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市家庭教育】第167课:父母与孩子如何达成和解

弗居
创建于07-02
阅读 12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00:00
06:44

所谓和解,前提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很一般,甚至问题严重。试想,亲子关系超棒,谈何和解?而且这个和解不仅包括我们与孩子,也包括我们与自己的父母,其实也包括我们与自己。

当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足够温暖睿智淡定从容,并且高质量陪伴孩子,无论孩子发生任何问题都可以接得住,托举孩子健康成长,没必要和解。也不存在什么所谓叛逆问题,所谓叛逆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父母的严厉打压,严重制约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叛逆,必须反弹,这就是父母极其不合格的表现。

如果你遇到了家庭教育问题,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搞好自我教育。也就是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父母。所谓自我教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父母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或说放过自己,也容易放过别人。尽快修复残缺不堪的人格。人格缺陷太大的父母,必然与孩子冲突不断。也可以说,父母有病,却让孩子吃药?很多父母并不认为自己有病,这才是最大的麻烦和孩子的灾难。很多父母不过就是过去劣质教育下的牺牲品而已,往往自以为是,好不容易当一回父母,手里有了一点点权力,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不懂得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父母,无疑就是孩子的灾难。

父母把自己建设好,构建一个优良的人格世界,孩子从来都不是问题,但也要讲究方法。


讲个故事吧。前天在小区楼下看见另外那栋楼与我们这栋楼之间的花圃里新修了一条鹅卵石路,我想物业终究是认真思考了这件事。

我住进这里有十几年了,看着那个地方的植物被栽了踩,踩了栽,然后再被踩……物业和路人好像杠上了一样。最近物业终于想到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了。难道是换了管理人员,还是原来的人突然醒悟了?不管怎么样,用“疏”取代“堵”这种方式当然是更高明,既方便了那些“占小便宜”的人,也为他们自己节省了不少事情。

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博弈”有时候跟物业和路人之间的关系相似,孩子会向我们提各种各样的要求,鉴于彼此的观念不一样,我们通常会说不。可事实是,在我们说了不之后,他们真的就此摁下了那些欲求,不再孜孜以求他们的那些想法了吗?我听过很多例子,因为父母不准孩子打游戏,孩子就跑到亲戚家或晚上在被窝里打游戏;父母不准看短视频,孩子就从他们能接触到任何途径看短视频;父母不准孩子跟某个小朋友玩,他偏要跟那个孩子在一起;父母不准孩子吃垃圾食品,孩子就偷偷地吃……我甚至听说过因父母不准孩子吃肉(理由是小朋友的肠胃有点小问题),孩子趁父母炒菜的间隙偷吃桌上已炒好的肉,被抓住时手上、脸上满是油腻……

可见,在孩子的教育上,仅仅通过拒绝或阻止,我们并不一定能达到期望的目的,反而会因为与孩子不断的“要求——阻止——发现”过程产生诸多纠结、争吵和矛盾……孩子会觉得父母管得太宽、不了解、不尊重自己,父母会觉得孩子不懂事,不体谅我们的苦心。彼此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指责对方。

“疏”其实是一种和解,可以达到双赢;“堵”其实是一种博弈,要么你赢,要么我赢,要么两败俱伤。

大家又会问具体操作了,家家户户不相同,这位有15岁女儿的爸爸,他的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灵感。

这位爸爸有5个典型体会:

1、学会反思自己,错了要真诚道歉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的头几天,有一次我送她,她一直哭着说不想去幼儿园。

    最终我生气照屁股来了一巴掌,心想这孩子好歹不听劝,实在不听话。

    快到教室时,我站在走廊上,让她自己去。

    女儿低着头,抽泣着走过去。

    要进教室时,她转过头,满眼泪花,向我挥挥手,哽噎着说:"爸爸再见。"那样子,好无助。

    一下子,我好内疚:原来,女儿不是不听话,

    她是真的委屈,只不过是没有词汇表达罢了。

    那天我请假提前下班去接她,她似乎已经忘记了上午我还打了她,欢快地跟着我回家。

    路上,我先跟她道歉,说爸爸不该打她,

    然后问她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

    女儿说,我想爸爸妈妈带我玩,不想去幼儿园。

    这时候,我才告诉她爸爸妈妈要上班,她应该去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

    女儿好像懂了。

    从那以后,送女儿去幼儿园就非常顺利了。


感想:

有耐心的父母是学来的,学着走进儿童的世界,学着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真诚的道歉可以化解孩子心中的委屈和不甘。


