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镜头去学佛-----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窥基大师及其他

李文勇
创建于07-04
阅读 14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已经达到鼎盛,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期间,朝廷支持佛教的信仰和传播,甚至专门组织僧人翻译梵文佛经。有了汉文佛经,大大的方便了汉文化圈僧尼们修行,在此基础上,一些大德高僧纷纷组织各类佛教学派,探寻修行法门,并以此弘扬佛法。学派地影响大了,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佛教宗派。汉传大乘佛教唯识宗和小乘佛教俱舍宗就是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

唯识宗与俱舍宗是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寺庙里创立的,西安的大慈恩寺因此成为这两个佛教宗派的祖庭。有一个关键人物唐玄奘,他牵头组织弟子们,翻译了唯识宗和俱舍宗的创派基本佛经,因此,成为这两个佛教宗派的开山祖师。略有不同的是,唯识宗方面的经典佛经,是由唐玄奘等人翻译,其弟子窥基对唯识学说研究最深,并对创立佛教唯识宗的经典经文进行立论注释,发表了许多论疏,成为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正因如此,本篇主要介绍窥基大师,玄奘大师的功德放在俱舍宗篇章里面去讲述。

佛教唯识宗的祖庭是西安大慈恩寺。西安大慈恩寺兴建于唐朝贞观二十二年,是后来的皇帝高宗李治,在做太子的时候,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并报答慈母恩德,报请他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批准,由唐太宗诏令建寺的。因此,寺庙建成之后取名慈恩寺。慈恩寺取址于长安的南郊,是在北魏时的净觉寺和隋朝无漏寺的基础上建设的,是当时唐都长安城最宏大、最壮丽的寺院。据史料记载:唐代早期的慈恩寺,共有13庭院子、屋宇有1897间(包括翻经院)、重楼复殿、云阁、蝉房,并有塑像,十分壮观。同时,太宗皇帝又敕旨,选派300僧人入寺,另在全国挑选50名有名望的高僧,协助玄奘翻译佛经,还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朝廷更迭,天灾人祸,致使这一座“佛都”到了明朝时期,除了大雁塔之外,其他地上寺庙建筑都已荡然无存。到了公元1466年,也就是明宪宗年间,才重建大慈恩寺。现在的的大慈恩寺就是那个时期建的,但其规模远远小于唐代的大慈恩寺。明朝重建的大慈恩寺,是在唐朝时期大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据说占地76亩余(50738平方米),座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经楼、寮房等。时过境迁,大慈恩寺再恢复到唐初的规模已经不可能。城市规划的变化,使现在的大慈恩寺已由城郊变成市中寺,好在国家一直重视古建筑保护工作,除了保留明朝的大慈恩寺外,其他部分已经建成遗址公园、大雁塔广场、大唐不夜城等。

大慈恩寺内文物众多,玄奘大师取经带回来的贝叶经,现在存世不足20片,每片都价值连城,都保存在寺里;大雁塔、释迦如来足迹碑、佛骨舍利以及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等等文物,都是弥足珍贵,无法用金钱去衡量。

2001年初,大慈恩寺被评为首批全国4A级旅游景区,是国人去西安的打卡之地。大慈恩寺蜚声海内外,多次承办世界佛教界重要法会,成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的地方。许多国家元首和知名人士慕名前往。是中外文化交流、宗教、旅游、考古的重要场所,其作用远远超出佛教范畴。

唯识宗的经论的多,宗名也多,主要看信众修行什么法门。因此,唯识宗又叫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等。目前,佛教界主要称谓唯识宗。唯识宗的开山祖师是玄奘法师与窥基大师,唯识学论是玄奘大师在西天取经期间,重点研究的系列经论。回国之后,玄奘法师又翻译了瑜伽系经典,将取回的十家《唯识三十颂论》,都翻译为华文。按照论中的意思,一字不减,一字不添,照原意译出。此时,窥基大师负责整理论述,玄奘法师将十家之论译完之后,为了方便后人研究修习,他听取窥基建议,将这十家《唯识三十颂论》,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合成一本,产生了现在的《成唯识论》。后来玄奘法师又传授窥基“因明学”,使其掌握唯识思想为宗旨,成为当时的大德高僧。

唯识宗因《成唯识论》而立宗。除了《成唯识论》之外,唯识宗的主要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即:《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磨》、《楞伽》、《厚严》;十一论为:《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辩中边》、《集论》等。其中,《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为根本典籍,是核心教义的综述,也是一切教法的总结,尤其是《瑜伽师地论》,有人视其为印度千年佛教的百科全书。还有人说,玄奘大师不畏艰险,历十七载,所取的经典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这部《瑜伽师地论》。在玄奘大师以前,中土汉地几乎没有所谓“瑜伽行派”的论著和经典。

资料介绍说,大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瑜伽师地论》开始在古印度流传。据说是无著菩萨有一天夜晚,以定力上升到兜率天弥勒内院,无意中听到弥勒菩萨在说法,他夜里听课,白天再下来记录。于是,后来就有了《瑜伽师地论》。

