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航道与闽西华侨

李贵海
创建于06-30
阅读 40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汀江水道

       汀州食盐自南宋绍定五年(1232)由福州、漳州陆路运输改为由汀江水运潮州盐后,促进了汀江的开发和利用。它带来汀江航运繁荣的同时,也为闽西人们直接向海外迁移提供了可能。就在汀江流域还在源源不断接纳北方移民的同时,汀江两岸的客家人就沿着汀江航道向梅江、韩江流域迁移,甚至迁到了海外。从现有文字记载来看,最早迁移到海外且有确切姓名的闽西籍华侨谢文彬,原本就是个往来于汀江、韩江航道的盐商,虽说“过蕃”迫不得已,是被海风飘送到暹罗(泰国)的,客观的事实却是汀江航道的开发和航运,缩短了山区和沿海的距离。

       有关谢文彬事迹的记载,在《殊域周咨录》(卷八,暹罗)和《明史·暹罗传》都可查找到。  

      《殊域周咨录》载:

       成化十三年(1477),王遣使群谢提素英必、美亚二人来贡方物,美亚本福建汀州士人谢文彬也。昔年因贩盐下海,为大风飘入暹罗,遂仕其国,官至岳坤(Ockan,泰国王朝的四等官阶),岳坤犹华言学士之类。至南京,其从子瓒相遇识之,为织殊色花样段匹贸易蕃货,事觉下吏始吐实焉。

      《明史·暹罗传》载:

       谢文彬以贩盐下海,飘至其国,位至坤岳,犹天朝学士也。

      在暹罗,华人入仕或者充当使臣的记载很多。自郑和下西洋后,华侨赴暹罗人数大大增多,先期而来的华侨的暹化为后来的华侨融入当地提供了便利。暹罗王国为便利与明朝的交往也十分需要大量既通暹语又熟悉中国事务的华侨的帮助。谢文彬本中国商人,被海风飘送至暹罗后,为尽快融入当地,只能学暹语,穿暹衣。谢文彬如果不是入朝为官充当暹罗王国的贡使,大概也很难有机会回到中国。谢文彬既已改名美亚,穿暹衣,说暹语,如果不是在南京街头与国内的从子缵相遇,被人发现,国内就真的没人知道他的真实情况。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谢文彬要回家乡汀州一趟也是非常的困难。在当时音讯阻隔的情况下,原本是商人的谢文彬,为了在严禁民间海外贸易的明王朝获得商业利益,以暹罗国王贡使名义前来进贡以获得更多的赏赐,兼售卖点私货谋利也是可能的。

曾经繁忙的汀江南蛇渡口

      闽西早斯华侨,如成化年间出国的上杭溪南里芦竹坝卢氏,明弘治年间充任暹罗贡使的清流人奈罗(《明孝宗实录》卷21)等,原本都是商人。这种情况说明汀江航道开通后,赣南、汀州各地的土特产源源不断运往广东,而广东货物则溯江而上运至汀江两岸,整个汀江航道在明清时期呈现“上三千,下八百”的繁荣景象。谢文彬、奈罗都是被大风飘到国外的事实,说明自南宋绍定以来,在汀江航道向沿海发展的闽西商人群体中,可能就有极少数人到了国外。

阅读 40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