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南方雨季较多,孩子们一次关于“我的小雨伞”的谈话引起来大家的兴趣,源于孩子们对雨伞的兴趣,我们生成了《一把“伞”的诞生》这个项目活动;雨伞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以做一把伞吗?跟随孩子们的兴趣,我们的项目活动《一把“伞”的诞生》也因此展开。
探究一:雨伞1.0
问题驱动:怎么才能做出一把伞呢?
糖糖说:我知道,我们要做个伞面,还有伞骨。
九言说:对,我们可以用吸管做伞骨架。
硕硕说:我们还可以找一根长的吸管当伞杆。
教师的思考:
孩子们经过第一次做雨伞尝试,发现这样的雨伞不能真正的撑开,而且伞面也不能防水。《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我们要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于是根据小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共同制作了调查表,鼓励小朋友和爸爸妈妈通过画画、写写的方式共同记录雨伞的秘密。
通过观摩学习制伞视频,孩子们对伞骨的数量、长度等进行讨论并设计。根据前期经验及调查表,孩子们知道伞的结构有:伞骨、伞帽、伞面、伞跳等,孩子们觉得要做的部分很多,于是决定分工合作完成。
探究二:制作伞骨架
1.第一次制作伞骨架
问题驱动:制作伞骨架需要什么材料?
小宝:我们上次去大一班借的筷子可以用啊。
奕霖:树枝可不可以呢?
教师的支持:提供伞骨架实物及雨伞工厂制作雨伞视频供幼儿观察。孩子们了解了伞骨架的具体构造和连接方式后,集体收集了很多适合做伞骨的材料:树枝、木条、吸管等。开启了第一次的尝试。
瑾骁说:我用树枝当伞骨,树枝太脆了,一下就折断了。
少丞说:我用双面胶连接两根伞骨,活动一下,发现会掉下来了。
柠赫:我打了个洞,但是线太粗了,穿不进去。
第一次制作出现的问题:
教师的思考:
伞骨架小组的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制作伞骨架,但没有考虑到伞骨架是需要活动的,于是在分享环节,孩子们通过相互观察他人作品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孩子在制作的时候自己便发现了问题:比如干树枝断了,打洞后线穿不进去等问题。经过调整,孩子们去到幼儿园各处搜寻到了长木条、PVC管,还惊喜的发现美工坊的陀螺可以插到PVC管里当伞帽,孩子们有了这次搜寻,增强了对制作雨伞的信心。
2.第二次制作伞骨架
问题驱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最适合呢?
浅浅说:我觉得打洞最好了,用绳子穿过去就行了。
小聪慧说:我也觉得打洞最好,但是我们打一个洞要很久,累死了。
九言说:我也觉得,能不有人帮我打洞啊。
孩子们在第二次制作伞骨架时,发现制作伞骨架用打洞的方式最适合,但是“打结”对中班的孩子来说是一大难题,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小年小朋友说:美工区有扎绳,我们可以用扎绳固定。他们尝试过后,发现的确很牢固而且没有脱落的情况发生。但是打洞太费时间了,于是经过商讨,喜欢打洞和锯木条的孩子主动申请成为材料准备小组,就这样,材料准备小组诞生了。
有了材料小组的加持,孩子的进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第二次制作伞骨架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教师的思考:
孩子们在第二次制作伞骨架时根据上一次制作伞骨架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由于缺乏木工经验,孩子们很快就发现切割后的竹片长短不一,短伞骨经过重新测量切割,终于制作出了长度一样的短伞骨。而长伞骨打洞的问题,被材料准备小组的小朋友提出质疑,孩子再次观察真实的雨伞长伞骨和短伞骨的连接处,发现洞需要打在长伞骨的中间处。通过这次探索,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材料小组也发现自己的本领不仅仅是准备材料,还能帮助同伴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第三次制作伞骨架
问题驱动:长伞骨和短伞骨连接成功了吗?
