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入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使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老师通常会开展一些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给予孩子在心理上、能力上、经验上的多方面准备。因此我们开展了“我上小学了”这一主题活动,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服务能力及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目录
一、课程缘起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网络图
四、课程实施
五、 课程板块
六、课程反思
课程缘起
当时光的脚步越过春夏秋冬,匆匆流逝。我们班的孩子进入了毕业倒计时。即将迈入小学的大门,这个既陌生又充满新鲜感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一次早餐后的自由闲谈中,我听到了这样的一段对话,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起来……
ʘᴗʘ陈怡景:你们有去过小学嘛?
。◕‿◕。杨肃:我没去过。
(•̀⌄•́)陈梓欣:妈妈说我们很快就要上小学啦!
•ᴗ•张雪妤:那小学好看吗?有没有滑滑梯呀!
´・ᴗ・`何浩嘉:上学是不是每天都要写作业,我不想离开幼儿园。
总结:这些疑问让幼儿面对小学即满怀期待又隐隐不安。为了帮助孩子们从心理、社会、能力等方面尽快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我们开展了:“我要上小学啦”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入学准备。
课程目标
1.通过回忆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经历,让幼儿学会珍惜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及热爱老师的情感。
2.通过绘画、调查表等形式,了解孩子们心目中的小学是什么样子,小学需要准备的工具有哪些等等。
3.通过参观小学实地去观察、感知小学生的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区别,萌生出做小学生的自豪感。
课程网络图
课程的实施
再过几个月小朋友们就毕业了,进入向往的小学开始新的生活,小学是什么样呢?小学里有什么呢?面对这些疑问,小朋友们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我眼中的小学
1.谈话:我眼中的小学
👰老师:宝贝你们心目中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王悦鑫:小学是漂亮的!
🙆周子轩:小学是又宽又大的。
🙋李玥庭:小学是威武霸气的。
🙆谢欣玥:小学里有很多老师的。
2.美术活动:我眼中的小学
你眼中的小学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大的操场”“很多的教室”“还是很多的老师”……来看看我们小朋友眼中的小学吧!他们的想法你可猜不到!
3.搭建:我心目中的小学
画完了我心目中的小学,我们来把它变成一座看得见的小学吧!
教师思考
“我眼中的小学”从设计图纸、实施建构,孩子们全程积极参与。通过建构游戏和绘画活动,孩子们把自己心中理想的“小学”模样展现出来,进一步加深了孩子们对小学的渴望和憧憬。
首先,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力,用画笔描绘出他们心中理想的小学场景、老师和同学。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力,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感受小学生活。其次,孩子们向大家介绍自己心中的小学,可以用口头表达、展示绘画作品等方式,分享自己的设想和理念。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搭建活动,孩子们可以共同合作,使用积木或其他材料搭建一个模型,呈现他们心中的小学。这三个活动让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促进他们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
探秘小学
1.入学心情
👰老师:即将要上小学了,宝贝你们的心情如何,做好准备了吗?
🙋陈梓欣:我很开心,我相信我会考的很好。
🙆高原涵:我不想上小学,小学没有幼儿园好玩。
🙆李福乐:我也不知道。
2.我的担忧
通过对话,总结出幼儿所担心的问题……
🙋尹皓喆:成为小学生是不是作业很多?
👰苏心懿:课件十分钟回不到教室怎么办?
🙆段运杉:我迟到了怎么办?
👰张蓝予:小学要考试,考不好怎么办?
🙋陈俊良:如果我交不到好朋友怎么办?
教师思考
面对即将步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有一部分幼儿是非常激动和开心的。因为上小学标志着已经长大了,并且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觉得很骄傲,很自信。但任然有个别小朋友对小学生活比较担忧和焦虑。
3.解决方法
在谈话中我们发现,很多小朋友对于上小学还是比较焦虑的。那么如何减少他们对小学的陌生感呢?于是我们开展了一下活动,充分为孩子上小学做好心理建设。
(1)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
(2)参观小学
为了让孩子更了解小学,我们开展了大班的最后一次春游活动:参观小学。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迈着愉快的步伐,一起参观小学。
参观了音乐活动室。
老师写的字非常好看,我也想一起练习。
我们还参观了美工室,哥哥姐姐的画很漂亮。
接着来到了手作坊,哥哥姐姐做的陶泥作品太可爱了。
让我最难忘的是科普教室,里面的高科技设施很多,让我舍不得离开了。
教师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本次参观小学活动中,幼儿们对小学里的一切是那么地好奇与向往,从走进小学里,心里已经有了千千万万个为什么,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内心想法,大胆与小学里的哥哥姐姐热情问好,了解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收获满满地回到幼儿园与老师同伴分享。经过这一次参观活动,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向往,而我们也看到了大班孩子身上礼貌守则、好奇好问、乐于探究、自主自信的良好品质。
4.讨论:小学幼儿园大不同
参观了小学,孩子们发现幼儿园和小学有很大的不同。通过讨论我们知道睡觉的地方不同,卫生间不一样,桌子不一样。
讨论之后,幼儿园用绘画的形式把不同画了下来,记录了心中的想法。
5.课间十分钟
在初步了解了幼儿园和小学生活不一样之后,小朋友发现小学有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这十分钟里可以做什么呢?小朋友们有了许多想法,并用自己的方式计划了课间十分钟,记录下属于自己的想法。
🙋王阳:我可以去上个厕所。
🙆代子辰:口渴了可以喝水。
🙋朱轩逸:我可以去操场上玩刷。
🙆贺靖媛:我可以去找好朋友一起玩。
教师思考
通过参观小学,感受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能够更好的了解小学生的作息时间,感受小学生的上课气氛,课间十分钟小学生在做什么等等,萌发对小学生的向往。
幼儿思考
我知道课间十分钟是休息时间,可以上厕所、喝水、聊天……
入学准备
马上要进入小学学习生活了,那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是怎么准备的?
