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 苏联的工业化

帝外
创建于07-03
阅读 23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二三 苏联的工业化
要记住,要爱戴,要学习我们的导师,我们的领袖伊里奇。
要照伊里奇那样去反对、去战胜国内外的敌人。
要照伊里奇那样去建设新生活、新风俗和新文化。在工作中绝不要拒绝做小事情,因为大事情是由小事情积成的,——这是伊里奇的重要遗训之一。
约·斯大林
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弗·伊·列宁逝世了。在之后的苏联,掀起了一阵学习列宁主义先进思想的浪潮,同时广大的人民群众更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来。5月俄共(布)十三大召开,继续深入推进新经济政策,使得“经济破坏现象”快速好转。
俄共(布)十四大的召开,彻底粉碎了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国建立的理论,为俄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十四大时期,俄国的经济其实才与1913年左右持平或者是略高于当时水平。这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是十分不够的。
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大陆,战争与反战的情况此起彼伏,而对于俄国的态度而是采取进一步退一步的状态,许多国家与苏俄(联)建交,同时西方的主要国家也开始建立防线预防俄国的革命成果向其他国家外延。这种复杂的形式有极大的迷惑性,也有巨大的危险性。同时远东局势也是十分紧张。中国的北伐战争以及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把控全国,以及日本的扩张政策逐步成型(1929最终成型)。俄国极其容易遭受两面夹击。并且,美国的态度其实是影响着国际重大局势的,美国极力调停各种可能发生战争的因素,同时又姑息那些极可能发生战争的因素(英法也是如此)。
巴黎和会的会谈十分不合,导致国联的实际操控与各国的相互利益此消彼长,因此上作用几乎是没有的。但是在这一时期签署的《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等国际公认的还有一定效力的条约也起到了平衡的作用。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之下苏联就必须尽快的发展起来,发展工业化必须实现。
苏联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农业的分散性和落后性的阻碍。农业的商品率比战前低的多。小农经济逐渐成了半自给经济。虽然 1927 年的粮食产量差不多达到了 1913 年的水平可是进入市场的商品粮却只有战前的三分之一。富农因受到苏维埃政权的限制和排挤,只出售了一亿三千万普特的粮食,而他们在革命前的出售量为六亿五千万普特。1927年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总共提供了三千五百万普特商品粮。国民经济面临着极其尖锐的粮食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消灭农业的落后状态,给农业提供机器,组织农业的大规模生产,而这一切只有以公共耕种制为基础才能做到。
斯大林同志在阐述列宁的合作化计划过程中,创立了农业集体化理论。这个理论揭示了从个体的小农私有经济向社会主义的大规模集体经济过渡的具体途径和形式。斯大林同志在1927年12月召开的联第五次代表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苏联农民摆脱困难的出路在于“.把分的小农户转变为公共种制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就在于转变到以高度的新技术为基础的集体耕种制。······别的出路是有。”
斯大林同志在评价实施五年计划的意义时说;“我们的计划不是膨胀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的计划,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是苏联工人阶级和农民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这个胜利标志着他们已从剥削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这个胜利为苏联全体劳动人民开辟了一条通向富裕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斯大林同志在1933年1月举行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会 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说:“五年计划的总结表明,在一个国家内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完全可能的。因为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苏联已经建成了。”
阅读 23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