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小火花——考察学习心海拾贝

一泓
创建于2017-04-20
阅读 38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有勘院总工程师  刘建兵:

几天来,通过对地调局所属几个院所、中心的观摩学习,收获很多,一是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地调局在国土资源部确定的“三深一土”重大战略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二是开阔了思路,地调局所属院所、中心专业特点明确,将公益性职能落到了实处。借鉴之处甚多。

所观摩学习的几个单位的共同特点是:人才队伍结构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占70%以上,博士、研究员等高层次人才多;二是创新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几个单位均建有国家级、部局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及重点实验室,在行业内影响力大;三是专业特点突出,在国家层面上与能源资源、环境及重大工程结合紧密,有力的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信息化建设水平高,在地调局层面建设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做到信息共享。能公开的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众;五是研发能力强,不仅参与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规范,还研发了标准物质及专业的仪器软件,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具有很强的话语权。
结合观摩学习的思考和我院实际,对如何更好履行公益职能,今年将争取向自治区科技厅申报成功“宁夏金属矿成矿综合研究中心”这个创新平台,依托单位为我院,参加单位为地调院。以这个平台为抓手,在局“创新团队”及“院士工作站”的指导下,全面提升我院的地质科研能力。达到培养科研人才及多出科研成果的目的。
         全面收集我区重要金属成矿带的地质、矿产、遥感、物化探等成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未来3-5年地质科研及勘查项目计划,做好院级顶层规划。今年首先完成“宁卫北山多金属成矿带的地质科研及勘查计划”。
转变观念,不断优化地质工作结构。要跳出传统的地质勘查领域,向民生地质及自治区重大工程相结合领域转变,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方向,更好的履行公益职能。
        切实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下半年启动“宁夏金属矿数据库”建库工作。同时,对院所藏资料特别是无电子版的“老资料”,分阶段、分层次全部进行数字化,为建设局级信息化平台打好基础,做好创新能力支撑。

宁夏物勘院院长  曾建平:

       通过此次培训,参培人员与专家及同行进行了深入的经验交流,增长了知识,建立了联系,为以后的公益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是地质数据数字化是地质科研、找矿突破的基础。我们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有原始的也有成果资料,但是大部分都封存在资料库里,各个地勘单位都有,相互保密,资料以纸介质为主。作为立项参考资料都较为困难,资料没有综合集成平台,更没有人多学科综合研究。仅仅是一个资料储存在资料库里,对于深部找矿、实现突破就更难。通过学习发现地调局各个公益类单位都把资料的数字化作为支撑单位发展的基础,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数字化已有的资料。实现数字化有利于地质资料的长期保存。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生成的电子数据可以直接提供社会利用,无需再调用纸质资料,减少了纸质资料的翻阅查找,有效保护了纸质地质资料的原件,有利于地质资料的长期保存。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完成各类资料的综合集成,各类信息的集成就可能实现找矿突破,而且地调局在新疆和东北已获得了好的效果。学到了公益类单位如何做好自身的支撑。
         二是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是公益性工作的支撑。地质资料数化后,不能仍然存在库里,必须通过信息平台公开,达到资料共享,不仅仅是内部共享或技术共享,而是要无偿提供给政府作为规划指导的基础性资料,有偿提供给社会作为资源开发的基础性资料。观摩的几个地调局部门,原来都是生产性事业单位,现在全部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支撑着国家地质公益事业,占有了海量的数据,他们都建设了相应的数据库,信息发布平台,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同时地质资料加工处理能力得到提升,资料利用率大大增高,为地质找矿、城市建设、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国家科研项目等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使得这些部门在政府需求占比越来越重要。学到了如何以自身的发展服务于政府和当地社会。
         三是地质资料科普化是公益性工作的方向
我们开展的地质工作成果,不论是报告还是图件,只有相应的地质学知识才能看的明白。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非专业人员很难明白我们的资料。我们从事的工作对社会来说是一项神秘的工作,地方政府和社会很难认同。所以我们要让成果转化,就要得让人们明白我们的成果,让人们了解我们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我们通过观摩发现地调局各个部门都在作科普宣传,让社会了解我们的工作,知道地质工作除了矿产资源外,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学到了公益事业如何定位。

物勘院总工程师  李新虎:

从航空物探,到物化探技术发展,到地球深部探测,显示物化探技术在非找矿领域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地球化学除基础性应用外,在生态环境,士地质量评价,特色农业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在西吉盆地浅层钻探地球化学和深穿透地球化学方面需开展试验研究。其次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我们还远远不能满足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基础地质需要的航磁仅有部分地区;航放,航电全部空白,重力仅1:20万覆盖全区,远远不能满足新清诘能源及基础地质需求。二是自治区倚重倚能格局面临巨大的环保压力,碳排放,煤层高矿化度地下水排放等均对我区绿色发展形成制约,需积极寻找深部地下空间贮碳贮水的安全空间。三是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作为地调局2017年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己起动,但我区还未准备相关工作。四是已有的大量物化探资料的进一步利用,数据库建设等仍仅仅作为资料不能得成果转化应用。根据本次考察学习情况,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需求出发,结合实际,开拓物化探技术新的应用,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提升履职服务能力

李新虎

宁夏地质局副总工程师  张鹏川:

这几天通过听讲座、实地观摩考察学习,明晰了以往模糊的认识。参观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后,我有这么几点感受。首先,“三深一土”是国家战略,是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方向,也是我局今后一段时期的攻坚方向。局系统全体人员都应该强化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在引进消化新技术、新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科技水平,通过履职尽责,实现有为有位。其次,信息时代,数据为王。当前局信息化建设应该加快动作,全面整理数据库、综合研究提取信息,按需提供各类服务。各单位也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谋划自己的信息工作。再次,各院应按照局党委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深入分析本院实际,按照“一院一所一中心一团队一特色”的思路,打造核心竞争力,找准生存与发展的方向。

宁夏地质局副总工程师  于艳青:

四天来的学习观摩,感触颇深,内心非常震憾,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愈加强烈。中国地调局短短几年内,大手笔的整体规划的打造一流地质调查局,大胆的思路与构想,推动着地球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等方面的不断科技创新,并且正在地质调查各领域深入渗透,遍地开花。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宏伟蓝图指日可待。做为一名水环专业技术人员,无论个人的思维意识,还是专业技能都跟不上科技大爆炸的新时代需求,一种随时都被淘汰的危机感油然而生。中国航遥中心熊盛青总工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话语时刻提醒我们,要尽快转变思维,明确目标,抢占先机,挖掘潜能,借势作为,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创建宁夏地质工作核心竟争力,拓展“三性”地质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模式。

宁夏地质局水环处处长  崔文夏:

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契而不舍的推进地质事业健康发展。几天的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受益匪浅。从中国地大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到航遥中心的航空物探创新团队再到物化所的国际地球化学创新研究团队,它们的共性就是业务带头人,引领他们的团队,沿着既定的目标,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经过多年的积累,甚至几代人的付出与坚持,才取得今天辉煌的成就。这无疑对我们是一种启示,如何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更好地履行三性职能。发挥全局地质矿产勘查、水工环勘察等科研创新团队作用,是培养核心竞争力,推动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局应加强调研,建立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团队带头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使专业技术骨干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团队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研究上来,明确方向,找准定位,锲而不舍地推动我区地质科研进步和发展,为"四个宁夏"建设做好技术支撑。
阅读 38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