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思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锦城散记

创建于07-03 阅读3601

        杜甫在成都居住了四年,写下了两百四十余首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令我心驰神往。

       当疾驰的列车穿过秦岭的时候,我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内心是抑制不住的兴奋与喜悦。群山连绵起伏,郁郁葱葱,山间云雾缭绕,似乎拧一下空气,也能滴出绿水来。不知当年李白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时,是否和我一样的心情。只是,他出蜀,我入川,我们的路线正好相反。

        列车途经广元、江油、绵阳、德阳,终于抵达成都。夏雨淅淅沥沥,红了三角梅,也绿了银杏叶。成都的街边多植银杏,高大笔直的树干擎起蓬勃的枝叶,向天空炫耀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丛丛流泻下墙头的三角梅,慵懒地伸展着柔软的枝条,碧绿的叶片间喧哗着迸出玫红色的花朵,团团合抱,满是盎然的生趣。

       入住酒店,稍作休息,我们便出去觅食。夜幕一层层铺下来,华灯一朵朵盛开。火锅里的辣椒香,熏燎着这座悠闲的城市。在街边小店点一碗龙抄手,只见店家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筷,挑一团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撒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龙抄手端上来,香气四溢,用汤匙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粉红的肉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舀一枚馄饨,匙底带点汤,吹一吹,咬一口,肉馅黏韧,鲜美的汤汁在口中溢开,挑逗着味蕾。

       饭后,走进茶馆,点一杯茉莉花茶。沸水冲泡,一粒一粒的白花在水里乱纷纷地逃逸,然后浮上来,在水面铺成一片,眉头紧缩似的不情不愿。可是,一刻钟后,揭开杯盖窥一眼,小花已展露笑颜,一丛细叶禅坐在杯底,化作一抹袅袅的茶香,沁入鼻端。我的脑海中忽然闪出一个词——碧潭飘雪。轻啜一口清亮的茶汤,香甜馥郁,果真“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四川人喜饮盖碗茶,茶具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故又称“三才碗”。一杯既饮,茶博士小哥拿着一把长嘴壶给我续茶,那壶嘴长约一米,细如手指。只见水柱凌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须臾之间,戛然而止,茶水洽与碗口平齐,碗外无一滴水珠。我被这绝技惊得目瞪口呆,回过神来,连连拍手叫好。

        烟火里的成都让异乡人惊艳,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是慰藉了倾慕者。我对锦官城更深刻的认识,自杜甫草堂始。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唐肃宗时,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家眷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于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草堂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其间流水迂回,小桥勾连,竹林掩映,一池荷花盈盈出水,倚风而笑。另存有杜甫诗作、画像、雕塑及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有清代顾复初撰“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还有郭沫若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亦有朱德元帅所题“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整座园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

       杜甫一生仕途失意,颠沛流离,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仍心系苍生,上悯国难,下痛民穷。他的诗作流露出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哀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他的身上,体现着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司马迁说:“君子富,好行其德。”而杜甫的崇高就在于他身处穷困潦倒之中,却能推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疾呼,宁苦身以利人,这是何等开阔博大的胸襟!导游问我们:“杜甫被称为诗圣,何为圣人?”我想,就是杜甫这样的仁爱、博爱之人,这样知行完备、至善至美之人,这样历经磨难仍坚守初心的人。

       安逸的成都给了杜甫一段短暂却美好的时光,清新明丽的诗句亦如清澈的溪水,穿越千年仍涓涓流淌。安逸源于富庶,四川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被誉为“天府之国”,而造就这一方沃土的,正是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秦昭王末期,由蜀郡守李冰组织百姓修建。主要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踏上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南桥,就看到岷江内河奔腾而下。白色的急流似乎从天际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从我们的脚下呼啸而过。一时间浪沫横溢、烟雾弥漫,宛如仙境一般。

       安澜索桥悬于宽阔的外江之上,刚踏步上桥,我就随着桥身剧烈地晃动起来。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难免心悸,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吓,后是惊叹,惊叹于百米之外更加汹涌的波涛,将喧腾的生命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穿过索桥,拾级登上秦堰楼,极目远眺,满眼苍翠,岷江如玉带般蜿蜒缠绕着玉垒山。风自东来,卷起蒙蒙水雾,我赶忙举起手机,去捕捉粼粼的水光,稠稠的山色。

