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古孟州的传说


辑稿人  : 毛国福

毛国福。友谊
创建于06-29
阅读 93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据史书与中华毛氏谱牒资料记载,毛伯得,又名老聃、老得、老子、毛伯聃、毛叔聃等,以又名老子声名中外。毛伯得是春秋时期人,中华毛氏第18世。是周文王的幼子,毛国始祖毛叔郑的第十八代后裔。《左传》中也记载有毛伯得佐助王子朝,奉周王室典籍奔楚一事。毛伯得曾为孔子师,孔子曾喻老子为龙。

     毛伯得,人们习惯称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也是世界著名的第一文化名人。俗称“老子天下第一”。而他的影响远不止在道家之内,更是覆盖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圣人。

     毛伯得(老子),生活在我国的春秋时期,曾在周王朝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守藏室是周朝收藏典籍的地方,集天下之文,藏天下之书,老子在此如鱼得水,博览群书,学问猛涨,他博学多才,掌管大周朝的图书典籍。天时地利的优越环境条件,使得老子知识渊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著作有《道德经》一书。老子的著作、思想也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不仅在道家内无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响深远。老子的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所以毛伯得才能得到孔子这位大圣人的崇拜与敬仰,并千里迢迢多次入周拜访老子(毛伯得)。

      据“河南毛姓志”主编,河南毛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毛海根先生介绍,根据资料记载,毛伯得是春秋时期毛国的国君,也是周王室的重臣。春秋后期,公元前520年夏,周景王临终前,颁诏传位于王子朝,但却遭遇宫廷内斗。毛伯得等力挽狂澜,助王子朝登上王位。数年后,周敬王打败王子朝,毛伯得随王子朝为避追杀,携周王室典籍隐居民间,史称“携典奔楚”。于是便有了历时二十年的“周王室之乱”, 于是便有了历史上历久难熄的“百工暴动”。公元前516年十月,王子朝携毛伯得等诸多朝廷官员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十年后,周敬王为杀人灭口派人去楚地刺杀王子朝等人,以绝后患。但是史书上惟独没有记载毛伯得的下落。于是便有了“老子归隐之谜”。

     毛伯得被尊称为“老子”,不仅只因他学识多,主要是他的道德高尚,为人谦恭,人人尊敬。后来人们对学问高的“师”称之为“子”。比如有“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等等。如今,人们称所有为师的人都叫“老师”,原因就来源于毛氏家族的“老子”啦。

 

      古孟州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八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息。古代的孟州曾经管辖河阳 河阴 汜水 河清 济源 王屋 温县 河内(沁阳)等周边县市。

     孟州大地是中国较早出现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和黄河文化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女娲补天、黄帝祈天、神农尝百草、伏羲画八卦、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与历史传说均源出于孟州地区及周边。也是卜商、司马懿、韩愈、李商隐、许衡、朱载堉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是“竹林七贤”的隐居地和汉献帝刘协的谪居之地。

       据温县毛氏文化研究人员毛新田先生介绍,先祖毛伯得(老子)及后裔曾经生活在焦作这片热土之上。三国时期,魏国魏明帝娶河内郡毛氏之女为皇后,即明悼皇后。毛皇后的弟弟毛曾到原武为官,其后裔在原武繁衍生息。这支毛氏经历了三国、西晋几个朝代,人丁兴旺,名人辈出,从而使河阳 原阳成为毛姓的郡望之地。这支毛姓出了毛苌、毛宝(晋代辅国将军)。晋时阳武人毛宝带兵南渡,毛姓在江南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子孙遍布江南数省,毛宝被尊为江南毛姓一世祖。韶山伟人就是毛宝的56代后裔,也是中华毛氏第108代后裔。

     关于老子在温邑东口村悟道隐居的传说

     毛伯得(老子)的老师是世代住在温地的常枞。常枞在温地济水河畔的东口重镇教书育人,少年时代的老子听说常枞闻名遐迩,就在东口拜常枞为师学习。老子学成后,在京城做了藏书史,专门负责管理书册牍文。