无著菩萨 (约410~500)和 世亲菩萨 (约420~500)是一对亲兄弟,是唯识宗这一流派的远祖,他们出生在古印度健驮逻国,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在玄奘去西天取经之前的几百年里,一直都是在护法上师和尊师们中间传承,后来传承到戒贤法师那里,玄奘大师去西天取经,戒贤法师就把《瑜伽师地论》传授给他的。玄奘回到中土之后,通过窥基等人的大力传播,才在中土形成一个佛教宗派。

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都是古印度著名的论师,对佛教多部经文进行了注释,著作甚多。特别是无著菩萨,他主张戒、定、慧三学,勤修“六波罗蜜”(波罗蜜意为达到彼岸)、“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把证悟的阶段分为“十地”,最后达到“无住处涅槃”的境界。此外,他还证明佛有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和变化身。这些理论和主张,至今被汉传佛教作为修行法门,发挥和重新组织了大乘经典的教理和实践,从而奠定了瑜伽学派的基础。以至于影响了大乘佛教的发展方向,他们兄弟与龙树菩萨一样,都是在佛教发展关键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人物。

唯识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观点是“万法唯识”,即认为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心识所变现的,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说到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识”?在原始佛教那里,“识”有六种,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唯识学派认为,除了上面说的六识之外,还有末那、阿赖耶两种“识”。末那识,是指潜在的自我意识;阿赖耶识,是“识”的根本和核心,它是内藏着的,能产生世界各种现象的精神因素,因此又被称为“藏识”或“种子识”。归根到底,唯识论就是要建立阿赖耶识,这是它的突出特点,意识决定一切。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万法唯识”。因此,唯识学用第八识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来源、特性与变化规则的这种缘起论,佛学界称之为“阿赖耶缘起”。

除了上面所说的“八识”之外,还有“四分”、“种子”、“三能变”等学说概念,都是为唯识无境思想作论证的。另外,唯识宗用“三性三无性说”作为理论依据,去解释一切现象本来面目等等,在此,不再展开去说明。

     但要说明的是,佛教的瑜伽与现代的瑜伽是有区别的。它们都是源自于古印度,在古印度文明中,瑜伽是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这个跟我们现代人学的用以改善体质的“现代瑜伽”不是一回事。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有一个哲学家,名字叫帕坦伽利,他观察到动物和植物具有治疗、放松、睡眠或保持清醒的能力,甚至动植物在患病时能够自愈。于是,他在观察动物,模仿动物姿势的基础上,结合人类的身体结构和各个系统,创立了有益身心健康的锻炼系统,这就是现代的健身瑜伽。帕坦伽利的观点,集中反映在他创作的《瑜伽经》一书里面。而佛教,是古印度文明的精华,也是最尊最上的思想,佛教只吸收了瑜伽术作为其修行法门,后来大乘佛教禅宗、密宗都强调和发展了瑜伽的修行法。直至今天,静坐冥想这一传统的瑜伽行法,仍然是佛教信众日常修行最得力的方法之一。因此,佛教的地位和影响远超古印度的瑜伽的。后来,佛教在印度衰微,但渊源于瑜伽的禅宗思想却在中国发扬光大。综上所述,要说两者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关联肯定是不对的,但要说两者完全是一回事,那也不对。

唯识宗法脉传承:弥勒菩萨——无著菩萨 ——戒贤法师——玄奘大师——窥基。

窥基大师是玄奘大师的嫡传弟子,深谙唯识学派的精髓。他在“六经十一论”的基础上,创作了《法苑义林章》、《瑜伽论略纂》、《百法明门解》、《因明入正理论疏》、《摄大乘论钞》、《对法论钞》、《胜宗十句义章》,及《法华经玄赞》、《阿弥陀经通赞疏》、《观弥勒上生经疏》、《金刚般若经玄记》、《说无垢称经赞》等。正因为如此,后人把窥基大师推崇为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也不为过。

公元632年,窥基大师出生于京城长安,俗姓尉迟,字洪道,法名“窥基”。窥基的父亲叫尉迟宗,唐朝初年任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开国公,他的伯父尉迟恭,更是一位功名显赫的人物,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近臣,官至泾州道行军总管,右武侯大将军,鄂国公。可以说,窥基大师家族显赫,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传说,他母亲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等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天有异象。古书说他“少习儒经,善于属文”,“貌魁伟,禀性聪慧”。十七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刚入佛门时在弘福寺为僧,后来移住大慈恩寺,跟着玄奘大师学习梵文及佛教经论。有一点不幸的是,窥基九岁丧母,过早的失去母爱,难免孤单无趣。

   佛主释迦牟尼说,无论你遇见谁,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无论我去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我该经历的事,遇见我该遇见的人。玄奘取经刚刚回国,开始着手经文翻译,收揽优秀译经人才。有一天,他偶然在路上碰到了窥基,蓦然间有一种似曾相见,前缘有识的感觉。那时,窥基刚刚十七岁,风流倜傥,举止脱俗。玄奘与他闲聊一会,见他又懂梵文,便起了度他出家的心思。

