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海畔嘉苑支行】-以案说险|警惕高息诱惑,别让养老金“血本无归”

用户3744954
创建于06-29
阅读 38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参与投资理财的需求日渐旺盛。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将“非法集资”包装成私募基金、P2P、健康服务、高科技产品等,以高收益、高回报为诱饵,骗取公众“入套”,非法吸纳资金。我分3次投了8万元。”何老太介绍道,最开始几个月还可以收到分红,但到2022年老人们就再也没有受到过每月的分红。他们多次找到某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某催要分红和本金,但她多次拨打王某电话,提示总是关机。据老人们介绍,现在他们已经知道至少有50多人被骗,少的不到万元,多的人50万元。感到被骗的老人们纷纷报警。

常见手法分析

1、一些老年人贪求“高额回报”,希望可以快速暴富。犯罪嫌疑人抓住老年人这种心理,以“高收益”、“高利息”等方式吸引老年人上钩。

2、老年人大多孤独寂寞,缺少陪伴。诈骗公司就专门“贴近”老人,嘘寒问暖,骗取其信任,使老人心甘情愿的把养老钱交出来。据悉,一些诈骗公司制定专门战略,把老年人分为孤僻型、暴躁型、领导型、盲目型几大类,相应的派业务人员“对症下药”,一对一接待老人。

3、大多数老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合同约定的理财、投资等利率一窍不通,盲目相信。

4、诈骗分子善于营造耀眼光环,是诈骗活动极具迷惑性。如部分企业给自己打上“政府推荐”标签,便于他们披上合法外衣从事非法活动。

风险提示

要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要冷静分析,“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定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高回报往往伴随着高风险。

在面对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以及被反复劝说时,要多与自己子女或亲朋好友咨询,谨慎决策,防止成为其发展下线目标,不要盲从“口口相传”。

通过政府机构、官方网站等途径查询公司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是否经有关部门审批等。

在日常投资理财活动中,要注意保留原始证据,如联系电话、地址类信息等,录音影像资料等也尽量保全。

阅读 38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