    约在公元前496年,常枞病危,毛伯得(老子)急忙从京城洛邑赶往温邑东口村,去探望临终前的恩师。老子乘着牛车风风火火地赶来路上,在东口镇西八里处的相逢村(现属孟州市城伯镇)与周游列国的孔子相逢,二圣相见喜出望外,由于事情紧急,两人来到东口镇住下,共同交流研讨治理世道的哲理。老子提倡道学的无为而治,让社会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向前,不要人为地去征战讨伐;孔子重视克己复礼,想用儒家之礼治理社会,让社会和民间都依礼而行。两位哲人各抒己见,积极贡献自己的聪慧才智。

    病榻上的常枞老师见过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杰出弟子老子(毛伯得)后,终于安心地闭上了双眼。老子见老师驾鹤西去,泪如雨下。老子(毛伯得)在孔子的帮助下,为恩师常枞办了葬礼。

    老子(毛伯得)见周朝名存实亡,气数将尽,天下诸侯竞相吞并称霸,秩序大乱,难有作为,于是辞官北渡黄河,行至温县隐居。“老子归隐”之后,在温邑(今温县)东口村长期隐居悟道二十余载,在离开温邑西行路经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邀,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从而奠定了中国道教的理论基础。由此,老子被世人推崇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及《道教》鼻祖。“道德经”是老子在温县东口隐居悟道期间奠定的厚重基础。孔子获悉老子在焦作温邑悟道期间,不顾周游列国车马劳顿,慕名多次前来问道,感慨颇多。焦作大学学报曾经刊文写到:温县东口村是老子隐居悟道之地,在该村西邻的孟州市东西后津村曾有石碑记载此处为老子过猪龙河问津(渡口)处。再往西的孟州市相逢村曾经是老子与孔子相逢处。


       在河南省孟州市境内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乡村,名字叫“相逢村”,它是“春秋时期”就形成的古老村落。古往今来,朝代更替,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但几千年来“相逢村”的名字始终没有变更过。这里的人们代代相传,都知道他们的村名与两位“圣人”密切相关。

    “相逢村”位于孟州市政府东北10公里处。村中间有座远近闻名的“崇圣寺”。据文献记载,该寺是在明代弘治年间,人们为纪念春秋时期的两位圣贤,“老子”与“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这里“相逢论道”而专门修建的一座寺院。

    崇圣寺也叫“二佛殿”。殿内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孔子老子相逢处”七个大字。落款是明弘治十七年。2000年河南省文物部门拨款对二佛殿进行了维修,并且在殿门口并列矗立两尊“老子”与“孔子”的高大雕像。2003年孟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二佛殿”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也急剧变革。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就出现了群星灿烂的“诸子百家”和错综复杂的“百家争鸣”盛况。当时社会上出现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诸子百家”。众所周知,“老子”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领域中,同时孔子文化也影响着世界上其它地区两千多年。

     孔子曾经周游列国。据史书记载,孔子离开鲁国以后,他率众弟子周游于卫 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 史书中关于孔子问礼的记载是: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东周。

      据民间传说,孔子一行前往东周拜访年长的老子(毛伯得)途中,在现在的孟州境内竟然与出门在外的老子不期而遇。他们二位就在小村庄的大树底下席地而坐,谈古论今说经论道,二人相见恨晚相约再见。这正是:孔子问礼相逢地,二圣孟州留足迹,儒道不同相垂询,先哲事迹堪称奇。

     老子(毛伯得),春秋末期人,年长孔子二十岁,为孔子师。《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为始祖,也称"太上老君"。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居灵宝函谷关时,著有《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唐朝,老子曾被追认为李姓始祖。后来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其实,老子不姓李。老子本姓毛。老子就是曾担任周王室的史官,掌管国家图书典籍,长期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的毛伯得其人。 由于毛伯得佐助王子朝争位失败后“携典奔楚”,受到当朝的追杀。毛伯得只有隐姓埋名,低调做人,致使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毛伯得(老子)归隐后,把自己携带的周王朝大量的王室典籍散落到民间,直接催生了奠定中华文化的“诸子文化”。老子(毛伯得)还是孔子的老师。有道是“老子天下第一”,的确是名副其实。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有三大“圣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孔老夫子,仅排列第二,唯有“老子”名列第一。这也是西方世界所公认的“东方圣贤”。

