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月即将逝去的前夕,故宫博物院踏足海口,与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在海南省博物馆揭开了“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的序幕,给海南的岛民送来了一桌丰盛的新年文化大餐。一直想去品味苏轼遗留的这顿文化特色餐食,醉邂苏轼文化餐食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轶事。不曾想,开展以来,入馆寻味的食客,日日见众,教人无从插缝落足品韵。
好在,展期自2月1日起至4月30日止,空出了一个可期的偷隙之机。4月 11日,一个星期四的午光时分,趁着众人餐歇而去,便踏空入场,慢慢的享用苏轼那独有的文化大餐……。
苏轼,生卒年为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堪称传奇。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后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留下了“海南万里真吾乡”的谪居感叹。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清.蔡嘉《东坡像》画轴局部,天津博物馆藏。
苏轼先祖苏味道(648~705年),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唐代诗人、政治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曾祖父苏杲(944~994年),“轻财好施,急人之急”,“岁凶,卖田赈济其乡里。逮秋熟,人将偿之,终怜之,屡辞不受,久致破业,厄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深得乡人敬爱。祖父苏序(973~1047年),自小生性顽皮,不喜读书,然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不求回报,“以节义自重,蜀人贵之”,育有苏澹、苏涣、苏洵三子。伯父苏涣(1000~1062年),苏洵次兄、苏轼二伯父,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一生仕途,“为官端正,有美称”。父亲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亦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 年稍长入学,习句读、属对、声律,后游历名山大川,父丧后闭门读书,著有《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嘉祐五年(1060年),任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完成《太常因革礼》100卷,治平三年(1066年),卒。从曾祖起,苏氏形成了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苏轼深受禆益,“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和“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成为了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取得骄人的成就。
苏轼的诗,取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独开豪放派一帜,一扫其时绮艳柔糜的风尚,为豪放词派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与辛弃疾同属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文著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统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字体向右倾斜、结字扁平且线条肥厚,形态独特、个性鲜明、风格多变,从早年的姿媚到中年的圆劲再到晚年的沉着厚重,不拘泥于传统的严谨法度而注重创新和个人风格,善用山水意蕴将情感融入书法之中,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清《东坡全集録》,海南省博物馆藏。
可惜,苏轼为人坦荡,性不忍事,诗中对王安石变法多有歧议,被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入狱御史台受审(因御史台多有柏树,常有数千野乌鸦栖居树上,又称为“乌台”、“柏台”)而生出“乌台诗案”,罪及王诜、王巩、苏辙、曾巩、张方平、欧阳修、司马光、黄庭修、范镇等一介好友及胞弟。其二任妻子为了毁证避罪,将苏轼十之六七诗词书画作品付之一炬。宋徽宗赵佶登基后,复用权相蔡京,蔡京又利用权势将苏轼、司马光等政敌三百零九人扣上“元祐奸党”帽子,在皇宫德殿门外立“元佑党人碑”书刻姓名昭示天下,禁止“元佑党人”参加科考及其子孙留在京师,置其于永无翻身死地,史称“元祐党禁”。苏轼病逝第二年,蔡京又再佞言煽动宋徽宗赵佶发出“清缴”苏轼作品的诏令,“天下碑碣榜额,系东坡书撰者,并一例除毁”,“片纸只字,焚毁勿存”。因此,苏轼的作品留世甚少,尤其书法,稀之又稀。“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总算给人们造就了以一斑而观苏轼之全的难得机缘。
清《苏东坡尺牍》刻本,珠海博物馆藏。
文物展展出了苏轼主题文物展品33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54件/套,包括一级文物15件/套、二级文物56件/套、三级文物83件/套。尤以来自故宫博物院珍藏苏轼书法真迹《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题王诜诗词帖》和黄庭坚书法真迹《惟清道人帖》、米芾书法真迹《道林帖》、蔡襄书法真迹《京居帖》等5件“国宝级”一级甲等文物,更是值得此生不容错睹。
苏轼行书真迹《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均为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行书书札。二帖书札裱于同一卷中,卷后有董其昌跋;鉴藏印有“御府书印”、“御府宝绘”、项元汴诸印、安岐诸印等。前帖为《新岁展庆帖》,纵30.2cm,横48.8cm;后帖为《人来得书帖》,纵29.5cm,横45.1cm。二帖书札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分明,精心用意。虽是书札,却写得极其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为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高年书的佳作。