        都江堰已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为天府之国提供庇佑和濡养。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川行的华章。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都江堰,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便是道。

        杜甫在《咏怀古迹》组诗中写道:“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武乡侯诸葛亮在五十四年的政治、军事生涯里,有二十年的时间生活在四川,而这二十年又是他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发挥的时期,是他的事业成就惠泽世人达到高峰的时期,是他得以名垂青史、成为名臣贤相的主要功业积累和完成时期。而诸葛亮之于四川、之于巴蜀文化贡献甚大,影响深远。成都因诸葛亮而更显人杰地灵、历史厚重、文化昌盛,令人心生向往。

        如今,成都有武侯区、武侯大道,皆因武侯祠而得名。武侯祠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丞相祠,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也是成都党员干部廉洁教育基地。

       祠庙大门上挂匾额“汉昭烈庙”,走进去道路两旁分别立有唐、明、清代碑刻六通。穿过二门,便是刘备殿,刘备高大庄严的塑像立在高处的殿堂正中。穿过刘备殿,走一段下行台阶,才是武侯祠。诸葛亮殿高悬“名垂宇宙”匾额,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闲庭信步在庙祠及院落间,目之所及除塑像、园林景致外,更多的便是或立在道路旁侧、或镶嵌在殿堂、回廊墙壁上的碑刻。细细品读武侯祠里的碑刻,你会发现原来这些静默无声的碑刻,述说的不仅是武侯祠的兴衰更替,还记录着为赓续文脉驰而不息的贤人雅士。

       “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这便是主道东侧三绝碑的开篇,作者裴度难掩对诸葛亮的崇拜之情。这通碑刻也称“唐碑”,又因裴度文章、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法、鲁建刻工三者和谐统一而被誉为“三绝碑”。碑文除在开篇肯定了诸葛亮的完美品质,还讲述了诸葛亮在治理蜀汉、北伐曹魏方面的巨大功勋,并就陈寿、崔浩对诸葛亮的负面评价反驳道:“皆以变诈之略,论节制之师;以进取之方,语化成之道。”进而写到武元衡治理成都的功绩、媲美诸葛亮的风范,以及撰写此文的缘由。

       碑刻建立后,后世不断有人在碑的正面、碑阴的空隙处及碑的两侧题记赋诗,大多是到蜀中任职的官员前来拜谒时所留,有的感叹“三绝”之精妙,有的追忆蜀汉之风貌,有的记录碑刻及祠宇之兴衰,使三绝碑以更加厚重的文化价值,为当下的我们述说它历经的千年沧桑。

       与“唐碑”遥相呼应的便是被后人称为“明碑”的《诸葛武侯祠堂碑记》,由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立碑。碑文的开篇,张时彻讲述了昭烈庙与武侯祠地理位置上的相近,提出唐、宋时期的人分别在两处拜谒的现象,行文至此引出蜀献王“一祠同祀君臣”的缘由。在梳理完昭烈庙与武侯祠的历史变迁后,详细叙述了自己修葺的历程,并结合刘备的一生、刘备诸葛亮离世后蜀汉的衰亡,抒发追思扼腕之情,歌颂刘备、诸葛亮这对明君良臣的千古典范,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武侯祠作为凝练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蜀汉英雄纪念地,历代社会贤达、文人墨客在此通过碑刻咏史抒怀,感念革故鼎新的时代,倾诉鞠躬尽瘁之衷肠,让一通通碑刻成为一部部值得细细品味和回望的文化史。红墙黛瓦,苍松翠柏,斯人已逝,风骨犹存。听完导游细致地讲解,我不禁感叹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武侯之风,山高水长!”

        雨住风停,银杏的树梢高挑一缕阳光,我放眼打量街巷,就像翻阅杜甫写满字迹的诗稿。成都是一颗明珠,千百年来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锦城是一叶银杏,在历史的扉页里汁液丰盈,绿意盎然。

阅读 360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