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九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感悟

书香校园
创建于2017-08-10
阅读 3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泱泱大中华,浩浩五千年。华夏文明,摇曳多姿,辉煌巍峨。千古名篇,字字珠玑,章章锦绣,奠基了深深的文化之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论语》更是凝聚了先古圣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是古人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7月23日至7月27日,我们一行六人在刘红校长的带领下于泗水县尼山圣源书院参加了“第九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

  五天的学习内容好似一桌丰盛的文化大餐,让人目不暇接。唯有课堂上专注地聆听老师讲授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再慢慢地咀嚼、消化。感恩专家学者们给予我们与大德圣贤结缘的机会,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一次净化,我感动很多感触颇深。

  宝岛台湾,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已有60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与教学经验。为了借助他们的智慧,推动国学启蒙,弘扬中华文化,尼山圣源书院委请台湾中华孔孟学会推荐,并转托台北市教育局选派全台湾最优秀教师,配合大陆儒学界最顶尖专家,担当教学任务。


  开班仪式由尼山圣源书院院长陈洪夫主持。

本次活动主题“培训国学师资,落实立德树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王殿卿致辞。

台北市协和德祐高中校长肖穗珍致辞

  培训的第一天上午,先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王殿卿给我们作了《儒家伦理·中华美德·学校德育》的报告。王教授的报告,让我更加明确了习主席关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了作为教师要做“立德树人”的领跑者的思想。

  山东省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委员刘嘉庚作了《孔孟之乡的国学教育》的报告。听了这个报告,我感到好荣幸,因为在传承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山东走在前面。

  下午,我们聆听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儒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副主任韩星的讲座《<论语>导读》。

  台北市协和德祐高中校长肖穗珍作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台湾》的讲座。


  随后几天,我们先后学习了台湾元培科技大学教授,台湾中孔孟学会理事,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委员朱荣智的讲座《<论语>章句解读》;


  台湾新竹市科园国小校长陈严坤的讲座《论语核心精神的现代价值》;

  台北市南湖高中国文教师王慧茹的《经典跨域教学示例》和《经典诠释与文创美学实践》讲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儒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委员,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赵法生的讲座《读<论语>,感悟育人睿智》。

  泰山岩岩,华夏所瞻。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专家们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解,用实践和理论重新给我们梳理了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在如何实施传统文化进行国学教育的方法上,给了我们很多具体的课堂一线的操作指导。

  五天的学习,我们既背诵了《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又学习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更深刻地了解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让我们深深感受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正视《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她们所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坚持做传统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


  一、学而时习之

        《论语》是关于圣人孔子的言语记录,零碎而简明的言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致于后世对《论语》探究不止。学习《论语》,传承国学,弘扬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为修身做人,提高道德修养做好准备。
        儒家孔孟理论主张“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心,都有修成君子、仁者、圣人的潜能。但是,要达成从“小人”到“君子”的转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学习,这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不灭的内在成因。《论语》告诉“学习”的本真意义:既要对知识进行理解与吸收,又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印证。
        《论语·学而》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句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所熟知,并被广泛征引的,它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多加巩固和练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告诉我们要把“仁”和“礼”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知乐之者”,“不耻下问”这又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
        

  《论语》中的学习思想博大精深,直到现在,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积极推行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化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坚持运用《论语》中的学习方法,把有用的知识铭记于心,利用丰富的学习内容,以良好的学习态度,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提问,多温习,多实践。 


  二、正心修身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论语》中关于正己修身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把这些为政者的道德、行为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正人先正己、正己为施政之要的仁政理念。

        儒家构想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十分向往、矢志追求这个理想社会,“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仁”的价值观,即“爱人”、“泛爱众”,提出了“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近者悦,远者来”的仁政观,追求“志于道、志于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的理想人格。

  我们要学习《论语》中的修身之道,用行为规范来铸造自己的品行,坚定信念,立忠诚笃信之志,执着追求理想,挺起精神脊梁,展现高尚的人格力量。

        我们还要学习孔子的以礼修身的思想,“不知礼,无以立也”,把礼作为言行举止的标准,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觉接受礼的约束,按礼的要求行事,用礼来规范各种行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境界,加强自我约束,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三、行君子之道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在法国巴黎开会,最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也说过:“孔子所确立和阐释的很多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将鉴照今天和未来。” 这些充分说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这一切的思想精华均囊括在《论语》之中。
        在《论语》中“君子”二字多次出现,普遍认为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道德品行高尚的人;一是指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的人。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君子”的含义更加倾向于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之列,后来就完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人格典范。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重视自己的内在人格修养,即“修己以敬。” 一个人要想立志成为君子必须从自身做起,从最基本的“仁义礼智信”做起。君子必须培养自己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即“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两千多年前,孔子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的;两千多年后,作为至圣先贤的后代子孙的我们依然需要这样学、这样做。

  我们要像孔子那样,好学并且严格要求自己,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要行仁、重义。即“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要正义、正直、重道。即“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贞而不谅”。

  千百年来,孔子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尤其是其中的“君子之道”更是灼灼其华,让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浸润其中。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学君子之道,行君子之道,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修养,将来走进社会,做传递正能量的栋梁之才。

  正心修身、行君子之道已经时不我待。任重而道远。为了未来更美好,我们必须从自身开始、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不忘初心,坚持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民族的文化智慧支撑起我们的人格脊梁,让我们再谱中华文明的盛世华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阅读 3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