜饼,以前她老是觉得我太小了,教我煎饼只会“炸”了厨房。但到了那一次,妈妈终于答应了。

    要做梅菜饼,得先准备好材料:面饼、梅菜、鸡蛋、食盐、鸡精和水等等。肯先要把适量的油倒入锅中,用铲子均匀抹开,接着把面饼摊开,放进锅中煎到两面金黄,再把梅菜炒成半熟夹进面饼继续煎。然后,放入少量食盐和鸡精,最后把蛋液倒在上面,再继续煎一会就好了。看,香喷喷的梅菜饼新鲜出炉了,外皮被鸡蛋包着,里面夹着梅菜。吸取了上次教训,这次我轻轻地吹了好几下,再放进嘴里,一口下去,别提有多快乐。而且,这是我亲手做的梅菜饼,吃起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家乡的梅菜饼,酥脆咸香,还有我亲手创作的记忆,怎能让我不爱呢?


(点评:可以把制作过程写得再详细一些,而且你与梅菜饼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你着墨甚少,可以往这方面详细描写哦。)


春节风俗

余昊辉

提起春节,有哪一个中国人心里不是欢天喜地的呢?回家吃团圆饭、看春晚、去拜年……哪件事不是充满年味的呢?年前的日子又何尝不热闹呢?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镇里,“年”的气氛在腊月二十五就变浓了。从这天起,人们不再干活,只待在家里准备当地的特色小吃——炸油果。先将糯米粉和糖倒入盆中搅和成大面团,揉面手劲要十足,因为这决定了它的口感,再将面团分成乒乓球大小,然后再裹上鸡蛋液和淀粉,放入热油锅中,听着小团子在油锅中“滋滋”地欢唱着,我就在灶台边“垂涎三千尺”。

    看着它们慢慢披上黄金战袍,就如同在战场浴血奋战。等待小团子们浮起后,便可以出锅。春节得有团圆的味道。年夜饭做得差不多时,亲戚们也陆续赶来。我们打开电视,边看春晚,边吃饭。吃过饭之后,全家聚在一起闲聊,等着新年的鞭炮声响起。这天晚上除了很小的孩子睡觉,其他的都要守岁。

    除夕踏着轻快的脚步走来了。午夜十二点,燃鞭炮,放烟花……火树银花不夜天,这一万真是万家灯火,永不熄灭啊......

春节过得很快,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学生们都去上学了,大人们照常做事,春节结束了,但春节喧腾又热闹,是我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点评:前面部分写得很详细,但后面好像有点虎头蛇尾了,可以再提取一个风俗详写。)

     

家乡的美食

冯子勇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而我要介绍的就是我家乡的独特美食“花生糖”。

他的材料有花生、黄糖和白糖。虽然要准备的材料少,可不要小瞧它。当我第一次吃花生糖的时候,我本以为是很难吃的,但是我当时太饿了,只好尝一下,没想到从此就打开了我的味蕾大门。

花生糖外表被白糖包裹着,雪白的外表下是黄色的花生。一口咬下去,嘴边都是白糖,甜甜的,味蕾上先是被白糖的甜充斥着,接下来就是花生仁的味道,脆脆的、稠稠的,很好吃。吃了一个还想吃下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但是最好不要吃太多,因为花生太硬了,吃多了对肠胃不好。这外表普普通通的花生糖,竟然隐藏着这般滋味,这不禁让我想到《落花生》那一课,花生就是这样,在泥土里默默奉献着。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便是这个道理。

吃完花生糖,我问起妈妈它的来历,妈妈说“花生糖起源于战国时期,在战乱时代,百姓和士兵们会将花生和白糖一起进行熬煮,起初是是为了携带方便,后来花生糖逐渐传到国内,成为了老一辈人的回忆。”

这就是花生糖,我家乡的美食,也是无数国人喜爱的美食。

(点评:小作者很爱学习,吃花生糖还能联想到学过的文章,孺子可教也!但文章有点单薄,可以详细写写花生糖的做法,还有你联想的内容看一看再进行深挖,进行详细描写,这样你的文章会更有深度哦,加油。)

