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手记:作文教学与学生认知的回归

李梅语文工作室
创建于07-01
阅读 15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作文阅卷中,我们发现,相对于写作技法的运用,更为迫切的,是学生认知的回归。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认知偏差,在此基础上写就的文章,牵强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无法表达有关自我的认识及成长的思考。没有恰当的认知,就没有情感的准确出口,没有恰当的认知,更没有思想的光泽与深度。

写作是关于日常经验的转换和表述,要想妥帖地完成这样的表述,需要我们对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参与、认知和理解。我们从作文评阅中发现,孩子们不理解什么是劳动,分不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作,在关于劳作的表述中将品茶和制茶同等用墨,会认为得劳动是对学习惩罚等。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考作文,不会让学生无话可说,但如何说得有生活的气息、有贴切的情感,有思想的认知,是区分学生作文高下的关键。认知有偏差的学生,常常在作文中拧巴着说话,戴着面具说话,故弄玄虚地说话,或者拼接复制完全不能说自己的话,这样的作文自然是很难以被阅卷老师认可的。

作文是一道显现的文字山水,山水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表达者,文字显示了一个人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观点,呈现一个表达者所有的自然气象。提笔写作文,认知是起点,也是审题准确、表达妥帖的关键。

在一道关于“旅行”题目中,学生不理解什么是旅行,在写作中将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和郦道元的《三峡》,拼凑出一篇关于旅行的文字,分不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文章中没有真实的所至、所见、所感,可能在孩子心里,会觉得这是一种“努力地创新”,期待阅卷老师能够给以青睐,而结果恰恰相反。还有的学生撷取一些地方的宣传资料,毫无对该次行程的体验和感受。

这种现象,令我和阅卷老师们非常困惑,孩子们的脚步被什么束缚了,双眼被什么蒙蔽了呢?在作文中极其缺少日常生活经验,认知极度匮乏,偏差的角度之大,令老师们老师感慨,作文阅卷的时候,常会有鸡同鸭讲的感觉。这种认知偏差并不仅仅存在于基础知识弱的学生,也常常出现在一些教师眼里的“学霸”试卷上。

作文是呈现生活、抒发感情、表达认知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任意地摆弄汉字,破坏文字的有序和完整生机,至少要让读者读来知道所言为何,所思为何。我自己关注作文教学多年,参加了近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弱化、认知的偏差、思想的浮表也是感到非常困惑。

没有恰当的认知,日常生活经验就不能得以妥帖地转换,作文就是空中楼阁。作文教学空谈技法,忽视了认知与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作文教学失去了真实的土壤。习作对于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认识不够,而是过于单一地依赖作文技法,如何通过比喻、排比开头,如何机械地引用一些名言佳句,如何刻意地追求题记的拟写和小标题的设置,有的题记对于全文来说只是画蛇添足。一些本来可以一气呵成的文章,加上几个实无必要的小标题,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反而显得累赘、莫名和多余。

作文教学中脱离内容和基础认知,单一地追逐技法,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学习生活视野本就狭窄,学生介入真实生活的机会和动力越来越少,亲自参与实践和体验不足,越发难以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思辨,作文的浅薄、无序、失真和机械越来越明显。同时,浅阅读的普遍化造成了表达能力的水土流失。在机械而急功近利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阅读是浅层的,一些阅读教学仍然停留在知识分解、条框梳理上,没有进入真正的文本解读,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启动,思想的犁铧浅浅划过,没有痕迹。

新课标的背景之下,作文命题将会更多地回归生活,会在具体的情境下,培养学生解决生活真实问题的能力,写作将回到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述,唤醒真实表达的内驱力,并逐步发挥写作的交际功能,我们的学生也需要回归到生活的真实水域,去沉浸而深入地体验,在获得了真实的生活体验之后,真真诚诚地说话,踏踏实实地写作。

认知是写作的重要能力,作文教学要回归学生的认知与纠偏,帮助学生形成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从情境、体验、认知与表达的有序中,找到写作教学的有效现场。生活是语文的地基,是写作的储蓄。写作就是好好说话,是写好平常生活的某一刻。进入生活,体会生活,正确地认知生活,才会激活文思本真表达,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生活水域,才能找到写作表达的源头活水。

回到真实生活的认知中,去感受并了解生活中的人事物,建立自己与世界的连接。觉知生活,方能构建自我、唤醒表达。认知是一种介入,一种吸收,而表达不过是一种呈现和转化,如果语文教学本末倒置,单纯追求技法,一味地刷题,机械地“卷”学,舍近求远,脱离生活,学生将会在新课标和新中考的写作中越发地捉襟见肘。

 

阅读 15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