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江岸区理科前十有三人初、高中均在同一个班!他们是舒俊榕691分,牛泫哲690分,彭睿洋686分。
三位牛娃初中结缘于武汉市六中上智中学,三年的学习,他们切身感受到六中系初高中一体化培养模式的优势,坚定的选择了六中清华大学英才实验班度过高中三年。
六年前的选择,成就今日的辉煌!
学霸们在谈及学习秘籍时,毫无保留的进行了分享。
舒俊榕同学,你在学习中有什么秘籍?
学习方面:
1、不要自我设限,认为自己不适合学某个学科(尤其是语文)。多请教老师摸索该学科规律,是可以学好的。
2、对于理科,刷题是必要的。维持一定的刷题量可以保持熟练度与正确率。学习新知识初期可以通过多刷题迅速找到解题套路和思想;后期其实没必要刷太多题,查漏补缺即可。
3、思想>方法>题目。现在高考创新越来越多,反的就是套路化,考的就是能力。尤其是数学,许多知识要上升到思想层面,这点可以通过学习竞赛体会。
4、大考前复习,注意要回归课本。物化生三门课本信息量极大,很多细节是长期的刷题训练中不会涉及但可能考查的,容易遗漏与遗忘。
应试方面:
1、考前适当放松心态,考试时不要太紧张影响发挥。平时考得多,大考时更容易适应,更有信心。
2、平时可以练一下做题速度,大考时适当放慢速度,看题不跳字,保证正确率。
3、考完某一科不要纠结于个别题目的得失,投入下一科的准备。
4、平时注意培养考试习惯,避免出现答题卡漏填、串填之类的致命错误。
牛泫哲同学的学习秘籍?
日常学习方面:
一、理科学习
1、任何一个学科,所谓“学科理解”是很虚无缥缈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一种纵观全局的高视角。了解学科学什么、考什么。知道学什么,有助于我们找到贴合于每个学科的学习途径,从而从学什么导向怎么学,找到正确方法。同样的,知道考什么,有助于我们破解学科的出题、出卷思路,从而从思维上不再只是被考题牵着走,而是看明白怎么考。正所谓纲举目张,学科理解正是要找到一个科目学习的总指向,自然而然一切皆清。
2、思想方法很有意义。比如数学,从解方程、求最值,到不等式证明、放缩证明,乃至到拉格朗日方法、偏导等等,消元的思想可谓贯穿始终。而在物理上,转换参考系、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互化等等,都在表达一个思想——通过引入新的概念方法把新问题纳入已知已有框架进行思考。这就类似于语文中文章的线索,贯穿全局,是必须要理解掌握的,也是很实在能够帮助解题的。
对于理科,我认为,学科理解>思想方法>做题经验>套路。
二、文科学习
1、文科学习中,学科理解同样很重要,思想方法也不容忽视。
2、与理科不同点在于,理科只刷题不听讲还有希望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而在语文上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文科学习中老师的讲授有着比理科更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一切学科理解、思想方法的来源。
3、积累的过程很漫长,也很难短时见效,这就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毅力去坚持。语言的欣赏、积累是能够全方位提升语言素养的,语文英语都是如此。
应试与备考方面:
1、回归课本。每个学科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看起来比较杂、并非主干的知识,比如物理学史、生物学史、化学中一些物质的日常用途等等。这些常常不在我们构建的学科体系内,或者很难通过学科内体系、结构性地去记忆。作为应对考点,我们必须在考前勤翻课本,或者对它们进行单独的归纳记忆。
2、调整心态,以一种轻松平常的心态进入考试,考完也不对答案避免影响后续考试。
彭睿洋同学的学习秘籍?
1、要重视课堂内容
老师们都是教学了多年经验丰富,课堂上的内容能帮你快速归纳出重点和易错点。尤其到了后期复习时,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老师讲的内容我已经会了就不听了,实际上老师讲的可能是易忘的或易错的,听了之后能快速熟悉加强记忆,可能比用这些时间刷几道题起到的用处更大。
2、课下要自主规划学习
课下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规划。老师的作业是根据全班的整体情况布置的,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哪方面比较差,哪里需要加强,并且可以合理利用网上的视频课等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训练。
3、勤于思考
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后作业都要勤于思考。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点可以多思考其中的底层原理,能有助于理解知识点并串联记忆,有没理解清楚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不要只知道低头抄笔记而不思考。完成作业时可以多花些时间,遇到不会的题多思考,一定要全部弄懂,这样考试时才能少花时间。
4、考试时心态放平
有些同学一到考试总是发挥不好,可能是考试时太紧张。考前可以找一些幸运物(不用真的有用,只需要让自己相信自己会变幸运),这样考试时会更有自信,不那么紧张。一科考完后尽量不要对答案,对完答案不管考的好坏都会影响心态。
高中班主任蔡金荣老师如医生,对三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诊断、精准施测!
