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碎玻璃

小凡
创建于07-05
阅读 36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放学后班里的一块玻璃不知怎么回事,突然碎掉了,原本光滑明亮的玻璃上出现了很多花纹。第二天孩子们进教室后发现了碎了的玻璃,纷纷问玻璃怎么破了。由此关于“一块碎玻璃”的故事就开始了~

玻璃碎了

        早晨,赵玉鑫和徐琰皓徐琰皓来了,赵玉鑫走到徐琰皓身边指着玻璃说:徐琰皓,你看我们的玻璃怎么了?

        在赵玉鑫的提醒下徐琰皓自言自语的问到:玻璃怎么碎了?然后快速走到碎玻璃旁仔细地观察,过了一会儿又赶快告诉我:老师,我们的玻璃破了。

        孩子们陆陆续续来到教室,不一会儿碎玻璃前就围了一群小朋友。

于诗诺:老师,这个玻璃碎了。

厉承沫发现后:是谁打碎的玻璃?

徐琰皓:不知道,我来的时候就这样了。

刘钰林:你快看,这个玻璃上有好多花纹。

逄炤轩:肯定是一个人拿着石头把我们的玻璃打碎了。

张家辉:有可能是用弹弓打碎的。

      孩子们围着窗上的碎玻璃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思考和猜测,但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怎么碎的。

教师思考:

        当碎玻璃被第二天早晨入园的孩子们发现后,在班里掀起了“玻浪”,说明他们都是一群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孩子,能敏锐的捕捉到班级里的新变化。因此当孩子们在观察、交流时,我没有因为他们吵闹的声音而制止他们,而是任由他们说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玻璃为什么碎了但没破

        加餐的时候,厉承沫走过来说:老师,这个玻璃为什么还没有破?

逄炤轩:我们的玻璃很坚固。

刘钰林:我们的玻璃是两层的,他只打破了最外边的。

       于是我们一起查阅了电脑,通过查阅电脑我们发现刘钰林和逄炤轩说的都比较对,玻璃之所以碎了没掉下去是因为它是钢化玻璃,虽然碎了,但没有外力冲击它,所以还没有完全掉下来。

玻璃的种类

厉承沫:什么是钢化玻璃?我们的玻璃就是钢化玻璃吗?

逄炤轩:我们的玻璃是不是两层的?

       看来孩子们对于玻璃的种类很是好奇,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玻璃调查表让孩子们进行调查了解。

玻璃的花纹

于诗诺对赵惠婷说:赵惠婷,你快看呢个玻璃,像钻石一样会发光。

赵惠婷转过头看了看说:真的。

        我顺着她们的方向看过去,阳光照在碎玻璃上被折射出了不一样的光芒。

徐琰皓:老师你快看,地面上怎么这样了?

        很快小朋友们又被徐琰皓的声音吸引过来,都过来看地上的影子,原来是碎玻璃被阳光投射出了不一样的花纹。

       到了下午,太阳从西边照射进来,很快就有小朋友发现了碎玻璃上的秘密:太阳照到碎玻璃上,折射出耀眼的光;当光射过玻璃照到地面时,地面上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影子。

教师思考:

         一“玻”未平一“玻”又起,孩子们刚得知玻璃破碎的原因后就又有了新疑问,玻璃已经碎成这样了,为什么还没有掉下来。“刨根问底”是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倾向,幼儿真正的探究始于对问题答案的追求。

        作为老师,我们要发现孩子们的好奇心,支持孩子们的提问,记录下孩子们的问题,经过筛选和判断,引导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

保护玻璃

        制作新玻璃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短时间不能及时更换碎了的玻璃。但这个区域是孩子们吃饭、吃餐、区域活动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在这里走来走去。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徐一卓:放一个小喇叭在玻璃旁,告诉他人不能靠近。

丁奕宸:用石头挡住碎玻璃不让它掉下来。

“我站在玻璃旁,提醒别人玻璃碎了不要靠近”

杜墨:我要在玻璃旁放一个指示牌。

教师思考:

        我们每周都会进行1530安全教育,经常会和孩子们一起认识和了解交通安全标识,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当出现这个难题时,小朋友能第一时间调动已有经验,进行了经验迁移,说明小朋友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当第一个小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又有小朋友说出了其他安全标志的想法后,说明交流是探究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同伴分享,倾听同伴意见的一个过程。

碎玻璃去哪了

岳芮安:咦,玻璃怎么不见了?

于诗诺:老师,玻璃没有了。说完还用手去摸了摸新玻璃。

王文静:碎玻璃上哪去了?

        碎玻璃去哪了又成了一个新的热门话题,孩子么一直在讨论。早饭结束后,我问:碎玻璃到底去哪了?

赵惠婷:被工人叔叔偷偷的拿走了。

毕子赫:被大风吹跑了。

于世诺:掉下去了。

逄炤轩:掉到沙水池里了。

       带着疑问,我们先是来到了沙水池找玻璃,但沙池里全是沙子,没有一块碎玻璃的影子。不过毕子赫很快就有了新发现。

       “老师,你看我发现了这个”

       “这是什么”

      “这是我们窗户上的,我看着过,窗户边上就有这个黑色的东西”。

       紧接着逄炤轩、王锡川都捡到一点,但依旧没有找到碎玻璃。

碎玻璃到底去哪了?该问谁呢?

赵惠婷:问保安爷爷。

保安爷爷:昨天晚上工人把它拉走了,换了一个新玻璃。

       得到期待已久的答案后,孩子们高兴的回到教室迫不及待的和和身边的同伴进行分享。

教师思考:

       碎玻璃被搬走换上了新玻璃,又引发了孩子们新的思考和讨论。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来到沙水池找碎玻璃,虽然没有找到,但却有意外的收获,发现了固定玻璃的胶,说明毕子赫非常善于观察教室里的事物,能捕捉到事物之前的联系;同时也验证了玻璃有被移动的可能性,于是孩子又立马想到询问门口的保安爷爷,说明孩子们非常善于思考,知道向他们寻求帮助。

       作为教师我们要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同时要支持、引导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想办法验证。

阅读 36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