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万卷不如经典一部。
《道德经》是对人生的深刻反省,
是生命认知的理性觉悟,
它是穿越时空的永恒智慧,
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改变自己的方法。
学习《道德经》即闻道,
闻道之要在悟,
有悟则明,
有明则能认识自我,开启心智,提升智慧。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cab2368208a4270851c614d676b58a6.gif)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15284b487a0440a2bcc123603e8cc962.gif)
7月1日,函谷关镇政府举行第四期《道德经》大讲堂,镇中心小学校长张飒娜主讲《道德经》第四、五章,将“玄之又玄”的“道”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道”的特性及所蕴含的智慧,以及对当代人的启迪。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cab2368208a4270851c614d676b58a6.gif)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15284b487a0440a2bcc123603e8cc962.gif)
在第四章中,老子用极其精炼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比喻,给“道”作了具体的描述,表达了道的功用、道的奥妙和道的根源。道是客观的,是天地万物的祖宗;道是虚空的,是无影无踪的,是广袤无际的;道是运动的,其作用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道是不露锋芒的,是隐含于万物之中的。做人也要像“道”一样“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虚怀若谷,朴实内敛,兼收并蓄。
在第五章中,老子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两种最常见的现象“刍狗”和“橐龠”,从理念和行动两个方面阐述了顺应自然的天地、圣人之道以及持虚守中的治世或行为之理。天地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只按自己的客观规律运行。天地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怀恻隐之心但也不具暴虐之性。它滋生万物,并非出于喜好;它降灾致疫,也不是出于厌恶。大家从中感悟到大到治理国家,小到管理团队,也应该顺应自然之道,顺应百姓之性,无为而治。如果人为的干预过多,各种矛盾就会激化,反而使社会更加混乱。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3cab2368208a4270851c614d676b58a6.gif)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15284b487a0440a2bcc123603e8cc962.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