   于是,玄奘便到尉迟府宅,亲自找到他父亲开国公尉迟宗。唐朝的时候,佛教是一种普遍的信仰,它不仅是僧尼的空寂之事,也是世人所尊崇的职业。尉迟宗见到玄奘这样的大师亲自到家,也不好推辞,旋即把儿子窥基叫来,让窥基自己决定去留。哪知道窥基来了之后,一百个不同意出家当和尚,没办法,玄奘只能徒劳而归。

玄奘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不久便亲自找到唐太宗李世民。玄奘说明来意,并说窥基懂梵文,是译经的一块好料,溢美之词颇多,目的是让皇帝安排窥基出家翻译佛教。于是,唐太宗下旨让窥基觐见。太宗皇帝见到气喘吁吁赶来的窥基,便说:“听玄奘大师说你精通梵文,现在缺乏佛经翻译人才,你就去协助玄奘大师一起去翻译佛经吧!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情”。窥基见状,也不敢违抗圣意,便说:“陛下命我出家译经可以,但我有三个条件”。唐太宗一听就说:“你说给朕听听”。窥基就说了:“我最欢喜喝酒,我不能没有酒,无论我到什么地方,都得有一车酒跟着”。唐太宗心想:出家人是戒酒,可是玄奘法师告诉我,不管什么条件都答应。于是就说了:“好!我答应你。第二个条件呢”?窥基说:“我知道出家人不可以吃肉,可是我欢喜吃肉,无论我到什么地方,后面都要有一车新鲜的肉跟着”。唐太宗说:“我答应你。第三个条件呢”?窥基羞涩地说:“出家人不可以有娘子,可是我离不开女人,无论我到什么地方,必须有一车的女人跟着”。这时,窥基心想:“这个条件,皇帝肯定定不会答应的”。唐太宗是何等聪明的人,心想:“这小子是真心不想出家呀”!可转一想,玄奘法师已经和朕交底了,不管什么条件都要答应。于是便说:“可以,我都答应你,你现在随玄奘大师出家去吧”!说罢起身退朝。

其实,窥基是个聪明的人,他不愿出家做和尚,又不能抗旨,只能提出酒、肉、女人三个佛家戒禁的要求。没想到皇帝都同意了。万般无奈,窥基就勉强出家了。

窥基在出家那天,后面有一车美酒、一车新鲜的肉、一车美女陪着他去了寺庙。庙里知道窥基要来出家,玄奘大师老早就安排敲钟击鼓来迎接他。说来也奇怪,窥基一听到钟鼓的声音,便唤起了他沉睡的记忆,顿时豁然开悟:“啊!原来我就是那个修行的老僧,约定转世来帮助玄奘大师弘扬佛法的”。于是,当即把后面的三车遣返回家,自己什么都不要了。窥基是“三车和尚”的说法,就是从这说来的。

为什么窥基听到敲钟击鼓声音就顿时开悟了呢?这里面有一个因缘和合的故事。传说,玄奘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路过一深山洞窟,只见紫气缭绕,玄奘好奇,走进去看到有一老僧在入定,头上、身上都长满了野草。玄奘大师伸手摸了摸他胸口,尚有微温,便敲响铜磬使他出了定。老僧慢慢地睁开眼睛问道:“你是谁啊?”玄奘大师说:“小僧玄奘。师父在此入定多久了?”老僧眯眼想了想说:“我是某某年间在此入定的,是等红佛释迦牟尼来度我”。玄奘大师掐指一算,已千年有余,便对他说:“释迦佛已经涅磐了”。老僧失望而坚定地答道:“那就等白佛弥勒菩萨出世,我跟他一起去弘法”。玄奘想了想说:“弥勒佛出世还须四十六亿七千万年,恐怕你又错过时机。不如这样吧,你现在就转世投胎,等我从天竺取经归来,我们一起弘法利生,造福于民,您看怎么样”?老僧点头说:“这样也好”。当下便按照玄奘大师的指点,如约去皇宫投胎做皇太子,等待玄奘大师的归来。可是,阴差阳错,老僧投胎转世到尉迟宗家里了。十七年后,玄奘取经回来,窥基也已经十七岁了。当玄奘在路上与窥基邂逅相遇时,便想起了十七年前与老僧的约定,于是才有了度窥基出家的事情。

再次虔心遁入空门,窥基痛苦忏悔,拜玄奘为师,勤勉协助师父忙于寺务和翻译佛经。由于窥基大师具有几世修为,根基深厚,后来证得菩萨果位,终成一代高僧。

就在玄奘大师圆寂18年后,也就是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的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大师圆寂于大慈恩寺翻经院,享年五十一。窥基大师十七岁出家直至圆寂,毕生参与佛经翻译和经文著述事业,特别是在佛经著述方面,著论共计百余部,素有“百本论师”、“百部疏主”的美誉。他独立弘扬自己所学,维护了玄奘大师所持护法系唯识学的完整性与纯正性,最终成为一代宗师,为佛教唯识宗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图   片:李文勇

文   字:李文勇  

阅读 14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