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日下午,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志教融合”志愿服务教师数字化胜任力提升项目专家组吕建富(资源中心网信中心)、陈凯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翔(中华志愿者协会教育委员会活动部主任)、李 想(中华志愿者协会教育委员会志愿服务指导老师)一行来我校开展项目实地调研指导。省教育厅电教馆朱绚梅子、济宁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李存军、济宁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孔德法、汶上县教育体育局二级主任科员崔建光、汶上县教育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博、刘楼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冰,刘楼镇一级主任科员王文建等同志陪同。
专家组一行到校
刘楼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冰陪同指导
本次指导包含以下工作内容:
1.检查实施方案落实情况,了解数字化环境应用情况,为项目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2.寻找好的经验和做法,包括区域和学校志愿服务数字化效能提高、教师数字化胜任力提升等方面的数字化环境下志愿服务育人案例;
3.听取学校对项目的建议和反馈,推动项目工作做实做好。
专家组到校后,先了解了学校发展及教育教学概况,然后到“躬行园”查看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我校以2022版《劳动课程标准》为导向,选取了任务群4《农业生产劳动》和任务群7《新技术体验与应用》进行劳动育人,以此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让他们最终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观念。
查看劳动课程示教实践情况
为了推进劳动教育的扎实开展,2024年3月起,学校专门划定了项目专用的教学及实践场地,同步开展常规种植和“智慧农业”劳动新技术应用教育。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亲身实践蔬菜的育苗、种植管理和学习农业自动化控制原理,练就了劳动技能,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品质。
听取智慧农业示教汇报
劳动实践场景
劳动实践场景
无土栽培实践活动
随后,专家组一行来到“志愿服务”展板旁,听取我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组织学生开展了三次志愿服务活动,这三次活动层层递进,志愿服务活动依托“中华志愿者协会教育志愿者”平台进行组织和实施。我们组织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激励学生志愿者,在平台积累志愿服务时长,更重要的是想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我校5月份开展的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被中华志愿者协会教育委员会收录转发。6月份开展的宣讲和问卷调查志愿服务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评价。
专家听取“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及实施
随后,专家组来到无土栽培实验室,了解实验室建设和应用情况,观看学生育苗及自动灌溉模型搭建运行。
陈美娇和邵海玉介绍无土育苗
专家观看蔬菜无土栽培
吴文博和刘传雷进行自动灌溉系统演示
志愿服务教师的数字化胜任力是“志教融合”项目的核心之一,2024年5月份之前,我们以实际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本地化存储过程记录。2024年6月份以后,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我校开始探索“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学在汶上智慧教育云平台”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使用。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情况
学在汶上智慧教育云平台使用界面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际需求,做到了两个云平台的有机整合,互为补充。国家平台资源丰富,可作为教学资源,“学在汶上”教研功能丰富,可作为组织及实施方面的数字工具,特别是“教师画像”功能,更为教师的数字化胜任力进行了量化,更直观的考察提升效果。
专家组查看数字平台运用情况
在专家组调研过程中,还了解了我校对于项目的开展实施的一些创新驱动。
(一)借力区域活动思路,提升项目活动品质
我校定期邀请区域专家团队到校指导项目的开展,紧跟立足全国、抓住核心、全面发展、纵深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确定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实现体系化、课程化、课题化和信息化的目标,带动学生搞好科研,助力学生成长。
(二)搭乘大学生支教政策,探索劳动育人新举措
2024年3月,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汶上县“志教融合”项目合作正式启动,活动通过线上支教的形式助力学校项目的开展。在实施过程中,按照学校项目需求,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定期开展线上教学、线上交流、在线直播和教学研讨活动。线上支教的实施为我校“志教融合”项目注入了新的动力,增添了新的力量。
(三)家校携手开展劳动教育,志愿服务潜移默化逐步实施
家校共育是培养孩子成长的捷径,我们将家长纳入到了施教的主体当中,家庭与学校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比如我们定期邀请家长到校与孩子一起参与种植活动,与老师共商育人措施,与孩子共上一堂课,助力孩子解决疑难问题。
专家组在我校结束实地考查后,到汶上县义桥镇中心小学进行了统一指导和总结。汶上县作为全国41个试点区域之一,肩负着探索适合汶上县区域实情的数字环境下劳动教育的新样态、指导各参与学校探索志愿服务数字化发展的模式和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策略、不断提升教师数字化胜任力,形成若干数字环境下志愿服务育人案例的重任。本次现场调研指导,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县域,都尤为重要。我县八所参与学校领导及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总结指导会上,崔建光局长对汶上县“志教融合”项目开展情况作了整体汇报,并在激励机制、培训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汶上县在“志教融合”项目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并对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指出“志教融合”项目的开展关键在于活动的挖掘和团队的组建,要面向家庭、社区、社会、自然来挖掘适合本土的活动,学校要积极联合企业、社会人士组建专家团队去指导活动的开展。
在案例评析阶段,几位专家对于我校目前实施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们结合自身实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开展的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顺应了教育发展形势,助力了学校发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在志愿服务方面,对于我们已开展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和指导学生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予帮助。项目专家还为我校指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要合理的设计志愿服务活动,聚焦需求,能有效、长期的去开展志愿服务,以志愿活动来进行育人。
本次专家实地指导为我们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我校的“志教融合”项目,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总结如下:
1.项目实施目标已经逐渐清晰,但是实现的效果和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团队成员还未完全形成合力,在能力、认知和责任心方面有待提高。学校部分教职工对项目也缺少全面了解,尚未形成浓厚的劳动育人氛围。
2.项目目前的重点放在了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目前虽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我们本地“学在汶上云平台”,但还远未达到数字化对项目的深度促进与融合,教师的数字化胜任力还有待提高。
3.我校“志教融合”项目在劳动课程方面还属于实践和探索阶段,真正形成课程体系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基于以上不足,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增强我校教师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观念,特别是做好指导教师的团队建设,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
其次是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校育人效率。再就是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观念。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校也将不断反思总结,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升华,最终形成有价值、可推广的育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