苏轼行书《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新岁展庆帖》,为苏轼相约陈慥与公择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陈慥,字季常,北宋眉州人,晚年隐于黄州,饱参禅学,与苏轼在黄州时结下深厚友谊,常有书信来往,苏轼在与他人通信中亦常提及陈慥。《东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记载了苏轼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贬谪黄州时与陈慥相见之事。并有“明年复往见之,……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东坡集》中,苏轼写给陈慥的十六封书札,“俱在黄州时作”。《新岁展庆帖》中所写时间(上元)与《岐亭五首序》中所记“明年复往见之”的时间与事由一致,而宋傅藻《东坡记年表》中记载,东坡于“元丰四年辛酉在黄州,正月二十日往岐亭”。以上记载推知,《新岁展庆帖》应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季,苏轼时年44岁。该帖在徐邦达先生的《古书画过眼要录》有详细的考证。《新岁展庆帖》帖文为:
轼启:新岁未获展庆,祝颂无穷,稍晴起居何如?数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择书,过上元乃行,计月末间到此,公亦以此时来,如何?窃计上元起造,尚未毕工。轼亦自不出,无缘奉陪夜游也。沙枋画笼,旦夕附陈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蹔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谨,轼再拜。季常先生文阁下。正月二日。
另纸:子由亦曾言(此字旁注),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书,人还即奉谢次。知壁画已坏了,不须怏怅。但顿着润笔新屋下,不愁无好画也。
行书《人来得书帖》,为苏轼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写给季常的安慰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帖后有董其昌跋:“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人来得书帖》帖文为:
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另纸行书: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
苏轼《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黄州寒食帖》,为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及行书代表作。《寒食帖》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书法通篇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此诗后专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元丰三年(1080)二月,时年 44 岁的苏轼,受宋朝最大文字狱“乌台诗案”迫害,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第三年四月,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寒食节,穷愁孤寂而郁郁不得志,顿感人生苍凉,即兴作了二首五言寒食诗,发出了人生之叹。《寒食帖》帖文曰: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真迹《寒食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行书《题王诜诗词帖》,又称《王晋卿帖》,为时年 51岁的苏轼为好友王诜自书诗所作的题跋,纸本,纵29.8cm,横25.7cm,记述了王诜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武当仍醉心于诗词、有世外之乐的豁达人生。行书用笔浑厚道劲,丰腴妍丽,行文充满感情色彩,是为知己所作。此跋在《东坡集》卷六五有记载。王诜,字晋卿,山西太原人,英宗招为驸马,与苏轼交好,常有诗文唱和。《题王诜诗词帖》帖文为:
晋卿为僕所累,僕既缟斋安。晋卿亦贬武当,饥寒穷困,本书生常分,僕处处不戚戚,固宜独怪。晋卿以贵公子罹此忧患而不失其心,诗词益工,超然有世外之乐,此孔子所谓可与久处约长处乐者耶!元祐元年九月八日苏轼书
苏轼真迹《题王诜诗词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表忠观碑》拓片,为苏轼 43岁盛年(1079年)所书,书法脱胎于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笔画劲健遒美,颇承唐碑余绪,碑长 44cm,宽 29.9cm,为熙宁十年(1077年)十月,杭州知相赵忭感于吴越王钱镠有功于后世,遂报请朝廷,上表重修吴越钱氏宗祠,宋神宗准奏并将原“妙因院”改赐名为“表忠观”,以颂扬吴越钱氏之功德。碎文由苏轼奉敕撰文并书,元丰元年(1078年)立石。落书碑文为:
州军川事骑都尉苏轼撰并书
苏轼《表忠观碑》,湖北省博物馆藏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卷,通长 1139cm,通宽 42cm;每幅长 50.5cm,幅宽 36.2。 《醉翁亭记》为欧阳修于庆历六年(1046年)所作,并于庆历八年(1048年)刻石。后《醉翁亭记》原刻石磨损严重,元祐六年(1091年),滁州太守王诏请苏轼重新书丹,苏轼慨然应付,用楷、行、章三种字体写成《醉翁亭记》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书法笔力劲健,恣意潇洒,堪称书文双绝之作。卷文曰:
欧阳永叔《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尉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卷,郑州博物馆藏
苏轼书《金刚经》卷,系佛教重要经典。苏轼不仅在诗词书画方有建树,在禅学上亦有建树,他与佛字就法师等佛僧常有交往,留下了许多富有禅理禅趣的诗文,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追求个性解脱和精神旷达。
苏轼书《金刚经》,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轼手书《半潭秋月》砚洗。北宋熙宁七年(1074),苏轼从杭州通判擢升密州知州,十二月三日到达密州。往密州前,苏轼闻知盖公为乡人贤者,推崇其“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的治国思想。赴任后,苏轼密州所做的首件事,便是修建盖公堂。
在修建盖公堂时,苏轼发现一块毛坯玉石,石质温润,形似弯月,池中碧水嫦娥,相映生辉,即兴题铭为“半潭秋月”入砚洗。“半潭秋月”砚洗, 长64cm,宽45cm,高30cm,池深10~14cm,壁厚6cm)砚洗,一直伴随着苏轼在密州度过了他人生的岁月。有苏轼跋文为证:“熙宁七年,余来守密,见此石于盖公堂(盖公,汉初胶西人,精通道家学说。胶西,古郡国名,宋属密州辖境)故址西偏,埋没尘埃中,已作敝踪弃矣。余喜其质温润,稍为琢磨,改作砚洗,亦可为不次之擢。东坡又题。囗(邑)人刘庭式隶并镌。
《半潭秋月》砚洗,诸城市博物馆藏
