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亡穹窿山”新说。
1986年上海学者徐作生发表了《明惠帝出亡穹窿山新证》,翌年又发表了《明惠帝出亡穹窿山补证》,1991年1月16日,新华社发出一则题为《建文帝下落有“新说”》的专电,在扼要介绍徐文主要论点后称:“史学界不少著名史学家对这一结论予以认可”,“这一发现,对明史和靖难之役等研究,有重要意义,”评价甚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云南日报》都摘要或全文转載。
“新说”中建文帝出亡过程大致描述如下:建文帝当时为僧录司主录僧溥洽所救,藏匿在太湖洞庭西山缥缈峰下的普济寺内,建文帝旧臣姚善、黄子澄当时均在吴中一带图谋联合苏浙军民反击燕兵,不料走漏风声,朱棣派兵星驰赶至普济寺捉拿,建文帝事先已走脱,溥洽却被拘捕。建文帝则从洞庭西山横渡太湖,逃到吴中山高林密的穹窿山中。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这位神秘保护人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病殒于此,终年47岁,殁后朱棣授意寻访建文帝的胡濙,在庵后小山坡上,为他建了一座皇陵。
还以下列两例作佐证:1、姚广孝临死时,《明史》有以下记載:姚广孝“十六年三月入,年八十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广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唾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永乐帝答允了姚广孝的请求,“广孝顿首谢,言毕……端坐而逝。”这一佐证是说姚广孝临死前,甘願冒险为一个钦犯囚僧求情,且听说朱棣同意释放后,顿首谢恩,放心瞑目。其中折射出姚广孝与永乐帝、溥洽等人的微妙关係,也反证了建文帝或许正是出逃穹窿山度过余生的。2、在《苏州穹窿山》一书中,记載了章太炎撰写的一幅墓联:“燕飞来,竟啄皇孙,后嗣休随和尚误;龙角葬,当致天子,此中惟许法五居。”掛在穹窿寺内。联语中的燕,当然指燕王朱棣,法五指姚广孝,龙角,指皇坟。联后还有章太炎的跋语:“穹窿寺,明姚少师出家处也,近地为人侵夺,欲以营葬。余友李根源見之曰:`地有王气,非所宣葬。'迫令归之寺僧,为筑此楼,故记其事如此。”此例以章太炎所写皇坟墓联,反证建文帝出亡穹窿山新说。
不过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新说”论据不足,漏洞甚多,难以成立。理由如下:
1、从当时政治环和地理位置看,朱允炆不可能长期隐藏于穹窿山。
朱棣武力夺取帝位初期,自感人心难咐,地位不稳,他的军事力量主要分布在北京至南京的交通沿线,广大地区仍为朱允炆势力掌握,为了防止建文帝卷土重来,所以他一方面扩大军事占领,另一方面加强镇压话动。恢复了锦衣卫职能,又建立东厂特务组织,强化恐怖统治。对于仍然忠于朱允炆的归臣,视为“奸臣”,不仅以炮烙、凌迟等酷刑虐杀,还大搞“诛九族”“瓜蔓抄”,甚至“转相攀染,村里为墟”,全村人都杀光。两次公布抓捕黑名单50余人,悬高赏辑拿。对于头号敌人朱允炆,视为心腹大患,派出侦骑四处寻找。对于朱允炆来说处境極为险恶。
再说从洪武元年至永乐十九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前的54年,南京一直是明朝京都,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为留都,命中府官守备南京,加强控制,实际上仍是全国第二政治中心。而吴县穹窿山离南京不远,对朱允炆来说極不安全,“新说”朱允炇在那里隐藏二十多年,有这种可能吗?
2、姚广孝不可能成为朱允炆的“神祕保护人”
姚广孝是朱棣的高参和帮助朱棣夺取帝位的得力助手、头号功臣,深受朱棣的信任和重用。在朱棣就帝位后,论功行赏,对姚加官晋爵,“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
永乐十六年(1418),姚病危,朱棣亲往探视,当姚提出释放已囚十多年的溥洽时,“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可谓言听计从,有求必应。
在姚死后,“帝震悼,缀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厚葬。進赠辅国协谋大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溢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真是生荣死哀,泽被后世。姚深受朱棣厚恩,又深知朱棣镇压政敌心毒手狠,株连无辜毫不留情,怎么可能心怀二志,“以身试法”,冒着生命危险祕密保护朱棣头号政政朱允炆呢?再说,由于姚协助朱棣以血腥手段镇压异已,残杀无辜,树敌甚多,众叛亲离。如果他祕密保护朱允炆,难道不怕被政敌、受害者告发?
3、朱棣及其子孙根本不可能为流亡中病殁的朱元允炆建“皇陵”。
建文四年(1402)朱棣夺取帝位后,立即下令革除建文年号,以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翌年为永乐元年,否定建文在位四年的存在。正统七年(1442)大学士杨士奇奏请修《建文实录》,不果。万历二十三年(1595)给事中杨天民疏请恢复建文年号,从之。明正德、万历、崇祯年间,诸臣请续封建文帝后及其庙谥,不果。大清乾隆元年(1736)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
从上述史实可知:恢复建文年号是在朱允炆逊位后193年的万历二十三年;而追谥其为“惠帝”,则是在他逊位334年的清代乾隆年间。从朱棣夺位后的明代诸帝,根本不承认认朱允炆是继承洪武的合法皇帝,怎么可能为他建皇陵呢?何况,“惠帝”称谓是在清代亁隆年间才出现,明代人怎么可能建“惠帝陵”呢?
建文帝出亡的故事,一般都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说法很多,除“出亡穹窿山新说”外,还有:万揆一《建文皇帝在云南》的云南说、陆岩辉《揭开明代历史大谜~从地方志看建文帝的行迹》的广西说、赵学成《明朝建文帝死在望圣亭》的四川平昌说、张佩文《建文帝与白云山》的贵州长顺说、刘乐一《寻踪建文帝》的贵州安顺说等等。众多专家学者为追寻建文帝的足跡,不辞劳苦,研究探索,写出了许多从亡说,无可非议,应该得到尊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为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在那些建文帝出亡踪迹“突显”的地方,不排除有些人编造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吸引游客,应该引起警惕。
四、终亡福建宁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