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正值花甲之年,我即要办理退休手续,在几位“黑兄”的怂恿下,一改过去那羞羞答答、不好意思因私事向单位请假的面孔,向领导请了几天假,在五一休假期间,由五位“黑兄”组成寻迹北大荒的“省亲之旅”就这样启程。这5位“黑兄”都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生,且都是毕业以后被学院选中留校工作:屠恒宜是老大哥,从笔架山农场入学,数学系七三届毕业生,留数学系工作;仇宝荣,从梧桐河农场入学,数学系七四届毕业生,留体育系工作;童蒙,从鹤立河农场入学,数学系七五届毕业生,留附中工作;俞小武,好像也是从鹤立河农场入学,农教系七五届毕业生,刚留农教系工作,即被调回杭州工作(差一点就能成为牡师院在当地大名鼎鼎的大豆优良品种“牡丹江六号”培育者、人称“刘大豆”的继承人)。但他们都工作了几年后先后调回南方工作。唯有我,数学系七四届毕业生,留附中工作后就扎根边疆,娶妻生女,学习加工作一共在那嘎达生活了整整17年。我们一行于5月1日坐动车到上海,晚餐时,在上海的张步华特地从宝山赶过来为我们送行。
第二天乘坐由上海飞往牡丹江的航班,当飞机在牡丹江海浪机场降落时,受现任牡师院党委书记左春生委托,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机关党工委书记张学仁副教授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把我们接到下榻的牡师院大院内的“国际教育学院外籍专家楼”后,根据事先约定,当天晚上我们一行共同的好朋友、数学系七五届毕业生、时任牡丹江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周健生在夏威夷国际大酒店为我们接风,牡师院校长张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亲自陪同前往。席间,才了解到我们本次“寻迹北大荒、回访牡师院”活动,得到了牡师院高度重视。左春生在获悉我们此次活动消息后,在党委会上给定名为“老校友回母校省亲之旅”,并安排专人负责接待。更有当年的同学、朋友和学生得知我们到来的消息,纷纷打来预约见面相聚的电话,真让我们是激动不已。
那天晚餐后漫步在美丽的校园,思绪万千。借着酒兴,顺着那熟悉又悦耳的歌声,在学仁主任引导下,我们走进了设在体育馆附房的教师合唱团排练室。没有想到,在这里看到了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刘生富、杨桂琴、李淑清、罗玉杰、吕文华、周善儒、郎庆云、刘金梁、孟宪春、曹英……,这里面有我们的老师,有同事,有同学,还有学生。又几个电话把正在大楼值班的于德厚、王永林等招来了,大家又是说,又是聊,又是拍照片,只是有点不好意思,把人家合唱团的排练改成了老校友相聚的音乐晚会,我还上台和担任教唱的女教师合作演唱一首《为了谁》,掌声还真的很热烈。
次日早餐后,由学仁主任陪同我们来到了位于海林市横道河子的虎园参观。乘坐车窗外面焊着很粗铁条的游览车,在虎园里和东北虎的近距离接触还是人生第一次。过去只听说东北虎濒临灭绝,没有想到,在这个把养殖和观赏融为一体的虎园里,就有大大小小的东北虎470多只。我想,这可以成为保护野生动物、体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案例。在虎园附近的农家菜馆用中餐后,牡师院没有忘记给老校友以政治上的关心。在学仁主任陪同下,我们走进了坐落在海林市境内的“杨子荣烈士纪念馆”,瞻仰了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回到校园后,又陪同我们参观了学院的行政大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艺术楼、音乐厅和“校史陈列室”等。毕竟我在牡师院生活了十七年,行走在校园里,总是会遇到老熟人。握手,拥抱,相互寒暄,一股股亲情时时在心头涌动。
那一天的晚餐安排在我们住的国际教育学院二楼餐厅。刚刚从福州赶回的党委书记左春生,与校长张金学,副校长陈景文,总会计师刘国成和学仁主任,并特邀周健生一起为我们5位老校友这次回母校“省亲之旅”设宴款待。
后来的2天,在学院老干部处处长孟宪岭(曾是我的学生,后来成为同事)的陪同下,我们去了北山校区,看望了部分当年给我们上过课、现已年迈的老师和留校工作后各人所在单位的领导。看到了荣耀棠老师,当年给我们讲《数学分析》的课堂教师形象还记忆犹新。
