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工艺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例(七)《编织手法的巧用-杯垫》

黄燕华
创建于07-06
阅读 2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上课主题:《编织手法的巧用—杯垫》

授课教师:陈文娟

授课班级:四(8)班

授课时间:2024年5月21日

上课地点:学校小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先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用纸条、竹篾等材料进行了平面的编织,在生活中也见过许多立体编织的作品,今天我们将用纸藤尝试编织立体作品,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立体编织的魅力。

2、揭题——《编织手法的巧用——杯垫》

二、回顾旧知,感悟新知

1、回顾编织的含义

编织就是将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

2、比一比(对比平面编织与立体编织作品)

纸条、竹篾的平面与立体编织的作品对比

同样是用了十字编织法,但它是如何立起来的呢?

学生观察发言

将平面编织作品变成立体编织作品,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需要学习新的编织方法。

3、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样的立体编织作品?

4、观看不同的立体编织作品(图片)

三、教师示范

1、教师播放示范视频

2、学生回顾杯垫制作步骤,教师当场演示

3、由于立体编织与平面编织的方法有所不同,请学会的同学教一教小组间没有掌握的同学制作,或是举手示意。

四、作品欣赏

五、作业要求

六、学生实践

1、根据准备材料,个人或同桌小组合作尝试用所学起底方法编织杯垫。

2、制作时注意工具使用安全。

七、展示评价

1、介绍自己所使用的材料,以及运用了什么编织方法。

2、在编织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3、完成小组评价表

八、拓展提高

观看微课视频,学习制作方法。

学生认真投入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案内容

集体点评:

       陈老师的这节课利用材料选择与编织方法相结合,整节课教学设计清晰完整,内容很有创意。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在介绍自己所用的材料及编织方法时,展现出了较高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思维。

       如果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如杯垫的用途、风格等)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编织方法,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和审美能力,效果可能会更好,整节课整体教学效果好!

教学反思:

      在本次《编织手法的巧用——杯垫制作》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编织艺术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以下是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

1. 复习导入的有效性

优点:以复习编织的基本概念作为导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改进点: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快速问答或小组讨论,以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同时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 材料对比的直观性

优点:通过对比不同材料的编织效果,如棉线、麻绳、塑料丝等,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不同材质对编织成品的影响,加深了对材料特性的理解。

改进点:可以准备更多样化的材料样本,让学生亲手触摸、感受,甚至进行小范围的尝试编织,这样能使体验更加直观深刻。

3. 编织方法的针对性教学

优点: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分别教授了适合的编织方法,如平纹、斜纹、网状等,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改进点:可以进一步细化每种编织方法的讲解,结合视频演示和慢动作回放,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每一步操作要领。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将多种编织方法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纹理效果。

4. 实践操作的指导与反馈

优点:学生实践环节设计合理,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编织技能。

改进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心得。此外,可以设立作品展示环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编织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促进班级内的学习交流

        总结:本次《编织手法的巧用——杯垫制作》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互动性、直观性、指导性和创造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对于编织方法的熟悉程度不够,并且使用的编织材料比较比较细,所呈现的作品比较小。

       但本节课是为未来的立体编织打下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在立体编织中才能进一步创 作。未来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高效、生动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阅读 2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