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标 践行新理念
——全国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专题研修活动

美篇组
创建于06-29
阅读 94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携一缕初夏微风,赴一场智慧之约,启一场研修盛宴。在当前教育热点聚焦于学生素养提升、跨学科融合以及新课标理念深入实施的背景下,2024年6月29日,在许昌实验小学多功能厅举行一场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走进新课标•践行新理念”的专题研修活动,在主持人刘裴、酒晓茜两位老师热情洋溢的主持声中我们见到了许昌小数人热切追逐的“明星”——全国教育名家吴正宪老师,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许昌各县市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国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成员,许昌市中原教研名家张红娜名师工作室成员、中原名师尹赛丽工作室成员;许昌小学发展研究共同体的老师们、帮扶学校的教师代表以及许昌实验小学全体数学老师。

本次研修活动分为同课异构,现场点评+微讲座,专家报告三个环节。

首先为大家作课的是许昌实验小学郭小丽老师和五(3)班的同学们。郭老师采用课前视频导入引出问题,要开展救援活动就需要知道船在救援队的什么位置,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确定位置。郭老师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一一告诉学生要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知道哪些必备条件,而是请学生采用学习单先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发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知道东北方向是不够的,它只能锁定在东北方向这一个区域也即一个面上,具体是什么位置救援队还是不能到达。郭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可以缩小搜救范围,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找出了东北方向30度,也即把一个面缩小到一条线上,虽然范围缩小了但是还不能确定救援船只的具体位置,老师再度启发学生只说方向看来还不够聚焦,学生很快推测出把救援队与事故船只之间的距离再确定,也即点对点的搜救就可以确定住物体的具体位置,郭老师又适时的提出第二个问题船在抢险队的什么位置?在比较东偏北30度方向距离救援船只60千米和西偏南35度方向距离救援船只40千米处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抢险队能先进行救援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是抢险队在船的什么位置?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感受位置的相对性。

三个问题的设计让整节课层次清晰,学生的思维也在郭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越来越活跃。郭老师在总结部分从一维空间位置的确定到三维空间位置的确定,引发学生无限思考,伴随着视频北斗定位系统确定位置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树立民族自信,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开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接下来的访谈环节是许昌实验小学的贠轶琳老师。贠老师热情的带领着五(3)班的孩子们一一回忆之前学过的有关位置的知识,并把整个小学有关位置知识进行勾连,让学生对确定位置这一课之所以放在六年级教学的关键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二节课是吴老师和五(8)班的同学们带来的《确定位置》。吴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在一条直线上画一个小圆点,怎样描述它的位置?学生联系之前的学习经验,知道了用尺子标出刻度,就可以说清这个点的位置。吴老师继续追问:如果小圆点游离出直线外,又怎样刻画这个小圆点的位置呢? 引发学生思考,在平面上表示一个点的位置要用“数对”。通过聊天式的引入,不仅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同时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

 接着,吴老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有许多情况下都需要确定位置。吴老师借助海上救援的情境,提出问题:怎样向指挥部报告遇险队员的位置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出一份报告,请求救援。

 第1组:遇险队员在东北方向45度。通过分析,学生发现,这份报告没有距离,只能知道遇险队员是在一条线上。第2组:遇险队员在正东北600千米方向,请马上去营救。通过吴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指挥部600千米的点会形成一个圆,也不能确定遇险队员的位置。第3组:我们的位置大约是东北方向,距离指挥部600千米,45度角,请求救援。通过分析,学生准确的找到了遇险队员的位置。原来,要想确定位置,需要说清楚方向、角度和距离,角度和距离就像“数对”一样,能够非常准确的刻画点的位置。

紧接着,吴老师让学生思考,以遇险队员为观测点怎么描述指挥部的位置?学生发现,观测点变了,方向就变了,但是角度和距离没变。吴老师引导学生感悟,观测点就是一个方向标,方向、角度、位置能够确定位置的唯一性,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个方向标。

最后,吴老师用一个问题,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习了“数对”为什么又要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在茫茫平面上,你能确定两个点的位置关系吗?有了两个点,什么故事都可以一网打尽,有一天,这个点从平面上长了出来,来到空中,一定会有一个新数据拔地而起,怎么确定空间的位置呢?至此,又让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一个维度,从二维空间来到了三维空间。

