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研会成员

探访“莱芜古城遗址”

龙潭游鱼
创建于2024-07-01
阅读 440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6月29日,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组织部分成员,赴淄博市淄川区考察“莱芜古城遗址”。考察团一行13人,由会长侯训惠带队,莱芜著名史学专家尹承乾引导、陪同。

       关于莱芜的出处和来源,曾有多种版本,但最具权威的是《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载:“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

       据史籍记载,秦一统天下后,最早设置莱芜县是在西汉武帝年间,距今已有2100多年。但汉武帝时设置的莱芜县,治所在今淄博市淄川区东南一带;而现在的莱芜境域,则大体上属于当时的嬴县和牟县。后来,这三个县都被撤销了。到了唐代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才重新在嬴县旧址恢复了莱芜县。莱芜县治第一次真正进入了今莱芜境内。到了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莱芜县治又迁到了现在的莱城一带。

      考察团从莱芜高新区上高速,沿博莱高速行至苗山出口。驶出苗山镇东部边境,向东北方向一路行驶,经淄博市博山区东南部,穿过源泉镇驻地,东折北行,进入淄川区境内,不远处就是城子村。出莱芜境到目的地,约50华里,用时40分钟。

      适逢酷夏干旱,宽宽的河道北面就是城子村。河两岸各立一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碑为“齐长城遗址—三太山段”,北碑为“齐长城遗址—城子段”。村庄北面,路边矗立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主体大字“莱芜古城遗址”,非常醒目。碑文显示,这是淄博市文物保护单位,于1997年6月19日公布。

       南北路是条交通要道,穿过村庄一直向北,连接了“莱民”的来路。城子村就是当年的“莱芜古城”,三面临水,四方环山,古城墙遗迹犹存。考察团在村北的“莱芜古城遗址”石碑前合影留念。

       尹承乾主任介绍,我们看到的河就是淄河,环绕古城后北去;远处有座马鞍山,与史书记载相符;所谓的“莱芜谷”,就是从这里开始,南向延伸到莱芜区的和庄一带;莱子国,在今潍坊市一带。

       引述1990年《淄川县志》:“古莱芜遗址,位于淄川东南口头乡城子村,县志载:齐灵公(公元前567年)灭莱子国,其国民逃难至此,建为城邑。当时淄河岸边虽山青水秀,但树木草萋,一片荒芜,故名莱芜。莱芜古城,现已全毁,其遗迹尚可辩,遗址区内尚有陶片残存。”

      古城既是齐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齐国都城通向鲁国的交通要道。著名的齐鲁夹谷会盟、长勺之战,齐国君臣及军队都是沿莱芜谷南下的。

      这里曾是宜居之地,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书法家赵执信建有楼舍。尹承乾主任要带我们去参观,但一时想不起具体位置。询问路边老人,得知我们是莱芜的,都很热情,指点方位。据说,近来常有莱芜人前来探访、“寻根”。

      考察团成员对这次探访活动充分肯定,认为实地造访,印象深刻,很有收获。吴研会顾问孟兆印,副会长吕纯仁、刘家文、张全宝、亓玉玲,理事魏凯红、魏萍等参加活动。

             (图文报道  张文轩)

     作者张全宝,号文轩,网名龙潭游鱼,山东莱芜人,1962年5月出生。曾任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济南日报值班总编,莱芜日报执行总编,高级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著有系列文集《三道四歌》,代表作散文集《汶河映月》;主编小小说集《大潮浪花》、散文集《大道之光》等。

阅读 440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