1.小书包
(1)我设计的书包
(2)小书包的秘密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包,书包里可以装一些什么呢?怎样去整理书包呢?
👰老师:宝贝们你们会在你的小书包里放点什么呢?
🙋晏溶谦:放一个水杯。
🙆肖衔:放作业本。
🙋陆玥衫:放一个文具盒
🙆何浩嘉:放课本。
(3)我会整理书包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如何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嘛?
🙋董悦萱:我知道呀!就是把书一本本的放好。
🙆陈俊良:要分类装,这样才好找。
🙋张恒瑞:要把铅笔,橡皮擦放进文具盒里。
2.我的大名
进入小学,肯定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小朋友们结合自己积累的经验,奇思妙想对自己名字个性创作。
3.我会系红领巾
(1)围谈
我怎么才能戴上红领巾?
通过孩子们的讨论,他们将自己心目中,戴“红领巾”应该掌握的本领,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系红领巾的方法
先披在肩上
左肩押右肩
右肩绕一圈
圈里抽出尖
再见幼儿园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人生中第一次面临离别,心中充满了不舍和留恋。孩子们的心情也变得复杂。如何让孩子们接受离别的情绪,变得勇敢、坚强、乐观。教师从情绪情感出发,通过孩子们的自主探索,来好好和幼儿园告个别吧!
1.分别是什么
(1)围谈
集中讨论《我的心里话:分别是什么》。如何让幼儿理解分别是什么呢?分别是心情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来听听小朋友的心里话吧!
。◕‿◕。谢欣玥:分别就是见不到我的好朋友了。
(•̀⌄•́)苏心懿: 分别时我会舍不得,我会想念你们的。
•ᴗ•陈俊良:分别就是要说再见了,要离开这里了。
*^o^*陈梓欣:分别就是我们要去上小学了,不在幼儿园了。
(2)绘本故事
带着幼儿的疑问?我们讲述了绘本故事《分别是什么》。
2.幼儿园的快乐时光
幼儿园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同时也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段美好回忆。我们一起来回顾幼儿在幼儿园的快乐时光吧!
(1)毕业照
分别在即,留下一张笑脸,是为了珍视彼此。为了留下最美好的纪念,我们组织拍摄的毕业照。为孩子们留下了一张张漂亮的照片。孩子们摆出来各种姿势,和好朋友留下了,甜蜜的回忆。
(2)毕业诗
幼儿园三年的快乐时光就要画上圆满的记号。“幼儿园、老师、好朋友”,我有好多话想对你说……
(3)毕业典礼
孩子们一起在幼儿园度过了三年的时光,人生中的第一次毕业典礼是他们成长中的重要时刻。
课程展板
活动反思
(一)课程的亮点
1.本次课程达到了既定的目标。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如:“我眼中的小学、参观小学、入学准备”等。不仅打消了小朋友对小学的焦虑与恐惧,还对小学生活产生了向往。
2.基于儿童的本位,让儿童推动课程。
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以幼儿为中心,如:“搭建我心目中的小学、探秘小学”中鼓励幼儿自主合作与探索,引导参与,确保了师幼之间的和谐互动。
3.兴趣是前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关注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锐的察觉到她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到。在此次活动中,教师关注到了幼儿对于小学的讨论,发现了幼儿的兴趣点以此为契机开战了此次活动。
(二)课程的不足
没有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在此次班级课程里,虽然是基于幼儿表征为主,但上墙后环境和幼儿的互动性不够,纠其原因是我们在布置墙面上缺少逻辑性和故事性,板面显得杂乱无序,幼儿仅看作品,而忽视了课程的连续性和故事性。
(三)改进措施
环境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通过创设合适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激发幼儿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体验,认真观察幼儿的需要,让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适时引导,师幼共同构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