苏轼在书法艺术上,不仅造诣精深,且所作诗词亦为世人所崇仰,或书卷,或书幅,代代传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乃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词中描写苏轼夜游赤壁,对月怀古,感慨华发早生、壮志难酬,为其豪放词派代表作之一,深得清雍正帝胤禛(1678~1735年)的喜爱,为此书以轴幅挂吟宫廷。轴书结字大小错落有致,墨色饱满,圆熟劲健,一气呵成,不失为典型的帝书风格。轴文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胤禛行书《念奴娇.赤壁怀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郑燮亦深爱苏轼的散记《记承天寺夜游》,书以立幅。《记承天寺夜游》乃苏轼对月夜景色所作之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其被贬黄州的生活片段,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心境。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一“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书“六分半书”不安成规,糅合楷、行、草/、篆等笔法和绘画手法,一字多变,逸趣横生,摇曳多姿。幅文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睡,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地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尔。
郑燮行书《记承天天寺夜游》,南通博物苑藏
陆润庠对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更是爱不释手,并以绢本镜心书之。该诗为苏轼于杭州游西湖时所作,陆润庠为清末民初著名书家,擅行书,意近欧阳询、虞世南笔法,时人以《南史》“三真六草,为天下宝”誉之。绢本文为:
春入西湖到处花,
裙腰芳草抱山斜。
盈盈解佩临烟浦,
脉脉当垆傍酒家。
陆润庠行书《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杭州西湖博物馆藏
奚冈尤钟意苏轼散文《答言上人》。苏轼不仅因艺术造诣而为人称道,亦因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而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崇仰。他虽命运多舛,却始终洒脱面对各种困境,以积极态度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答言上人》,乃苏轼贬谪黄州所作散文,描写了谪地风光且借景抒情,反映了苏轼豁达豪放的人生心态,被奚冈书成轴幅。奚冈(1746~1803年),字铁生,号蒙泉外史、奚道士等,能书善画,工篆刻,与丁敬、黄易、蒋仁并称“西泠四家”,浙江派篆刻代表人物。其书写苏轼《答言上人》轴,纵 128.2cm,横 34.6%cm。 轴文为:
雪翁(齐)清境,发于梦想。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饮邨酒醉后,曳杖放脚。忘路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易议优劣也。
奚冈行草苏轼《答言上人》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的诗词行文,对历代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少画家画作,取材于苏轼的诗词意境,画就了一幅幅千古名画。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擅长临摹,且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其盛年之作《东坡游赤壁图》,取材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意,用小没骨法的笔触,生动、巧妙地描绘出赤壁的自然景色,将浩荡江流和千古人事揉于墨下,给人带来了简洁明快、清新俊逸、气息深穆、意蕴壮阔而幽远的艺术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把人们带入了赤壁夜色的境地之中。
张大千《东坡游赤壁图》,湖北省博物馆藏
清代画家左雄(1644~1911年)所画《东坡赏荔图》,亦取意于苏轼的《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意,将苏轼与友人、小童于山间初偿荔枝的情景活灵活现地抛染纸上,让人近睹似又听到那食荔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
左雄《东坡赏荔图》局部,广东省博物馆藏
苏氏家门,“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皆为北京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文学上造诣精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以古文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古以今来,如此家族遗风实不多见。
“冲雅颕滨”,苏辙(1039.3.17~1112.10.25),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苏轼胞弟,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其所书写《宋饶州长史彭公墓铭》,印证了唐宋文人为官后,除了俸禄,多为人书写碑文、墓志铭弥补入不敷出的窘境。
《宋饶州长史彭公墓志铭》,彭汝砺撰文,苏辙书,马珫题额。志为青石质,圆首,周饰卷叶纹,志首额处饰云气双鹤纹,镌刻精美。碑纵 161cm, 横 77cm, 厚 7cm ,志文 20 行,满行 33 字,计 465 字。志主彭素(1018~1079年 ),字子真,鄱阳人,曾官饶州长史。彭汝砺(1047~ 1095年) 为彭素之侄,治平二年(1065年 )状元,累官至吏部侍郎,进权吏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因被诬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刘挚有系,被贬,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未及任,降为待制,知江州,到任数月,卒。著有《易义》《诗义》《鄱阳集》等。马珫,生卒年不详,合肥人,宋名臣马亮孙,《宋史》无传,仅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庞文英《文昌杂录》、曾巩《王陟臣马珫户部员外郎制右曹》、苏辙《章楶吏部马珫户部韩宗古司封吴安宪部都官黄景职方郎官》《宝庆四明志》零星记载,生平大略为:治平元年(1064年 ),官江阴主簿;熙宁间由王安石荐,任校书郎、河西县令编修中书条例,迁著作郎;熙宁八年(1075年 ),官太子中允、检正孔目房公事;元丰初为户部员外郎,七年(1084年),知明州军州事,八年( 1085年)为都官郎中。
《宋饶州长史彭公墓志铭》,上饶市博物馆藏。
读苏轼,先其墨汁遗笔,方知其人,其事;其品,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