 

我的故乡

梁淑华

我的故乡在广西的一个小县里,那里的有着许许多多独特的“美”。

故乡的特产是美味的。故乡盛产沙田柚,每到过年时,大人们总是买上几斤,用来走亲访友。而小孩子们则热衷于吃掉它们。沙田柚果子大、形状美,果实为葫芦形或梨形。色泽橙黄,外皮细薄,果肉脆嫩,味道甘甜。容县种植沙田柚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种柚子还有着“柚中之王“的美誉呢。柚子皮也能去除家里或车上的异味。

故乡的竹林是幽静而快乐的。故乡的竹林总有一种独特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到了晚上,风“呼呼”地在林里奔跑,时不时地传来鸟鸣声,更使竹林愈发静谧了。一到春天,竹笋就拼了命地钻出地面,探出头来观察着新世界。这时,孩子们便会争先恐后地来到山上挖竹笋。新出土的竹笋会被大人切成丝,做成竹笋炒肉,笋鲜嫩爽口,美味至极。或是在阳光明暖的下午,叫上几个好朋友,在林子里玩捉迷藏,猫抓老鼠,也是很有趣的事情。这时,竹林里就会响起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等玩够了,几个孩子坐成一圈,大家一起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故乡的日出是美妙的,尤其是在秋天,清晨的天空被雾笼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太阳从东边缓缓升起,好似一位害羞的姑娘披上了面纱。阳光柔和地照在身上,使人感到无比的温暖。

啊,我爱我的故乡,爱它的一切!

(点评:小作者非常的语言也非常独特而富有诗意,让我也想去你家乡看一看那美丽的竹林呢。)

家乡风味--螺蛳粉

罗文骏

“闻来似臭,食之甚溜;爱也悠悠,恨也悠悠。”大家猜一猜,这是哪种美食?没错,这就是我家乡广西柳州的特产——螺蛳粉。螺蛳粉起源于唐代,据传当时柳宗元被贬到了广西柳州当刺史。由于远走他乡,他水土不服,茶饭不思,身体一天天变差。他家里的厨师周大厨十分焦急,但又无计可施。有一天,周大厨去河边洗菜时,隨手捡了几颗螺蛳。他回去后,想了很久,加入许多配料,为柳宗元做了一碗别具风味的螺蛳汤。为了改善柳宗元的厌食症,他还配上米粉一同献给主人,柳宗元尝过一口,便再也停不下来,困扰他多时的厌食症瞬间烟消云散。从此,螺蛳粉声名鹊起,受到了家乡人们持续千年的追捧。

螺蛳粉酸辣鲜爽,风味独特,由20多种天然香料配制而成,多种截然不同的香味迸发、碰撞、最后融汇在一起,就像不同的军队经过激烈交锋后握手言和,共享太平,所以才形成它那了“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独特风味。

螺蛳粉不像馄饨面、鸡蛋面、牛肉面那样朴素,它的配料非常多。不仅有浓香的花生、鲜美的酸笋、肥而不腻的猪肉、软嫩的腐竹、入口即化的香菜,还有清爽可口的牛肉、营养丰富的苹果、外酥里嫩的小肉片等等。这么多的配料,无论你夹起哪一口,都可以大快朵颐,而且很有饱腹感,以它那“海纳百川”的“肚量”,说它是粉中的“宰相”也不为过。

螺蛳粉不仅材料丰富,选材也非常讲究。米粉必须要选云南的过桥米线,整碗粉长大约20到22米,厚度是三毫米,多一厘米或少一毫米都不行,都会影响口感,正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配料苹果、猪肉等也要挑选最新鲜的,还要切得片片平整,块块均匀,就连经验最丰富的厨师,在切片时也要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手一滑,整碗热气腾腾的螺蛳粉就万劫不复了。螺蛳粉之所以被称为螺蛳粉,螺狮自然是最重要的。正宗螺蛳粉里的螺蛳都是在山涧小溪里野生的,不能使用人工养殖的螺蛳,这样鲜味就会大打折扣。

