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暖,九月温,十月来了个小阳春。

冯琪
创建于2022-11-14
阅读 109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连续五天都是雨意浓浓,天气隐晦。立冬的风冷飕飕。昨天一阵大北风,刮走了乌云,天一下放晴了。11月13日,蓝天白云,空气通透,暖融融,真舒服!趁着好天,快出去走一走!
我们先从狮子林桥出发,向天眼出发。
彩虹金钢桥。
引滦济津纪念碑记录了当年天津市人民战天斗地,引水进津的伟大壮举。结束了天津百姓喝咸水的历史。
海河两岸云集的钓鱼人。
天津地标建筑:天眼。
       潞河督运图碑文:三岔河口者,天津要地之一也。其地处天津旧城之东北,本指南北二运河汇为海河东入渤海之所。形为三岐,故称三岔,而后所指渐有扩大,遂成其近旁地区之泛称。南北运河汇合处之具体位置,前后亦变易,其初乃在今狮子林桥附近。公元一九一一年顺直水利委员会将河道裁弯取直,方使之移至今金刚桥上游。工程前,南北运河于此弯曲环绕,两河之间呈马蹄之形。工程既毕,北运河,海河成一直流河道,马蹄形地块因与海河以东广大地域连成一片。望海楼天主堂原处马蹄形地域之中,南运河之阳,至是亦随之由南运河之阳变为西临海河矣。此次工程之举也,正当望海楼天主堂之附近,故有“天主堂裁弯工程”之名也。
       海河金刚桥上游,子牙河与南运河会合处,人称三岔河口。河岸有一篇《三岔河口记》刻石和一幅百米浮雕《潞河督运图》长卷。
        一点绾三河,形胜名区拥水运交通便捷之势,津邑骄通衢,三岔河口实斯城河海要冲之心。天津名称中之“天津”二字,意为天子之渡口也,系明成组朱棣称帝后之所赐。为纪念其于靖难之后,由斯渡河,进兵沧州,南下争夺皇位之举也。然天津之所以能於是时成为天子之渡口者,乃因其地本天然适于作为津渡之所也。
       天津之河海要冲条件为繁华都会之出现,显著发挥催生作用者,实肇于金元建都北京之时也。公元一一二五年至一一二六年,兴起于东北之金朝,先后灭辽朝与北宋,辖区南达淮河流域,一一五三年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公元一二七一年兴起于漠北草原之蒙古正式定国号为大元,翌年建都于大都(今北京)。一二七六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天津地区由是而重要性陡然大增矣。作为畿南交通要地,其于军事方面加强力量以屏藩京城,实属必要需,此其一也。魏晋以降,中国经济重心渐次南移,及至有宋,江南地区已赫然成举国首要财富之区。京城众多之官僚与驻军,无不仰仗主要来自江南经由天津北运之粮食及诸货,以资维持生计,此其二也。因之天津地区于金代有军事据点直沽寨之置,于元代有海津镇之设。当金之时,为提高漕运能力,又有改造永济旧渠之举,是使漕运不再经霸州信安北上涿郡,而后改由静海独流至柳口(今杨柳青),再东折返三岔口,入笥沟(即潞水,今北运河),北达中都。天津由之遂成漕运之中转枢纽矣。当元之时,因新开会通河岸狭水浅,致大运河适量过少,不敷需要,又有大兴海运之事,是使江南粮饷以海运直达天津,而后转用内河船只经北运河入京,年运量高者竟达三百余万石矣。元代诗人之所谓“晚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皆为元代天津地区漕运之繁忙景象纪实也。护航女神天妃于元代落户天津,大直沽与三岔河口西南不远先后为之建庙两座者,以应其时众多舡师水手祈福求顺之需而起也。漕运之发达带动社会之发展。元代,天津商业始于活跃矣。时人诗称:“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聚落亦显繁荣矣。明人追述:“元统四海,东南贡赋集刘家港,由海道上直沽,达燕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三岔河口系天津得地理形势便利之核心部位也,天津因此便利而繁兴之中,三岔河口自当先得其利。时亦然也,元代天津凡建天妃宫两处,其一即座落其旁,此非明证哉?由是观之,三岔河口者,天津萌生育之根也。退而言之,以其根之一哉。
抬头远看天眼和永乐桥。
近看天轮顶苍天。
远看天津快速路的斜拉桥。
天津斜拉桥:红桥的北营门桥。
“这是一个整体用汉白玉建造的仿明代舰船设计的巨大石舫。它坐落在天津市新开河耳闸旁边,这里曾经是明代燕王朱棣所过之处,是海河最后一个渡口遗址。 天石舫位于新开河耳闸与永乐桥之间的海河东侧,是海河最后一个渡口遗址——北开渡口所在地,这里上游连接北运河,正是当年朱棣“津渡”的必经之地,在此建石舫的寓意就在于此。天石舫再现了天津城市名称的由来。天石舫长约五十米、高约二十米、宽约十六米,据说比北京颐和园石舫规模还要大,全部由汉白玉石材精雕细刻而成。
回望天眼。
从石舫远看北营门斜拉桥。
00:12
00:05
在秋去冬来的季节回眸阳春美景。
秋叶金黄。
       到此返回,今天虽然没去北宁公园赏初冬垂柳,却沿着海河畅游了三岔河口,收获颇丰。今天我们走了12000步,一点都不累!
阅读 109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