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他山之石 悟琢玉之道——张正华教育名师工作室第六期研修活动

张正华教育名师工作室
创建于06-29
阅读 303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纳百家之长可以厚己。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一支专业技能过硬,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2024年6月29日,张正华教育名师工作室第六期研修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研修活动围绕“素养导向下命题变革暨教学主张分享”展开,黄晓丽、王艳、胡浩、朱明清四位老师的经验分享,各具特色,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教学教研的视听“盛宴”。

足履实地 行至方远

    “无情境不语文”,这是黄晓丽老师践行的教学主张。本次经验交流中,黄晓丽老师以“足履实地,行至方远”为题,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历,从了解学情、科学分类,端正态度、培养兴趣等六个方面入手,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之路,也为我们提供了教师实现弯道超车之法。

学科融合 助力教学

接着,王艳老师就《学科融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进行经验分享。王老师的经验分享由理论到实践,以具体学科融合教学案例分析引入,深入浅出地阐述实施要点和评价反馈,以及挑战和对策。启示我们要学会用融合的视角观察问题,用融合的思维分析问题,用融合的范式解决问题,用融合的语言表达问题,以此促成学生“跨学科素养”进一步内化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教材为本 依标而行 

胡浩老师的经验分享紧扣“依标”、“教材研究”展开,以具体考题来深入解读课标,建议老师要有敏锐的教材感知力,关注淮安历史地方文化研究,平时注重素材积累。

为真而作 生活促文

    朱明清老师的分享以“好作文的标准”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案例从审题、表达、选材、语言、立意角度入手,分享自己对好作文的认识。朱老师以自己语文组的做法为例,建议老师让科技助力语文作文教学,如通过发朋友圈的形式让学生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活动最后,由张正华老师对暑期学习任务进行安排及布置。

     教之美,在于钻研提升。本次活动的举办为工作室成员提升教学素养,促进教学交流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张正华教育名师工作室将持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继续深耕教学教研。   

附学习心得: 

张正华老师:感受到黄晓丽老师的“无情境不语文”,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王艳老师的“学科融合”,体现“教学评一体”;胡浩老师建议老师们认真学习课标,充分用好教材;朱明清老师用鲜活的案例诠释了“好作文的标准”,尤其是她们语文组对暑期的作文安排和做法,接地气,易操作,建议团队里的小伙伴们好好思考。

谢亦飞老师:听完今天前辈们的分享,我收获颇丰,从黄晓丽老师的分享中,我学到了教学需要先培养好孩子们的兴趣,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必要的强化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王艳老师的分享中,我学到了学科融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平时也需加强与各科老师的交流;朱明清老师教会了我语文作文应该要抓住生活中的亲身体会来写,要重视素材的积累,素材要新颖,她的学校对于暑假作业安排也让我眼前一亮。胡浩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在平时,应该多抓住与淮安历史文化特色相关的素材进行命题,同时也需要认真学习课标。前辈们的这些宝贵经验,无疑是一笔隐形的财富,为我今后的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感谢前辈们的分享,感谢张特提供的宝贵平台!

周勇老师:听了黄老师和王老师的分享,让我受益良多,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启发。两位出卷老师胡老师和朱老师的命题经验分享,更是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之路指明了新的方向。感谢张校长,感谢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李雪老师:黄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年轻老师的成长发展之路,启示我们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王老师的分享让我明白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而且能够对学科融合等有精准而透彻的理解,方能游刃有余巧妙联动。胡老师的分享让我更注重依标命题、教材研究、地方文化研究、素材积累。朱老师的分享让我也切实体会到语文写作原来也可以通过这么有趣的方式来践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道阻且长,行而不辍,感谢各位前辈的分享,未来我将继续追光而行,在实践中循着前辈指明的方向。感谢张特提供的宝贵平台。

赵昕老师:今天听了几位老师的教学主张和中考命题分享,让我感到收获颇丰。朱明清老师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走进菜市场去观察、拍照片,在作文课上进行分享,然后再有感而发的写作,让作文更贴近生活,源自于真实感受。让我想到了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与写作相结合,不仅是阅读与写作,更是生活与写作。胡皓老师对于中考的依标命题分享,给我们的命题指明了方向。对于教材的研究,让我感到还有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次的讲座几位老师的分享特别具有实践性,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学习研究。

阅读 303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