看望了关恒老校长,还有张高老师、大丛主任、刘维林主任等。
那一天大学同学李兴生、蒲德国分别为我们特意安排同学聚会,在牡丹江的孙艳芹、张顺、刘寿琴等都参加了,没有想到的是住在东宁的张顺祥和住在鸡西的许德峰2位同学也过来参加同学聚会。更要感谢李兴生、蒲德国的巧妙安排,让我们品尝到了牡丹江有名的“两全其美”(烤全狗、焖全鱼)。
次日早原单位同事孟宪岭、韩卫平、伊维义、丛奇来接我,在北山宾馆用完早餐后,与我的开门弟子孙玉峰、孙凤国、张丹梅、郭艳霞一起驱车来到东京城牡师院旧址,看到的那一片废墟,勾起我对多少往事的回想。我在《我记忆中的镜泊湖》写的十七年牡师院的生活,就是在眼前的这块土地上度过的啊!孙玉峰是我在数学系读书时系主任的儿子,家里排行老三。我毕业留校到附中任教并任班主任,他是我班里的学生,蔫淘,老主任有过吩咐,对他的儿子要严加管教。我还真的是“修理”过他几回,实际,他早就悟出了我当年对他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动机,以致这次见到我,已经是校印刷厂厂长的他,对我的那份亲情,那份真诚,让我的心也是久久不能平静。蔫淘的孩子就是金点子多,离开旧校址后,按孙玉峰的提议,我们一行来到了渤海镇靠江边的朝鲜族人居住的江西村农家餐馆吃开江鱼。多少年没有吃到过的湖鲫,大鲶鱼,嘎牙子,还有一些我根本就叫不出名来的各种各样鱼,在那里全部品尝到了。边吃边唠,回味人生,引出的一个又一个的趣事,就好似一杯又一杯的陈年老酒,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感觉真好!
最热闹的就是那天晚上的聚餐。王永林,时任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这是当年我任校长时特地去哈师大地理系挑选来附中任教的;周传胜,现任物理系副主任吧,这位也是当年我亲自去齐师院物理系挑选来附中任教的。我离开牡师院20多年了,这些年轻人岗位轮换,进步很快,理当刮目相看。那天晚上我和部分同事的相聚,是由他们两位负责召集安排的。
记得那一天是团团圆圆一桌十五人,我当年在牡师院的酒风、酒德、酒量是有知名度的,这些年轻人(实际上也大都是“奔五”的人了)看我六十岁了,多年不见,也想让我痛痛快快喝几缸,开开心心叙叙旧,几个轮回下来,气氛就活跃起来了。交谈的话题基本上都是“倒古”。
那天晚上回到住地,实际已经是第二天凌晨,太阳已经升起,所以,我也没睡,也睡不着,开始整理行装,等着出发。时钟指到七点,图书馆总支书记、我原单位同事朱玉文与馆长、也是我的学生付凯芳,还有她的姐姐付凯东(曾经也是同事)、姐夫孙跃舟(体育学院副院长)一起来送我到火车站。那天是孙跃舟开车,把我拉到夏威夷大酒店吃完早餐后送到火车站,火车票还是付凯芳提前给我买的,为让我去佳木斯的旅途舒适一些,特意给买了一张卧铺票把我送上车。
数落了一大堆的事,记录了那么多的人,不可能没有遗漏,像王明堂、曲秀春两位老师特意登门来访;学生刘书岭夫妇很忙,快到半夜了,还是执意要与老师相见;刘淑兰、曾丽波在听说我在图书馆参观时,很快就从其它楼跑来相聚。还有最感遗憾的是已退休的老教师陈淑华(其丈夫卢永庆是我多年老领导),几次来电相约,要见面聊聊,我却没有能安排出时间,从心里说真是对不起她们。不过,在哈尔滨碰到当年搭档、校党支部书记周桂琴时,已经约定:下次再回黑龙江时,我们一定以学校当年党政班子主要成员身份请老师们聚会,感谢她们曾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感谢她们曾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并祝愿她们晚年生活幸福!健康长寿!.
又一个早晨,离开牡师院后,我去了佳木斯、集贤县、哈尔滨等地(回访记录另写),因预定返程机票在牡丹江起飞,所以,5天以后,我们又回到牡师院,受学院领导委托,由老校友、原牡师院纪委书记高尔寅为我们饯行,正好出差在牡丹江的老同学李顺宝也来牡师院相聚。看他们都是当年牡师院男、女排球队的主力队员,为套近乎,我只得自嘲说:我也是当年排球队的,不过是帮助捡球的哈!飞机在牡丹江海浪机场起飞!我心里在对自己讲:牡师院,再见了!这里曾是我的家,我会常回来看看。
初稿完于2012-6-18深夜
2024-8-14发时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