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德育,成为了我们教研的重点。本学期初,在学校教务处的统筹下,语文组围绕“如何将德育融入语文课堂中”这一主题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四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经过研讨后决定确定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为本学期的“同课异构”研讨主题课例。《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首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作者是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的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本诗是一首描写送别的七言绝句,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永葆高尚品质的崇高气节。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诗人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他嘱托辛渐,当亲朋好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心依旧纯洁无暇,就像冰那样纯洁,像玉那样透亮。诗句用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诗人纯洁完美的品格。而诗人的这种品格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这也正好将德育融入到了语文课堂中去。
老师们从教学内容,课堂评价和课堂需要等方面作手备课,研讨,设计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后,开始了年级内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磨课活动。
教学中王锐莲老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霞老师在课堂上主要以景物衬情为核心。张老师通过诗歌中“孤山”“寒雨”两种意象,引出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抓住“孤”“寒”二字,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与好友离别时心中的孤寂与寒冷。通过“冰心”“玉壶”两种意象,再结合诗人生平经历让学生理解创作背景,体会到作者那种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在教学的最后,张老师设计了完善老师的板书填诗游戏,有特色的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悟情悟境。
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杜志娟老师先把诗中的意象“雨”“山”“江”摘出来,配以图片解释,再由关键词辅助理解和朗读。在朗读方法上,杜老师运用了重读词语、拉长文字的方式,给了学生具体的朗读方法,这一指导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后面两句的阅读中,杜老师运用了情景引读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感情。
白银水老师在课堂上主要以拓展阅读为手段。课堂伊始引入的古诗,渲染本节课的基调,之后白老师引领学生品味王昌龄不同时段的诗,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从而体会不同感情。教学中白老师还以了解背景为助力,适时出示作者背景,充分利用好了这一契机,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后,再结合诗句,谈谈个人体会,从而引导学生从背景中发现诗人写诗的深刻原因和情感基调。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从一首诗,再次认识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王昌龄,从一堂课,经历了王昌龄的悲喜一生。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不仅促进了我们四年级语文教师的交流,更碰撞出了古诗文教学的新火花,让古诗文的种子撒进每一位孩子的心田,同时也将德育“润物无声”地融入到了语文课堂中。深耕课堂、潜心育人是所有教师的使命。“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是一场诗意的修行,知之愈明,行之愈笃。不负时光不负春,让我们一起做好教育的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