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摄于云南。
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区,是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在滇八年办学历史见证地。
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清华校长)、蒋梦麟(北大校长)、张伯苓(南开校长)雕像,联大校务工作由常委主持。
联大原教室。
联大民主墙。
联大学生宿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立于1946年5月4日,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长冯友兰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罗庸书丹,被称为现代“三绝碑”。
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柱。
“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及闻一多先生衣冠冢。
“一二•一”运动石雕火炬纪念柱,建于1946年3月,基座四周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
李公朴先生墓。
西南联大、昆明师范革命烈士纪念碑。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1945年,昆明发生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以西南联大师生为主体力量的爱国民主运动爆发,被誉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继“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1945年11月25日晚,在西南联大民主草坪举行以“反内战”为主题的时事晚会,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潘大逵四位教授在晚会上进行时事讲演,参与人数6000余人。次日国民政府“中央日报”社发表不实报道,激起师生们愤慨,学生以罢课形式走向街头,截至1945年11月28日昆明罢课的大中小学共计31所。
12月1日国民党军警镇压学生爱国行动,致使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四位师生牺牲,并重伤20余人,轻伤50余人。
“一二·一”惨案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运动,历时113天,直到1946年3月17日,纪念四烈士出殡大游行才结束。
李公朴、闻一多生平事迹展。
李公朴(1902-1946),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会创始人之一,1946年7月11日晚在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1899-1946),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撰写《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一二·一”惨案真相。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被暗杀,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先生死难经过报告会”上发表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罪行,当天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枪杀。
《刚毅坚卓:西南联大历史展》。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奉命迁至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宁沪失守,长沙危急,长沙临大于1938年2月西迁,4月抵昆,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颠沛流离,教育长征。
联大组织机构。蒋梦麟(北大校长)、梅贻琦(清华校长)、张伯苓(南开校长)三常委主持校务工作。
结茅立舍,艰难办学。
艰苦生活。
日军空袭,联大教授疏散到昆明郊区居住。
杨武之全家于昆明龙院村。后排右一为杨振宁。
联大设理、工、文、法、商、师范5个学院,还设有电讯、师范两个专修科以及在职教员普修班和先修班,是国内当时最大的高等教育学府。
联大师资雄厚,8年间共聘任教授302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格、杨振声、罗常培、浦江清、冯友兰、王力、罗庸、向达、潘光照、朱光潜、汤用彤、陈序经、吴晗、钱穆、吴达元、金岳霖、陈岱孙、张奚若、钱钟书、刘文典、费孝通等;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有:吴有训、饶毓秦、叶企孙、施嘉炀、江泽涵、杨武芝、赵访熊、陈省身、华罗庚、许宝碌、姜立夫、郑华炽、吴大猷、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张文裕等。这些都是著名科学大家、文学泰斗!
联大9年(含湖南长沙临时大学一年),进入该校学习的学生共8000人,其中毕业生3800人,在这些联大学生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各方各面的杰出人才。
1938年杨振宁报考西南联大的准考证。
投笔从戎,参军报国,联大先后从军师生达1100多人。
抗战胜利,三校北返。
师院留昆,血脉延续。
联大校友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3人,其中联大校友8人: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杨嘉墀、赵九章、郭永怀、屠守锷
中科院院士联大师生156人,工程院院士联大学生13人.
联大校友中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闻一多故居,位于昆明西仓坡6号,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最后的居住地,也曾是西南联大教师的宿舍区。
闻一多殉难处。1946年7月11日,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被害圆通街。7月15日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大会上作了“最后一次的演讲”。讲演完后闻一多又到府甬道社,向新闻记者和各界揭露李公朴被害的事实真相。下午4时许,闻一多和儿子闻立鹤相伴回家,在离家十来步之处,特务连开数枪,闻一多被枪弹击中,猝然倒下,年仅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