2、父母也要会撒娇,大人也要会示弱

    孩子大了点以后,已经初步具备独立思想,跟孩子交流更加需要有点技巧。

    这是我跟女儿的两次对话,

    ——“帮我扔垃圾桶去。“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我就想让你帮我嘛,让我感受有一个女儿有多好。“

    ——“好的,爸爸。“


    感想:

    撒个娇有时比说教好使,因为跟孩子平等相处不仅在语言上,她能感受到的态度也很重要。

——“玩这么久了,你不累吗?“

——“不累啊。“

——“你比爸爸历害,我都累了,怎么办?“

——“坐这休息会呗,“

——“如果能坐椅子上,再放首歌就好了。“(家里可以放歌),

——“爸爸你是不是想回家啊?“

——“行吗?“

——“那走吧”。


感想:

这比“宝宝,玩太久,该回家了“有效。

    因为回家是孩子自己的决定,她是在体谅我。

3、讲道理要在平时,切忌就事论事

    最近我感觉到,她跟父母之间将来肯定会有误会,但我不会直接告诉她怎么处理误会。

    我们闲聊的时候,我就给她讲了“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故事(其实我当然是有“预谋”的)。

    后来,有一次,她跟妈妈闹矛盾,

    她说她写作业时没玩手机,妈妈非说她玩手机了。

    我没有跟她分析妈妈为什么误会她,只是轻轻说了句,哎,瓜田不纳履嘛。

    女儿应该是想起了那个故事,下次写作业时,就不把手机放边上了。

    感想:

    听故事是大多孩子喜欢的,通过故事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和规矩是非常民主且有效的沟通方式。

    但不能指望故事中的道理立刻成为孩子的行为准则,因为那样会让孩子觉得你讲故事目的性太强,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可以先讲故事打好伏笔,在她接受这个道理后,以后再在合适的时机用这个道理要求或引导她。

4、教育不是要求,解决问题不是指责

    有一段时间,孩子对奇装异服有明显的好感,我深感不妙。

    找了个机会带她出去散步,“无意间”讲到我初中时喜欢的怪诞衣着,红上衣,蓝裤子,裹着袖子,束着裤腿,

    女儿笑我,你怎么会喜欢那么没品的穿搭?

    我说我当时认为非常有个性,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但现在想起来的确很傻,像个耍猴儿的。

    女儿似有所悟,后来就理性多了。

    感想:

    通过“自爆”自己的糗事,表明自己的看法,比起直接说“不”更能被孩子接受,因为引导孩子思考比直接指出结果更有用。

5、避免刻舟求剑,重在旁敲侧击

    要建立孩子的某种认知,任何有效的方法都不能多次重复使用,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避免刻舟求剑。因为孩子的记忆非常清晰,两次就腻了。

    向孩子传递自己的理念,讲故事,说道理不能针对刚刚发生的事情,不能让孩子觉得她是中了你的圈套的,否则她会对你的言行产生警惕、怀疑,甚至故意作对。

    注意:你是父母,而你愿意听孩子的话。不要搞错了。

    是的,孩子--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我们与孩子和解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过程,涉及到沟通、理解和尊重,我还有8点建议:

    1. 倾听和沟通:

    父母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单方面地传达自己的命令,避免批评和指责,而是尝试理解孩子的立场。

    2. 互相尊重:

    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尊重彼此的意见和感受,孩子是人,不是你的私人所有物,不能因为你是父母就可以不尊重孩子。

    3. 共同决策:

    孩子到一定年龄之后,父母可以让孩子适当的参与家庭决策,这有助于孩子感到被尊重和重视,他们更有可能理解和遵守你们共同的决定。

    4. 亲子活动:

    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如运动、游戏或家庭聚会,来加深与孩子的关系。共同的经历可以增进理解和亲密度。

    5. 教育和引导: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行为的榜样。你要先做的对,才能让孩子信服。

    6. 发生冲突时的策略:

    当冲突发生时,父母应该保持冷静,避免在情绪激动时说伤人的话、做出偏激的决定。

    可以采用“暂停-思考-行动”的方法,给自己和孩子一些时间冷静下来,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 寻求外部帮助: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持续存在或无法解决,寻求家庭教育咨询或治疗也不错。

    8. 表达爱和关心:

    父母应该经常向孩子表达爱和关心,无论孩子的成绩如何、表现如何。爱和关心可以通过拥抱、肯定的话语或者小礼物来表达。

     

    和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

阅读 12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