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来到材料区自主选择材料,王泽等几位小朋友发现了新投放的材料—筷子,他们几位小朋友拿着这一筐筷子来到益智区开始了拼图的游戏。孩子们对他们的新材料非常感兴趣~
活动一:初见筷子
(一)你在哪里见过筷子?
孩子们对筷子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王康:我家用的是竹筷,刚打开包装的时候都能闻到一股竹子的香味呢。
乐施:我在饭店里的时候看到过锈钢筷子,很长很坚固。
郝佳润:我见过塑料的筷子,特别特别轻。
谭瑾晗:我在家用过儿童筷,两根筷子上有图案并且连在一起,有三个手指可以放进去就可以夹起来了。
王泽:我每天在班级里吃午饭的时候都是用木制的筷子。
在《指南》科学领域中提出“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幼儿通过走进超市、走进家里的厨房等地方,将筷子带入班级里,从筷子的材质、颜色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比较,发现了筷子是多种多样的,有竹筷子、不锈钢筷子、木制筷子、银筷子等。
(二)如何正确使用筷子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中指出:4—5岁幼儿会使用筷子吃饭;5-6岁幼儿能熟练使用筷子。为了能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用筷子,我们给幼儿分发了调查表了解幼儿对于筷子想要了解的问题。
之后我们又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看步骤图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儿歌:小手变成双管枪,拇指夹住筷上方。小手变成单管枪,两只筷子对对齐。中指食指大拇指,三指兄弟来帮忙,夹住豆豆吃得香。
同时家长朋友们在家也会鼓励幼儿坚持使用筷子吃饭,积极指导幼儿正确使用筷子的正确姿势,和幼儿一起体验筷子用餐带来的乐趣。通过家园合作来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
活动二:筷子的各种作用
在我们大人的眼里,筷子的主要用途可能就是用于吃饭,但是在孩子们的眼睛里,筷子确实有无限可能,它除了可以用来吃饭,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一)筷子的测量
“老师,我想把筷子当成尺子,量一量我们桌子的长度。
“老师,我想用我的筷子来量我朋友的身高。”
“老师,我想我们两个人的筷子拼在一起就能变成更长的尺子。”
(二)筷子提米
告诉你们哟,小小的筷子除了能吃饭还有测量,还能提起来一瓶米哦,不信你们一起来实验一下吧!
活动三:“筷”乐游戏
(一)夹豆子比赛
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掌握用筷子的技能,锻炼手指的灵活度,促进手指小肌肉的发展,我们还在班级里开展了用筷子夹豆子比赛的游戏。快看!小朋友们都在很加油夹豆子呢!
(二) 筷子垒高
小朋友们看到一堆不同的筷子都散落在桌子上,于是便将筷子搬到建构区都很专注的搭起东西来,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他们搭建的是什么吧!
(三)设计筷子
孩子们在了解了各种各样的筷子并且玩了这么多好玩的“筷”乐游戏,都忍不住开始设计属于自己的专属筷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活动四:筷子文化
(一)筷子的起源
前期幼儿对筷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鉴于幼儿对传统故事《中国筷子》的兴趣,幼儿在观看绘本故事前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古时候的人怎么吃饭呢?”
“古时候的人有没有筷子呢?”
“筷子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呀?”
于是,老师带我们从了解筷子的由来说起: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手去抓食物吃,因为有些热的食物很烫手于是人们就就地取材用树枝、木棍等来夹取食物,最后发明了筷子。并且通过绘本阅读,幼儿也明白了筷子古称“著”,自明代起称为“筷”,沿用至今。
(二)“筷”乐有礼
中国千百年来的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筷子”也参与其中。
用筷子这件事儿讲究多多~~
好的礼仪修养是逐步养成的,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以致用
(三)餐前摆碗筷
小结:摆碗筷不再是简单的摆,里面还蕴藏了丰富的学习契机,数物对应、点数、空间方位,潜移默化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其次,让幼儿参与到餐前的劳动准备中,为家庭服务中获得了成就感。
(四)公筷行动ing
防疫,让公筷重新成为新风尚。
于是,我们开启健康“食”尚的话题讨论
讨论:
老师:什么是公筷?
婉儿:公筷就是放在中间盘子里的筷子。
宋祥瑞:我在外面吃饭的时候看到过,大家用它把菜夹进碗里。
徐雨桐:公筷不能放进嘴巴里,只能夹菜。
老师:为什么要使用公筷?
王皓谦:使用公筷能保护大家的健康,不会被传染到病
课程缘起
本课程主要根据幼儿对筷子的兴趣,结合绘本《中国筷子》的故事内容从而开展了本次课程活动。其次,这本书也很贴合当下时代,通过用筷子作为引发思考的种子,让幼儿体会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使用它的时候多一份思考,在我们的寻常日用之中,处处蕴藏着天地之间的大道。
绘本介绍:
作者介绍:冯旭著 苗雨绘
在绘本创作者冯旭看来,也许孩子并不需要所谓的完整、曲折的故事,听惯了西方大师绘本的孩子也会对中国故事、中国元素感兴趣。他和学生们花了四年时间,一起做了「中国符号系列绘本」,筷子、元宵、茶、风筝、红包、龙生九子……都成了他的绘本主题。
内容简介:
一件看似平常的餐具,千百年来,它陪伴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它代表一种功能,方便、朴实、有趣;
它代表一种审美,质朴、温暖、静美;
它更代表中国文化,方圆、阴阳、融合。
它是世界上应用广泛的餐具之一,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
筷子是我们中国发明的饮食工具,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筷子由两根组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筷子上方下圆,即天是方形的,地是圆形的,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俯瞰大地,给大地阳光雨露和空气,地孕育万物,为天奉献精灵。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根据幼儿对筷子的兴趣,结合绘本内容从而开展了本次课程活动。其次,这本书也很贴合当下时代,通过用筷子作为引发思考的种子,让幼儿体会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使用它的时候多一份思考,在我们的寻常日用之中,处处蕴藏着天地之间的大道。最后,《纲要》中提出:“幼儿教育活动应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实经验,贴近幼儿的生活。”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对筷子并不陌生是他们每天餐桌上必备的餐具,但有部分幼儿对如何正确拿筷子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也为了帮助幼儿能够掌握这一生活技能,促进幼儿发展。
《3-6岁发展指南》 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部分,对5-6岁幼儿手的动作灵活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大班幼儿会使用筷子吃饭。大班是学习使用筷子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孩子更熟练地掌握用筷子的方法,提高安全用筷的意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养成和自我服务意识,我们和宝贝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筷子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们用多种感官去探秘筷子的快乐之旅~~~~
关于课程的思考
本课程用筷子作为引发思考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面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以及日常器物,能体会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使用它的时候多一份思考,在我们的寻常日用之中,处处都蕴藏着天地之间的大道,也许这种思考对于当今的多元社会显得更加重要。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凝视这些画面,体会以小见大、化繁为简的思考方式,可能还会引发更多的独特诠释。
筷乐尾声
一双筷子,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思考与实践。随着活动地深入我们越发觉得,筷子不似两根棍子那么简单,筷子的用法,折射出深厚地中华文化底蕴,当我们在面对习以为常地它时,多了一份思考;当孩子们专注地学,父母们耐心的教时,这种言传身教更意味着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在《中国筷子》的“筷”乐之旅的课程活动中,我们与幼儿都收获颇多。所谓“生活及教育”,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作为老师,也一同积极参与进来倾听孩子,不断根据孩子们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材料以及变化空间。
最后,我们大四班《中国筷子》的“筷”乐旅行并未停歇,会继续一路“筷”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