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绍兴初印象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厉氏家族的发源地 ,以“东南名郡”著称于世,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显示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杭州。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绍兴市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以及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同时,绍兴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绍兴鲁迅故里、沈园、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
“江南水乡”光是这四个字,就足以在脑海中绘一幅画。何以江南?今年夏令营(6.29-7.2),满怀好奇的我们一同走进了杭州和绍兴。
快乐研学记忆
Day3上午:兰亭
兰亭,是书圣王羲之的活动遗址,现为一处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位于浙江绍兴城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下。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道上的风景佳丽之处。相传,越王句践曾在这里种过兰花,汉代又在此设置驿亭,因得此名。1600多年前,兰亭又由于王羲之邀约的一次著名的文坛雅集闻名海内,从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王羲之邀约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并亲朋子侄41人聚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行修禊之礼。上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其定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而得名,魏以后始固定在三月初三日。上巳节的主要内容,是行“修禊”之礼,这是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又称“祓除”。祓除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各有不同,通常于岁首在宗庙、社坛中举行,但以阴历三月上巳日在水边拔除最为流行,叫做“春禊”(阴历七月十四日也是一个重要的修禊日,叫作“秋禊”)。祓除的方式,起初比较简单,是先往人身上涂满牲血(后改为熏香),然后跃入水中洗濯,洁身去邪。《后汉书·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宿垢疢为大洁。”除了这个“衅浴祓除”外,上巳节还有一个饶有兴味的节目,便是作曲水流觞之饮,据说也可以除去不祥。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等人列坐于兰渚上环曲的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飘浮。一旦酒觞停顿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如赋诗不成,则罚酒三觞,以为娱乐。在这次雅集中,共有26人作诗共37首。事后,王羲之将这些诗汇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下了宴集的盛况和与会诸人的观感。序文共324字,字字玲珑,点画富于变化,重字俱构别体,这就是被褚遂良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因诗作成于上巳节,故亦称《禊帖》、《禊序》、《临河序》等。《兰亭集序》不仅书法精绝,而且文采灿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件珍品。王羲之身后,一直被王氏家族作为镇家之宝,代代相传。初唐以后,《兰亭集序》真迹失传,但临本却相衍不绝,据统计,不下500余种。
至于兰亭,在历史上几经迁址。晋时在东北隅的石壁山下,宋时又移至西南方石壁天章寺前。现在的兰亭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迁建。1980年重修后,兰亭依然依山傍水,竹木掩映,风姿更胜当年。
兰亭的总体布局错落有致,景观设施以流觞亭为中心,南浚鹅池,北筑御碑,西为兰亭碑,东为右军祠,展现了我国传统的造园艺术。
鹅池
步入景区,穿过一条修篁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就是鹅池碑亭,碑上“鹅池”两个赫然大字,字体雄浑,笔力遒劲。传说王羲之当时刚刚写好“鹅”字,忽闻圣旨到,连忙搁笔接旨,他的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下一个“池”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碑亭畔一泓碧水,即为鹅池。几只白鹅在池面上悠游嬉戏,自然令人想起“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诗句和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来。
小兰亭
过鹅池越三曲石桥前行,便是兰亭碑亭,人称“小兰亭”。碑上刻有“兰亭”二字,系清康熙皇帝手书。此碑在十年动乱时期被砸成三截,现在虽经修补,但未能复原,“兰”字少尾,“亭”字缺头,然而古意犹存。
流觞亭
小兰亭东侧为流觞亭,亭四周围以木雕长窗,又有走廊环绕。翘角飞檐,古雅有致。亭正面门楣上高高悬挂着一方匾额,上书“流觞亭”三个金色大字。亭内有“曲水邀观处”一匾,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画中42人临流觞咏,姿态各异,神态毕现,再现了永和韵事的场面。亭前曲水叠石,环境优雅,是今人举行仿占活动的场所。
御碑亭
出流觞亭北行,是御碑亭。亭高12.5米,八角攒尖顶,重檐飞角,周设石栏,栏柱上凿石狮,栩栩如生。东南、西南、东北三方均置石阶,上雕龙迎旭日,形象生动。亭内一碑高6.8米,宽2.6米,厚0.4米,据说重达36000余斤。碑正面镌刻着清代康熙皇帝书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的阴面是清代乾隆皇帝书写的《兰亭即事》诗一律。碑底为须弥座,碑冠勒云龙浮雕,为我国东南罕见碑刻。
墨池
沿荷花池绕过流觞亭东行,为右军祠。祠内一泓池水,名“墨池”,池中建有四角方亭,叫“墨华亭”,有石砌小桥使亭与南北两端相连。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年深月久,池水均被染黑。墨池四周环以回廊,回廊壁上嵌有历代书家临摹《兰亭集序》的遗墨。池北有厅堂三间,中悬“尽得风流”一匾,屏上挂王羲之画像,两旁陈列着“唐人摹王羲之墨迹”和“王羲之传本墨迹”。右军祠内浓郁的书法艺术氛围,常使游人浸沉其中,留连忘返。
