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物理学会宣布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得2024年度的巴克利奖——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这是该奖自1953年授奖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
薛其坤院士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35岁当教授,41岁就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并开始担任清华大学分管科研的副校长,薛其坤的科研道路粗看起来平顺,细察却屡遭挫折、屡败屡战。
1962年,薛其坤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一个农村家庭,他勤奋好学,并于1980年考上了山东大学光学系。在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都是很聪明的人,可之后的日子里,薛其坤的求学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考研3次读博7年,硕博五年间没有得出一套能够支撑论文的数据,后只身远赴日本东北大学金属研究所学习,这对薛其坤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也是莫大的挑战。
留学在外语言不通,学习倍加困难,但薛其坤凭借扎实功底和超常付出,取得了“7-11实验室”三十年来最大的科研成果。
正是因为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薛其坤这个未来的学术界新星,大器晚成,终于在三十而立之际露出了自己的锋芒。
薛其坤院士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引导着我们三中少年要常怀一颗报国初心,学习他孜孜不倦、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
学习薛院士的精神
薛其坤身上,你可能找不到天资聪明的影子,用他提及自己的考研经历的话来说,好像天生脑子比别人笨一些,一直在用“勤”来补“拙”。1984年,薛其坤第一次考研以失败告终,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1985年,他最擅长的物理只得了39分,考研再次失败。两次失败,并没有打败薛其坤,反而激起了学习斗志。白天在学校给学生上课,晚上挑灯学习到深夜,把学术著作从第一个字背诵到最后一个字。这样辛苦的生活持续了两年,直到1987年,第三次考研成功,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学习。
有时候我们需要扪心自问,当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一次失败后,有多少人会选择重整旗鼓?二次失败后,是否可以经得起再三的挫折与考验,敢于第三次尝试?有时候我们需要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天天沉醉于网络或者玩耍中,当看到别人学的快,就给自己找心里安慰,觉得别人聪明天赋强,自己实在太笨?就求学来说,在那些尚未见到曙光的日子里,需要在摸黑早起中默默积累,在以拙求进中等待爆发的那一刻,这是唯一的道路。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从考研挫折到国家最高科技奖,书写量子科学传奇,学习过程中那些磨砺、奋斗的汗水,都化作了薛其坤的底气和格局,累积成了薛其坤向上攀爬的阶梯,支撑着薛其坤看到更高处的风景。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薛其坤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的卓越成就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仰望科学家们的成就是一种激励和鞭策,然而,仰望这些星辰时,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欣赏和赞叹的层面,更应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沿着他们的途径,努力前行,用自己的勤奋学习点亮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
学习要求:认真学习薛其坤事迹材料,写篇感想体会文章,不限文体、不限字数、题目自拟,开学后交班主任。班级自评,部组二评,年级终评,每年级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
附:薛其坤部分事迹材料
优秀科学家的原创性探索要与众不同
6月29日,南方科技大学举行奋力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主题活动,相继举办荣誉讲堂、师生分享交流会,号召全体师生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力推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发展,薛其坤分享了他心中的“科学家精神”。
薛其坤介绍,从科学研究本身来讲,最重要的是严谨求实,精神也好、态度也好,是作为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必须要秉承的一个基本要素。
“炒菜多两秒少两秒,可能味道差别不大,但是科研中,我们差一秒可能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二点便是创新探索。
薛其坤认为,青年科研人员应该具备探索精神,敢于探索新的疆域、探索未知,“我们许多科学家局限于追踪,开创性不强,但作为一个特别优秀的科学家,除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要有特别之处,更要在原创性探索新领域上与众不同。”
在薛其坤看来,“科学家精神”最核心的要义是“爱国情怀”,因为爱国情怀是真正推动严谨求实,推动创新探索的强大动力。
“爱国情怀是中国科学家必须秉承的。我有着8年的留学经历,走向世界舞台看过后感受后,越觉得通过自己努力使自己国家强大,在科学上取得成就的信念就越强。”