      孔子死后,由其怀川籍弟子子夏提议、组织、主编了《论语》一书,从而奠定了中国《儒教》的理论基础。由此,孔子被世人推崇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及《儒教》鼻祖。若从某种角度来讲,说老子(毛伯得)在怀川这片神奇土地上孕育了一部《道德经》,孔子死后借助怀川籍弟子留下了一部《论语》,其话一点儿也不为过。


      21世纪初,温县东口村在筹建小学挖地基时,意外挖出了三尊老子青石雕像、两通乾隆年间记载老子在此悟道及太清观由来的石碑,当时引起很大轰动。

     根据出土石碑及有关史料记载,远在古代时期,东口村旁有一道观,规模宏大,殿宇辉煌,名曰太清观。后因战火,毁于一旦。而东口村村名,则源于老子在太清观悟道。至今,东口人仍然认为,老子只所以能在函谷关一口气写下5000言《道德经》,主要得益于在东口20余年的修行悟道。道教追求:清静无为,天人合一。

     从焦作析分出来的济源,多地都有老子(毛伯得)活动的历史遗迹。

     春秋末年的老子,被公认为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王屋山上的老子祠就是当年老子隐居悟道的地方。老子在这里悟道数年后,为使大道远播,西游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请为著书立说。老子遂著书上下二篇,《道经》与《德经》计五千余言,就是后来的《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在书中最早提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来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道”。“道”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道家关于宇宙生成演化的基本理论。与道相对的另一概念是“德”。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

     一次老子外出来到济源轵城玄坛庙时遇到大雨,老子急忙进庙避雨,青牛留在庙外吃草(此地现名青牛牧草地)。经2500多年历史演变,但东天浆、西天浆两村之间的“龟板桥”地名犹存,老子过龟板桥悟道太玄庙传说还有。现在赵村龙泉观正殿为老君殿,龙头古碑碑首雕刻老子坐像,庙前仍称青牛牧草地。


          老子参访济水源头

       在王屋山下,老子获悉商汤祷雨桑林时,曾问寻开山修路的故事(愚公移山)感触很深。《道德经》里反复讲到“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列御寇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王屋山自古以来就是道家理想的修炼场所。王屋山相继增修扩建了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总仙宫、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道教活动中心,被尊为 “天下第一洞天”。

         老子手植银杏树

      天地聚灵气、日月孕精华,王屋山不老泉养育了千年银杏树。相传当年是老子归隐王屋山,把进山时砍的拐杖插在泉边,奇迹般生根发芽(银杏树现代仍釆用扦插繁育)长成了银杏树。此树经历2500年之久,已成现在我囯“五大银杏树”之一,粗壮有“七搂八拐棍”,还仍然生机勃勃。老子道祖之杖是神树,能预示乾坤社稷变化大事,具有莫大灵验。

    天坛峰老子祠

    王屋山为老子长期隐居悟道的地方。老子《道德经》的一些重要观点如“上善若水”“玄妙之门”等,即受启于济水源与王母洞。历史上王屋山曾留下老子祠、老子悟道处、老君炼丹池及五斗峰老君堂等遗迹。

    今年是毛伯得(老子)诞辰2595周年,撰写此文,以兹纪念。

                         ( 毛国福 搜集整理 )


作者简介:

         毛国福,1952年出生于河南省孟州市西后津村,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在校期间,曾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到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70年离开家乡投笔从戎,他在祖国大西北的新疆边防一线服役,一干就是近廿年。他在部队从事多年的航空安全保卫工作,肩负民航客机上的航空特警任务。在国际机场和航班上,他多次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近距离接触。在部队期间年圆满完成许多重大任务,多次荣获各级的表彰及嘉奖。1989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退休后,热心当地毛氏族谱的编撰整理,是孟州部分“毛氏族谱”的主编和“河南毛姓志”副主编。现担任孟州市毛氏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阅读 938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