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引领明方向 学习赋能促成长——全国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走进新课标 践行新理念”专题研修活动

宋慧贞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
创建于06-30
阅读 81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夏风送荷香,竹露滴清响。2024年6月29日,宋慧贞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教师在实验小学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走进新课标、践行新理念”专题研修活动。

同课异构

首先是由实验小学郭小丽校长带来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新课伊始,郭老师巧妙利用视频创设了船在海上遇难,救援队需要马上确定船位置的动画情境,引出了大问题,学生整节课围绕紧密联系的四个大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一:船在救援队的什么位置?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汇报。学生先后汇报了:“东北方向”、东北方向30°”、“东北方向30°,600千米处”,学生在质疑、思考、对比中,逐步总结出:只有说清楚方向(角度)、距离,才能准确地确定船的位置。

问题二:船在抢险队的什么位置?

学生思考、探究“为什么都是描述船的位置,方向却不同?”,体验“观测点”的重要性。

问题三:抢险队在船的什么位置?

学生在探究中感受位置的相对性。

问题四:分别在线、面、体上确定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学生在对比、探索中得出:在线上确定数据也就是在数轴上确定点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在平面上确定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在体上确定位置需要三个数据。带领学生回顾、梳理、总结并勾联了小学及未来要学习的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体现学习内容的一致性。

最后,郭老师的课堂还融合了思政元素,探究确定位置的工具,从日月星辰、罗盘到指南针,再从无线电、雷达到北斗卫星,渗透数学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节课是我们最最期盼的全国教育名家吴正宪老师同课异构的课例《确定位置》。吴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从方向(角度)和距离来确定位置,让孩子们在头脑风暴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课前,吴老师通过谈话引出“如何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当点在直线上方时,如何确定点的位置?”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尝试、试错中想到用直尺画数轴,得出在直线上用一个数据刻画点的位置,点在线外时要用行、列一对数据刻画点的位置。复习旧知,精准了解学生学情,基于学情展开教学。

新课伊始,吴老师创设了“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牧羊人遇险,指挥部需要快速知道遇险队员的精确位置,该怎样确定遇险队员的位置?”这一情境,围绕“该怎样确定遇险队员的位置”这一大任务把学生带入真实情景,老师化身指挥部,各小组学生化身遇险队员,借助手中工具等想办法记录遇险位置并向指挥部报告。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解决问题中,产生了不同的报告单“东北方向45度”“东北方向600千米”“东北方向45°,600千米处”。吴老师基于学生真实学情,让学生对各种报告单的对比、分析、思考、想象、演示、交流碰撞中,逐渐明晰用方向(角度)+距离两个要素确定位置缺一不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澄清问题的过程中,吴老师不断追问“这样报告有问题吗?”“这种方法真的能够确定遇险队员的位置吗?伸出手比划一下。”在激励、追问中学生不断试错,思维不断进阶。在活动中想象出“东北方向45°”是一条无止境的射线,“东北方向600千米处”是一个圆,两者都不能确定位置。只有说清楚方向、角度、距离才能确定唯一的位置。吴老师课中的活动感、画面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课的最后,吴老师提出了延伸问题:直线外的点动起来了,离开平面,来到了空中,这时又应该如何确定这个点的位置?生动的语言勾连出三维空间中点位置的确定方法。

《2022版新课标》更强调落实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学科育人。吴老师在课堂中对于帮助同学擦凳子、递话筒的学生及时进行大力表扬,这无疑体现了学科育人的思想。吴老师真正做到了用真心关注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从一个点说起,吴老师充分尊重学情,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研究新问题——如何向指挥部报告位置?围绕这一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过程。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真情境、真任务,引发真思考,促使真学习。吴老师用好吃而有营养的数学课,又一次为我们诠释了如何在课堂中践行新课标理念。

专家评课

两节课后,郭老师进行了说课,首先梳理了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位置与方向”的内容,从一年级学习的“前、后、左、右”到三年级学习的“四面八方”,学生经历了从“相对位置”到“绝对位置”的描述。再到五年级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六年级的“用距离与方向确定位置”,学生认知逐步提升到用“行、列”或“方向、距离”一对数据确定位置。基于以上教材分析,郭老师团队从三个问题的思考设计了本节课:通过“救援队在船的什么位置?抢险队在它的什么位置?”问题,对比感受观测点的重要性; 通过“抢险队在船的什么位置?船在抢险队的什么位置”的对比,解决了位置相对性的问题;最后对比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位置确定的需要的数据,一维数轴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二维平面上确定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三维空间确定点的位置需要三个数据,学生思维经历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飞跃。