“很多人印象中的基础研究是比较枯燥的,实际上,对于真正进入基础研究的人来说,实际上是非常的快乐的,因为通过技术研究,会满足一个人的好奇心。”
对于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从事基础研究,薛其坤直言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技术发展越高,需要的“大楼”越高,需要的基础也就更雄厚。长远来看,做好基础研究,对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薛其坤院士做客蒙阴一中
报告会开始前薛其坤院士在文化地标前同与会的领导老师合影。(背后文化地标石上是薛院士亲笔题写的蒙阴一中学校传统:人性善仁,人情中和,人格诚正,人才博雅。)
报告前,蒙阴一中张明平校长与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共同签署《蒙阴一中2018年暑期组织部分学生赴清华大学研学旅行协议》。
协议内容:蒙阴一中计划于2018年暑期,组织部分优秀学生(含全县九年级部分优秀生),赴北京研学旅行,走进清华园,在薛院士的带领下参观国际顶尖实验室,聆听大师教诲,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育人氛围。
在张明平校长主持下,广大师生期盼的学术盛宴终于拉开了帷幕。
离“诺奖”最近的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亲自为你解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什么。
“中国梦”的鲜活注脚。薛其坤非常自豪的介绍他的量子世界和未来科学大奖。
这堂课的容量大,思维含量高,同学们听得专心。
薛院士妙语连珠,用形象的比喻将当前物理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讲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同学们听得入迷,引发了无限思考。
现场互动,同学的回答院士听了很满意。
薛院士语重心长地说,正是沂蒙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让自己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他谈到了“7—11”,是学生们给薛其坤起的绰号,意思是早上7点去实验室,一直要干到晚上11点。
乐观的心态很重要!有一种人:他们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们是文明进步的领跑者,是开拓创新的实践者;他们以知识的力量承载着国家前行的希望,他们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薛院士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和很多自己埋头做科研的人不一样,薛其坤更看重团队的力量,寻找顶级的合作伙伴,让每一个人都能尽其所能,他戏称,这更需要“高情商”。“优秀的科学家,想做出好的工作来,不但智商很重要,情商也很重要,情商决定了你在探索中的很多东西:比如遇到困难可能会导致做出错误决定,如果情商比较高,善于团结人、善于激发大家工作热情,善于做工作。”他直言自己属于高情商科学家。
精彩的提问环节开始了!2015级24班公妍同学抢先向薛院士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薛老师,您好!能和您成为老乡、校友我感到很荣幸,也能更深深地体会到您从我们沂蒙山区一步步成为物理学世界大师,能够为国家和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不易。那么在您看来,您在家乡时青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对您日后的工作与生活处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015级25班李美华同学提得问题很实际:薛老师,您好!作为高三年级的学生,还有106天就要参加高考。作为当年的考生,您有什么要叮嘱我们这些准考生的呢?或者您作为科学工作者对高考有什么看法呢?
2015级25班王丽华同学抢到了难得的提问机会:薛老师,您好!首先,我很荣幸可以和您成为校友,同样我也为自己是蒙阴一中的学生感到骄傲。这样说来,我还是您的师妹呢,请问您回到母校有什么样的感触?一中与过去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可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当年您上高中时的故事?
薛院士听得很仔细。对蒙阴一中的学弟学妹们流利的表达和深刻的思想表示惊讶和欣喜,对蒙阴一中“创建学校发展全面加特色,教师发展规范加特点,学生发展合格加特长”的办学目标表示充分认同。
薛院士风趣幽默的回答引发了现场一阵阵笑声。
薛院士要与同学们赛跑,看谁进步快!
张校长对薛院士的精彩报告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薛院士的思想和奋斗精神将激励一中学子,更加努力校准人生方向,加足人生动力,丰富人生内容, 升华人生情调,追寻人生梦想。
张校长还向同学们透露了薛院士高中求学时的许多小秘密。谈起高中时代的趣事,薛院士快乐的像个孩子。
“一定要记住,薛院士在清华等你来哟!”张校长最后勉励同学们刻苦学习,不断进步。张校长以蒙阴一中的教育内涵作为结束语: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宏大工程,教育是灵魂塑造的旷世伟业,教育是人格升华的万代福祉,教育必须是走进青少年心灵的情感交流、环境影响、文化熏陶、爱心滋润和灵性感悟。
您是那么远,今天又是这么近。同学们可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报告会一结束同学们便蜂拥而上要签名!
偷偷看您一眼,原来您是如此亲切。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等光环笼罩着您,但是我们更愿意“任性”地称您为“学长”。
看镜头!同学,看镜头!……好吧,看“学长”!
报告鼓舞人心,同学争相合影,别摆POSE了,挤进镜头再说。
我们要向学长看齐,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
整理:公慧春
初审:禹化国
终审:秦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