兰亭书法博物馆
和兰亭隔水相望的“兰亭书法博物馆”为近年所建,这是一幢以弘扬兰亭文化和交流书法艺术为宗旨的现代化建筑。博物馆背负青山,树木葱茏,溪流潺潺,环境清幽,为兰亭再添胜景。
Day3下午:鲁迅故居、柯岩鲁镇等
柯岩鲁镇
《孔乙己》开篇便是:“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鲁迅笔下的鲁镇,是虚构的故乡,却在柯岩成为了现实。
鲁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柯岩风景区内,是依据鲁迅先生所著小说《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等而建的一个小镇,完美复刻了鲁迅先生笔下传统绍兴老城的风情。
漫步鲁镇青石板铺路的街巷,黛瓦粉墙、枕河临街的店铺,古朴高大的台门宅院,千姿百态的石桥石坊,纵横交错的水巷小河,飞檐翘角的戏台,无不是鲁迅笔下的场景。
人们终于可以步入小说的世界,来到鲁镇感受绍兴水城生活的情调,品尝孔乙己爱吃的茴香豆、偶遇小说中的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少年闰土、有着精神胜利法的阿Q……
鲁镇社戏
《鲁镇社戏》是为致敬鲁迅诞辰14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也是绍兴第一台“旅游大戏”,并在2021全球创意科技设计大赛中顺利入围决赛圈。
《鲁镇社戏》以“五四”爱国运动为时代背景,以鲁迅小说中的鲁镇和人物故事为主线,以一个小学生偶然穿越到百年前的鲁镇为切入点,他先后遇到了机灵仗义的闰土,悲哀凄惨的祥林嫂,自负自欺的阿Q,愤怒疾呼的狂人,拿着拐杖的假洋鬼子等,这些曾经只活在小说里的形象,如进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全剧时长60分钟,由序幕、鲁镇、故乡、社戏、阿Q、狂人、药和出路等八幕组成。
舞台上垂挂着几十块高清的书页形状的显示屏,显示的都是鲁迅先生不同时期出版的各种作品的封面,并且哗啦啦地翻动着,组成震撼的书阵,或许寓意着舞台演绎的这些故事都是从鲁迅的“书”中来,又到“书”中去,再从“书”中走出来。让观众仿佛回到100年前的鲁镇,是一场极具享受的视觉盛宴。
戏剧的最后,在鲁迅先生和他闪耀着光芒的文章指引下,小学生带着闰土和所有人,以及观众,咏诵着鲁迅先生镌刻进历史记忆的名言重新走回现实世界。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演出大厅。许子东教授曾经十分感慨地说:“一百年了,鲁迅的话就像昨天说的一样。”是的,百年过去,鲁迅先生笔下的文字仍然一次次地刺痛着我们,又一次次地拯救着我们。
表演落幕,全场观众从蒙太奇般的舞台中间穿过,从演员们身边穿过,我看着那些年轻的演员依旧保持着戏剧结束时的造型,纹丝不动,额头却是汗津津的。缓慢地走出大厅,感觉是从一场穿越鲁镇的梦中缓缓醒来。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余华说,“鲁迅一出手,就是中国现代文学跳高的那根杆子。”因此,读懂鲁迅,并不容易。
散场的人们还在回味,时不时有观众说,“挺好看的,就是看不懂。”另一个呼应说,“这得熟悉鲁迅的小说才能看得懂。”诚哉斯言!人的一生总应该读一两遍鲁迅的作品。
从虚幻到现实的穿越,
观看柯岩鲁镇慢直播,
感受鲁迅小说中故乡的情调。
鲁迅故里
绍兴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是鲁迅出生与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整个景区包括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鲁迅纪念馆、三味书屋、土谷祠等,都集中在一片区域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祖居
鲁迅祖居,即周家老台门,建于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其中“德寿堂”系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鲁迅故居
百草园
百草园原为周家新台门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以柔情的笔触回忆:“我家的后面有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人们在百草园里,试图探寻鲁迅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捉蟋蟀、摘鲜果、听蝉鸣唱、树下纳凉、雪地竹筛捕雀等等诸多充满天真烂漫童年乐趣的踪迹。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位于都昌坊口11号,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很有名的私塾,也是鲁迅十二岁至十七岁求学的地方。教书先生寿镜吾(晚署镜湖)方正、质朴和博学,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三味书屋私塾学堂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从房屋建筑到室内的陈设以至周围的环境,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味书屋的房柱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美有味是读书。”房内摆设有方桌、木椅,都是当时的原物(学生的桌椅都是自家所带)。学堂东北角的桌子和座椅就是当年鲁迅所用的。因为曾经上学迟到受罚,鲁迅在桌面的右下角刻有一寸大小的一个“早”字,以示警戒。
风情园
在鲁迅笔下的风情园 又称“老磐庐”, 它实际上就是朱家台门。周家家道中落之后,将新台门宅院的一处房产卖给了朱家。
朱家台门也是绍兴古城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花园式台门。环境优雅的园内设有“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四个主题陈列馆。通过鲁迅笔下的人物,介绍了绍兴独特的风土人情。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永别了熟悉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就是将周家新宅院卖给了“朱文公的子孙”朱阆仙。
没有想到,多年后被朱家买下的宅院,还是因了周家的鲁迅先生被世人怀念的缘故作为鲁迅故居展出。
在鲁迅祖居、故居里参观,有详细的关于鲁迅家族的介绍,有鲁迅文学木刻画的展览,也有鲁迅三弟周建人的生平事迹展览。感受到了鲁迅对于这个小弟弟的深刻影响,和弟弟对于鲁迅先生的爱戴敬佩。
Day3晚上:闭营仪式
晚上举行了闭营仪式,首先全体人员根据老师们抓拍的相片,回顾了这几天的快乐时光;接下来营员代表和老师谈感受,并为优秀营员(彭博慧)和文明寝室颁奖(赵盈漩、彭筱雨、王禹涵,同学们都表现不错,互相谦让,投票结果略微胜出;最后文艺汇演,杨梓钰、赵盈璇和许清玹演唱了《下个,路口,见》,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