谈及对于英才实验班中拔尖人才的培养,蔡老师感悟颇深。
今年高考我班舒俊榕、牛泫哲、彭睿洋三位同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三位学生初中都来自一个六中上智同一个班。中考时除了彭睿洋是高分保护,其余学生都只有490多分。但进入高中后,这几位学生展现了不俗的实力,每次考试都能进入年级前十名。所以我把他们以及班上其他几位学生作了重点跟踪,分别有:舒俊榕、石彦泽、张熙哲、彭睿洋、陈宏博、牛泫哲、肖毅飞、陈葆泽、原翌飞、易守拙、严宇喆等。我跟他们提出的目标就是上清北。
每次考完试,我都要找他们谈话,密切关注他们的学科成绩,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短板学科,明确要上清北线学科上具体要达到一个什么要求,希望他们能全力以赴。其实我们班这些学生都是跛腿生,舒俊榕语文、生物不好,彭睿洋、张熙哲、石彦泽数学、物理不好,牛泫哲英语不好,肖毅飞语文、英语不好,没有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看起来都跟清北线有一定距离。面对这种情况,但学校领导和我都没有放弃,我们一次一次的召开班级教导会,针对这么几个学生的学科短板,拜托任课老师在自习课的时间以及中午的时间重点辅导。其中物理辅导:张熙哲、彭睿洋、易守拙;语文辅导:肖毅飞、舒俊榕、原翌飞、陈宏博、严宇喆;英语辅导:肖毅飞、牛泫哲;数学辅导:陈宏博、彭睿洋、石彦泽;生物辅导:舒俊榕、陈葆泽等。经过一段时间老师们的精心辅导后,学生们的短板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武汉市二月调考中,我班有四位学生进入武汉市前50名。四调有两位学生进入武汉市前50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清北线还有距离。为此,四调以后又改变了办法,把辅导老师换一下,给学生换个思路。所以我们又请了学校别的年级老师作外援,对这些学生的语文、数学、物理作进一步的提升培训。
整个高三就是这么搞下来的。老师们很辛苦,有一天,语文杨幼萍老师下午三节课,晚上还有晚自习,又上晚晚自习辅导这些学生,最后嗓子都不能讲话了。庆幸的是学生们最后高考的结果还算不错,这些学生没有辜负学校领导、老师们的付出。他们也深深的表示感谢,认为当初选择六中是对的,没有六中,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初中班主任范文峻老师感叹六中系有独特而肥沃的土壤!谈及三位牛娃的初中学习生活,至今印象深刻。
三个孩子初中在学习上很有悟性,这种悟性不仅表现在对知识的接受上,更重要的是在老师传授的一些东西,他们能正确领会意图,并且按照老师所期待的样子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最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六中的这片土壤确实是很神奇、独特而肥沃的土壤。在六中的这片土壤上,他们学习的目光、关注的视角都很全面。他们关注的视角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发现问题,他们也将学习的目光投向了生活本身,身边的生活,身边的人,身边的素材。生活本身成为了他们学习的资源,养成了不断思考的习惯,而这六年的一贯制的培养,让他成为了具有这样特点的学生。他们在初中的三年里担任了学习委员、课代表,表现出很积极向上、热情的状态。而这种鲜活的状态,我相信是在六年当中都是如此。他们不是书呆子,在六中的这片土壤中,他们能力很全面,心智从幼稚到了成熟,眼光从单一到了全面。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品质,从初一慢慢的花开到了初三,从稚嫩到能够持续学习的初三,所以我一直对他们高中的三年充满了信心。当我们用三年、六年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一个孩子的成长,来看到他不断向上、不断超越,最后必然结成硕果的过程,我想这本身就是教育的本身的魅力,就是我们看见一朵花的开,看见一棵树的长,这就是教育本身最大的魅力。
最后,高中老师对他们的培养非常的精细、精准,所以他们能够有这样的成就,我们初中老师也感到非常骄傲、非常高兴。
不忘恩师情,高考结束,他们回初中看望老师!
探索一体化培养模式
共育拔尖创新人才
武汉六中探索实行初高中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模式,将六初、六中上智和六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构建初高中内容衔接新模式,打破学段壁垒,打破校际边界。
初高中一体化培养打破原有的学制,学校整体安排中学阶段六年的教学,两年半初中教学,三年半高中教学,安排初高中衔接课程,更好解决了学生初高中课程脱节问题,系统设计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充分体现中学阶段教学的连贯性,探索出了一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这一特色为学生留出了充裕的时间进行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进度和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中稳步提升,从而在高中学习阶段表现优异,这三位学生是武汉六中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体化培养的成果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