糖糖说:连接起来后,发现长短伞骨连接错误,伞骨架打不开了。
新盛说:你们没有对应的连接啊,左边的短伞骨连接右边的长伞骨当然打不开。
九言说:那我们一起拿住再连接就可以了呗。
孩子们先将短伞骨连接在滑动块上,再去连接长伞骨,木条太多,导致伞骨没有对应好,于是拆除,再次合作进行连接。除此以外,还遇到了一些问题:
“PVC滑动块”是圆柱形的,要在圆柱体上打上6个距离一样的洞,是孩子们遇到的新难题。教师提供了新的探究问题。
问题驱动:“PVC滑动块”是圆的,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它的一圈(周长)有多长呢?
古力说:拿尺子量一下就知道了啊。
小聪慧说:可是尺子太硬了,弯不过来啊。
少丞说:我知道老师有一个软的尺子,可以借来用一用。
孩子们发现想要测量圆柱体的周长用塑料尺和木尺是测不出来的,改用软尺就可以了,于是,孩子们用软尺测量出了滑动块的周长,并画在了纸上,不断进行调整后,终于在纸上画出了6了长度相等的距离,最后将纸印在“滑动块”上,打出了6个距离相等的洞。最后终于成功将短伞骨连接在滑动块上,制作好了让孩子们自己满意的伞骨架。
教师的思考:
通过三个阶段的探索,孩子们的伞骨架终于做成功了,孩子们在伞骨架撑开的那一刻,欢呼雀跃,这时的开心是发自内心的,是成就感,是多次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劳动成果。
在整个伞骨架的探索中,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活动伞骨架,不仅提高了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化动作,还直观地了解到伞骨作为伞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了伞骨是如何支撑伞面并保持其稳定性的。这有助于他们学习基础的物理知识,了解了支撑结构和平衡原理。
同时,在分配任务和共同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协作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探究二:制作伞跳
1.第一次制作伞跳
在制作好雨伞后,孩子们兴奋不已,可是伞跳的制作是个大难题。
问题驱动:雨伞需要用手一直顶住才能撑开,怎么能让自己更省力呢?
小宝:我知道,扭扭棒在伞杠上卷一卷,再贴上双面胶就行了。
古力:我也觉得可以用扭扭棒。
九言:我觉得可以用胶枪贴住。
孩子们想到用粘贴扭扭棒的方式制作伞跳,制作完成后发现拿着雨伞抖一抖,扭扭棒就撑不住了。
教师的思考:
孩子们在制作好雨伞后,发现雨伞打开不能固定,手松开便会收拢,不利于撑伞。孩子们尝试用扭扭棒后,发现扭扭棒也不能方便的让雨伞收、合。为了能让雨伞有快速开启和闭合的功能,孩子们继续寻找了不同的材料进行伞跳的制作。
弹簧制作原理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难度较高,于是孩子们请求保安叔叔的协助。
叔叔提出探究性问题:我们区域里的小雨伞的伞跳是怎么制作的呢?
小宝:是铁丝,在伞杆上打两个洞再扎进去的。
少丞:这个好像是订书针,这小小的铁丝跟我们的订书针一样啊。
九言:我们可以用订书针试试看。
孩子们在制作伞跳时,由于扭扭棒制作伞跳失败后,个别孩子出现气馁的情况,这时保安叔叔的及时介入,给予了孩子们新的经验,于是孩子们观察并商讨后决定改用区域里小雨伞的形式制作“伞跳”。
2.第二次制作伞跳
探究性问题:孩子们用订书针当伞跳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欣悦:回形针一放进伞杆里,它就掉下去了。
古力:是因为回形针太小了吧。
小聪慧:回形针太短了,放进去也不会弹出来。
孩子们根据真实小雨伞制作伞跳,发现用图书区的订书针固定不住,我们的伞骨架太重了,订书针撑不住伞骨的重量。小聪慧发现回形针放进去,不会弹出来。
教师的思考:
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根据自己所需去更换材料和使用材料,是中班现阶段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较为理想的状态,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和选择,支持鼓励他们尝试所思所想。于是我开展了集体活动《弹簧的秘密》,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弹簧跟“伞跳”之间的关联。
3.第三次制作伞跳
孩子们发现订书针不适合,决定改用回形针制作伞跳。古力发现伞杆的洞不能太大,不然回形针也会掉进去。
这一次孩子们改用“回形针”当伞跳,成功将回形针放到伞杆上,最终让雨伞收合自如。
教师的思考:在三次制作伞跳的过程中,孩子们从制作→发现问题→调整改进→成功回弹,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尝试和改进中发现了伞杆、伞跳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上部分回形针和下部分弯折的弯折的弧度是不一样的,整个制作“伞跳”的环节,提升了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探究三:制作伞面
1.第一次制作伞面
伞面小组的小朋友在分组后马上进行了第一次制作。
在制作完成后,我提出探究性问题:你们的雨伞可以挡雨吗?