螺蛳粉还具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没有吃完的螺蛳粉汤,千万不要倒,因为螺蛳在野外是非常难找到的,可以留下来明天再煮新粉,这样味道会更加香醇。如果当地人看到你倒掉的话,一定会说你不懂得吃粉,也不算柳州人。

每当过节时,家乡人民都会吃螺蛳粉,不是一个两个人吃,是全家人一起吃,如果遇上一些重要的节日,全村人还会一起出来摆酒席,主食依然是螺蛳粉。乡亲们吃着螺蛳粉,欣赏着漫天烟火,闲话着家长里短。那弥漫全村的浓浓气味,对外人来说可能是“臭不可闻”,但对家乡人民来说却是香飘十里。螺蛳粉作为大小宴席的“主角”,还见证过村子里无数的悲欢离合,我生长其中,自觉乐趣无穷,幸福不已。这就是我家乡的独特风味——螺蛳粉,它是我家乡的象征,也是联系无数柳州人的情感纽带,我爱螺蛳粉!

(点评:色香味俱全的螺蛳粉,让人垂涎三尺!)

家乡的美食

谢卓轩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习俗,当然也有不同的美食。

我家乡的美食不受节日限制,不像那些固定的节日吃固定的食物: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这些食物是一般在节日时才会出现的,而我家乡的酿豆腐,则是不管哪日,想吃就吃。

酿豆腐是指把整块豆腐切成小块,然后扔进密制酱汁里酿的意思。酿豆腐不是用刀切的,而是用挖的。要做酿豆腐,要多准备几块豆腐才行,不然不够吃。首先拿一块豆腐,用勺子在顶上挖一个洞。洞不能太大,太大了容易烂,太小了不容易熟,很考验人的经验。再把豆腐放一边,拿来猪肉并把它剁成肉泥,加点盐、生粉,把他们一起搅成肉泥。然后拿起一点儿放进豆腐里,这样就差不多了。最后把它放进锅里,蒸熟就搞定了。

这时你肯定会说:“这也不见得就很好吃啊?”当然,别急,想吃的时候,还有一步要做呢!起锅开火,倒入酱油,加入鸡精、生粉,搅拌一下再煮一会儿,最后在酿豆腐上撒上葱花,倒入酱汁,就真正大功告成了。

棕色的酱汁趴在酿豆腐上,夹带着几颗葱花,白色的豆腐里镶嵌着一块金黄的小肉饼。无论是色彩上,还是味道上,都妙极了!

我家乡的美食,让我回味无穷。

(点评:小作者的语言非常风趣幽默,但是美食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写得更详细一些。)

家乡的风俗

罗子芊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节日,也有不同的风俗,让我来与你说说

我故乡祭祖的习俗吧。

一声又一声的炮响,又是新的一年开始。春节的到来让大人们都忙碌起来,孩子们一个个高兴极了,而我却跟着爸爸一起准备祭祖的材料。坐上车,我好奇地问爸爸:“老爸,过年祭祖为什么要放鞭炮啊?”爸爸笑着回答:“这样是为了让祖先他们知道自家人来给他们拜年了,还有就是让祖先们保佑咱们平平安安。”话音落下,我们到了山脚下。

   爬上山的过程中,我们时不时就会被树枝刮伤,而且山路非常难走。老爸还告诉我,以前这里是没有路的,是我们祖先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好不容易爬上山,已经是正午了,我的额上已经汗珠滚滚。我们首先把周围的野草清除干净,再拿冥币烧钱,并供上各色佳肴,紧接着上香。老爸嘴里念念有词:“屋企家庭平安,家人身体健康,小朋友学业进步......”上完香,老爸还拿出一大卷鞭炮,将它放在没有草的地上,点燃时,还需扯着嗓子喊“烧炮丈咯!”这样是为了提醒周围人要注意安全,防止被误伤到。

祭祖,也许是枯燥的,也许是无趣的。但去看那些曾经照顾父母的人会很有意义,就像是在回应他们,我

们没有忘记他们的存在。

    (点评:小作者很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也很会思考,但你思考的部分可以写得再详细一些,这样你的文章就更有深度了。)

阅读 107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