本节课,吴老师通过一个大问题:如何向指挥官报告位置?引发思考,在解决这个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由一大片到一条线,再到一个点,最终确定了点的位置,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确定位置的过程。这正是新课标提倡的真情境产生真问题,真问题产生真任务,真任务引发真思考,真思考促使真学习。

吴老师用“好吃而有营养”的数学课,又一次给我们诠释了如何在课堂中来践行新课标的新理念。

接下来是许昌实验小学樊沛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的课后访谈。樊老师请同学们聊一聊这节课的学习体验,学生争先恐后跑上台,欲吐为快:吴老师的课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既有画面感,又很轻松;一开始很紧张,逐渐的打开了思维,越来越有想法了;这样的课堂感觉很幸福,能上吴老师的课,此生有幸;希望吴老师还能来给我们上课……吴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启发鼓励学生思考,循循善诱,正像学生说的,让他们对数学产生了不一样的感觉,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这么吸引人,让人一下子喜欢上了数学。吴老师如沐春风的评价,让学生对数学重拾信心,迎难而上。孩子们对吴老师有说不尽的喜欢与不舍,感动在场的师生,但吴老师教导孩子们要感恩自己的老师,德育润物细无声,今天这节课,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了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活动进入第二环节是吴老师现场评课和有关“图形与几何领域”新变化的微讲座。吴老师高度肯定了郭小丽老师的这节课,虽是同课异构,但是两节课都在引导学生经历从模模糊糊一大片到清清楚楚一个点这样的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本节课的大观念:数形结合。位置与运动密切相关。数与形相互表达,抓住怎么用数表达形,怎么用形表达数,就抓住了本质。紧扣本质,任务驱动,问题引领,发展思维。

接着,吴老师以“瓜藤理论”生动形象地教会老师们如何进行主题教学设计。“确定位置”是一个瓜,它的藤就是“图形的位置与运动”,我们要摸清这个藤的大观念和核心素养,自上而下顺藤摸瓜,找到其他的瓜,这些瓜散落在不同的年级,但都具有同样的大观念和核心素养,这就是一致性。

下午,吴正宪老师进行了“‘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建议”专题报告,让老师们明白了小学数学四个领域、七个主题落实新课标的路径,一是要进行学科内部的整合,即单元整体教学,二是要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的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

吴老师以具体案例讲解了“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要内容变化、学习方式变化:通过“欢乐购物街”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案例的具体实施过程,说明了在“融入新知识的主题式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产生需求、激发兴趣、迁移经验、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老师们进一步明白了2022版新课标为什么提出“融入新知识的主题式学习活动”、如何改进育人方式、落实素养。接着,吴老师结合朱国荣老师的“度量衡的产生与统一”课堂实录,即时讲解、点拨,让老师们明白了如何实施“跨学科的主题活动”,如何解读、落实新课标中对于“内容、学业”要求的核心素养。吴老师还通过“制定跳绳标准(百分数)”案例说明了如何实施“跨学科项目式”综合实践活动,她强调,“做中学”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状态更积极主动,学习的感受更丰富。同时,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更大扩展,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最后,吴老师给老师们提出了几点宝贵的建议:主动扩容自身知识,加强多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主题活动设计要为学生预留创造、生成的空间,正确把握和调整教师角色。这些建议和要求,既给老师们指明了方向,也给大家带来了具体实施的思考、动力。

活动最后,许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张红娜进行了总结讲话,她先分享了吴正宪老师经典语录中的四句话: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学生的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张红娜老师有感而发:“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没有什么比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和跨学科融合的能力更重要;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比跟着吴老师学做人、做教师、做学问更幸福;在教师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没有什么比沐浴爱、享受爱、传播爱更有价值。”

师者,范也。吴老师、张老师......他们在努力成为一棵棵教育教学的常青树,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着一个个学生、教师的成长。许昌小数人将继续满怀激情追逐教育梦想,一如既往地践行吴老师所倡导“儿童数学教育”,创造出一节节儿童喜爱、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

阅读 94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