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雨伞进行实验,发现用纸做的雨伞并不能防水,于是他们开始调查各种防水的材料,发现老师们点的外卖袋是防水的,塑料袋和塑料膜也是防水的。孩子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防水布后,便到各班收集伞面材料。
有了防水材料,可是小朋友又无从下手了,我们要怎么做伞面呢?于是孩子们观察真实伞面,发现伞面并不是完整的圆形,而是由几个三角形状的防水布拼接的。孩子们发现这个特征后,兴奋的开始行动起来。
孩子们在第二次用防水材料制作伞面后,又出现了几个问题:
孩子们在第二次开展制作伞面时,发现外卖袋剪下的三角形太小了,无法与伞骨匹配,于是马上进行了调整。这时候教师没有直接的提醒孩子,而是以提问的方式间接引导孩子去思考和探究,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你们怎么才能做出适合给伞骨使用的伞面呢?孩子们马上提出要测量伞骨的长度和三角形伞面的大小。
教师的思考:
教师在发现孩子们剪出的伞面太小时,便进行支持策略——开展集体活动《测量的秘密》,通过集体教学,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正确测量伞骨的长度与三角形伞面的大小。在制作三角形伞面的过程中,孩子们提高了自己的测量、剪裁和拼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和反思能力。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2.第二次制作伞面
有了第一次制作伞面的经验,小朋友梳理好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分工合作制作伞面,少丞负责测量三角形伞面的大小,欣悦负责印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制作就更顺利了。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贴好伞面后,孩子们是开心和激动的,但当伞面放在伞骨上后,伞骨的一段还露在外面,伞面组的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其他孩子们也跟着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但依然是没有讨论出太小的原因。
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你们测量的时候考虑到双面胶粘贴的位置了吗?
少丞:我们就是量了三角形伞面的大小,是不是贴了伞面(面积)就小了?
硕硕:肯定是,我们已经贴的很平了。
教师:那我们要怎么调整三角形的大小呢?
少丞:我们要做的大一点,留出贴双面胶的位置才行。
孩子们经过商讨和探究后,决定重新再做一个伞面,这一次决定三角形要留出双面胶粘贴的位置。
教师的思考:前期孩子们经过了多次测量,确定了伞面的大小后,没有想到粘贴处是要另外留出位置的,这出乎了老师的意料,也让孩子们再次深入的进行探究。通过观察孩子们在前两次制作雨伞的伞面时遇到的问题,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实践价值。孩子们在遇到伞面大小与伞骨不匹配等问题时,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积极思考,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成功地做出了匹配伞骨的伞面。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3.第三次制作伞面
孩子们经过前两次制作伞面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这一次成功的制作好了与伞骨匹配的伞面。接下来,孩子们需要将伞骨和伞面进行粘合。
古力:我们要怎么把伞面贴在伞骨上呢?
硕硕:还是用双面胶吧。
孩子们选择了熟悉的双面胶,先将双面胶贴在伞骨上,几个孩子合作把伞面粘贴上去,最终伞面跟伞骨完美契合。
教师的思考:
从这次活动中,我认识到,幼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索,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孩子们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我们也需要及时给予孩子们反馈,鼓励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