吴老师从“图形与几何领域有了哪些新变化”、“为什么要有这些变化?它的教育价值何在?”“如何在实践中把握“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化教学?”三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详细解读。《2022年版课标》将《2011年版课标》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四个主题合并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这节课属于“图形的位置”主题。对比“图形的位置”与“图形的运动”两个主题,图形的位置重点是描述点的位置,而图形的运动本质是图形上点的位置的变化,二者有着紧密联系。“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主题教学的大观念为“数与形的相互表达即数形结合”。吴老师课堂中逐步引导学生想象出“北偏东45°”是一条射线,“600千米”是一个圆,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就是两个数据的交点。吴老师通过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用方向、距离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形成“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数学素养。吴老师又引导我们勾连了小学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与初中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确定位置、用极坐标确定位置的联系,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小学、初中学习内容的“一致性”。

专题讲座

《2022版新课标》更加强调大观念、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吴老师形象比喻把学科内的相关知识串到一根“藤”上,这就是课标中要求的90%的学科内部课程整合。而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这就是课标中要求的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综合与实践”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之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吴老师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有哪些新变化、开展“主题式学习”与“项目式学习”案例解读、开展“主题式学习”与“项目式学习”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做专题报告。

 首先,解析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新变化。《2022年版课标》在《2011 年版课标》基础上,对“综合与实践”领域做了较大调整: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被纳人“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加强了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以主题活动、项目学习等形式呈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其次,开展“主题式学习”与“项目式学习”案例解读。“主题式学习”案例解读部分,吴老师结合数学名师朱国荣老师的《度的产生与统一》一课为我们进行了切片分析。课前,朱老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聚焦“度量衡”主题,进行整体规划、长程设计,以“度量衡故事”、“度的产生和统一”、“量、衡的产生与统一”、“成语中的度量衡”、“度量衡学习小报制作与展评”等五个课时的内容,让学生经历资料收集、学习分享、小报制作等长程研究的学习过程。

《度的产生与统一》是整个主题学习中承先启后的关键课。朱老师以解决核心任务“关羽有多高”为主线,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引发质疑,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实现思维进阶,以培养其数感、量感和科学精神。朱老师具体以“度”的产生和统一为主线,用一条时间轴,将历史、文学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彼此交叠。从数学学科看,“九尺究竟有多高”的运算与推理,度量中度量标准统一必要性的感知,度量单位从粗略到精细的深刻体会;从历史学科看,从商朝的“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到秦朝的“累黍定尺”;再到法国首次提出以“米”为标准单位,让学生充分感受“度”产生与统一的发展历史,不断感受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最后,如何开展“主题式学习”与“项目式学习”?吴老师给我们提出了5条教学建议:

1.主题设计要立足本学科,关注跨学科,体现真实性与开放性;

 2.目标设计要注重发展核心素养;

3.任务设计要围绕核心任务展开,并规划学习任务序列;

4.过程设计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助力多种学习方式实践;

 5.评价设计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注重引导和激励。

活动最后,市教研员张红娜老师代表许昌小学数学教师做深情总结:如果我们前行的路上有一盏明灯,它会一直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如果有一束亮光照亮我们,我们前行的道路是一片光明。如果有一顿又一顿好吃而有营养的大餐,我们会强健体魄,健康成长。吴老师就是我们前行的明灯,给我们带来一顿又一顿知识大餐,让我们在小学数学儿童教育的路上发展的越来越好。张老师最后还精心带领我们重温了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教育观: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

学习感悟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名师的课堂和报告如同一粒种子,仅仅是听还不够,只有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探索,寻求改变,才能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

活动结束后,工作室成员积极在群内分享活动收获,将所学、所思付诸行动。

     

名师引领,一路芳华。每一次的学习就像一份精神食粮,不断滋养着我们的思想。没有什么比纯粹的热爱更珍贵,没有什么比醉心于儿童教育更有价值,没有什么比追光和行动更迷人。向往光,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相信老师们定会继续躬身实践,在实践中循着新课标这座灯塔,向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踏浪前行。

阅读 81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