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也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中医中的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三伏贴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一些在冬季容易产生、复发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进行扶正培本的治疗,以鼓舞正气,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
适用疾病
所谓“冬病夏治”,“冬病”指的是冬天容易出现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如风湿、骨关节病、老胃病、慢支、哮喘等,“夏治”是针对中医中春夏养阳理论,在天气比较炎热时采取外治法提升阳气,驱除体内寒邪,达到扶正固本、祛邪养生的目的。在临床上,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贴敷(即三伏贴)最为普遍,此外还有针刺、督脉灸、艾灸、理疗、按摩、泡洗,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方法。其原理归结起来: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虚寒体质。
“冬病夏治”首选三伏贴
“三伏贴”是在“三伏天”这个特定时间,通过有温经散寒、逐痰平喘、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从而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以达到防病、治病、养生的一种传统灸疗法。经过研究,中医专家认为“三伏贴”是通过药效、免疫调节、脏腑经脉调节等作用而对人体防病治病起效的。
“三伏贴”如何行穴位选择?
1.呼吸道疾病
大椎穴、肺俞、天突、膻中、风门、定喘、膈俞等。
2.免疫力低、反复感冒
大椎、命门、肾俞、关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关节病
大椎、曲池、命门、足三里、悬钟、解溪等。
督脉灸,主要是在背部督脉的循行部位进行艾灸的方法。按照中医理论,在背部正中走行的一条经络中医称为督脉,督脉灸具有扶正固本、温阳散寒的功效,主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即全身阳气充盛与否,与督脉的气血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督脉可以达到刺激人体阳气,促进人体阳气滋生的效果。
适应症
1.新冠肺炎后遗症人群
2.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3.骨关节痛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疼、风湿病等。
4.妇产科疾病:如痛经、慢性盆腔炎、产后风寒、月经紊乱等。
5.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腹泻等。
6.免疫力低下人群、亚健康状态。
注意事项
1.贴敷时间:儿童0.5-1小时左右,成人1-2小时左右,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2.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忌烟、酒、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肤清洁。若出现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
3.贴敷后局部皮肤往往有痒、热、微痛感觉,甚至少数病人局部可出现水泡,或在皮肤上留下中药色素的沉着,或局部皮肤微红、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4.为了保证疗效,而又避免引发感染,若敷药处皮肤有灼热、疼痛、刺痒难忍时,应及时取下药膏,并用清水轻柔洗净,严禁抓挠,或搽烫伤软膏,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严重红肿、水泡等重度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5. 患有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疾患;或皮肤有破损;或对贴敷药物过敏者,不宜敷贴。
夏至加强:6月21日至7月4日
伏前加强:7月5日至7月14日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
方城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病区(9号楼12楼)科室电话:6722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