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变检测的相关疾病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1. 糖尿病
2. 高脂蛋白血症
3. 高纤维蛋白血症
4. 高球蛋白血症
三、血液病
1. 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 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 白血病
4. 多发性骨髓瘤
四、其他
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
2. 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研究范围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如血管的流变性、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等。至于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血液的有形成分、血管和心脏的粘弹性在各种疾病时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血液流变学,又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或医学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是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血小板的聚集、释放等指标来研究血液和血管的宏观与微观流变性的规律。血流变的检查意义,对疾病有预报性,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脑血管等疾病。
临床意义
一、全血黏度测定
全血黏度是血液最重要的流变学特性参数,由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表面电荷、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流动性等多种因素决定,全血黏度高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越大,血液流动性越小。
增高
- 心脑血管病:脑血栓、脑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病与血液黏度升高有关,增高的程度可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性。血液黏度测定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一项前瞻性指标。
- 高血压及肺心病:主要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细胞比容增加、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
- 恶性肿瘤:血液黏度升高还使得肿瘤易于转移。
- 血液病:白血病细胞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导致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增高。
- 异常血红蛋白病: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降低。
降低 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
二、血浆黏度测定
血浆黏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学特性参数,血浆黏度受血液蛋白质的大小、形状和浓度的影响,如血纤维蛋白原、巨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血浆是牛顿流体,其黏度与切变率变化无关。
血浆黏度增高见于:
- 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 血浆黏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机体内水的含量,当脱水出现血液浓缩时,血浆黏度可有大幅度升高,而血液稀释时血浆黏度下降。
- 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可导致血浆黏度显著升高。
血浆黏度降低无明显临床意义。
三、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聚集性是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缗钱状聚集的能力。主要检测方法有红细胞沉降率法和黏度测定法。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异常蛋白血症、胶原病、某些炎症、 恶性肿瘤、敞血管障碍性糖尿病,心肌梗死、手术、外伤、烧伤等。
四、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发生改变的能力,与红细胞寿命相关,是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必要条件。主要检测方法有黏性检测法、微孔滤过法和激光衍射法。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见于:
- 冠心病与急性心肌梗死。
- 约1/3 ~ 1/2脑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患者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在急性脑梗死发作时,变形性降低更为显著。
- 高血压可见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导致血流减慢、微循环灌注减少,加重组织缺氧和酸中毒。
- 糖尿病、肾病、肝脏疾病均引起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变形性下降。
- 红细胞疾病如镰形细胞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膜或血红蛋白异常,可导致红细胞变形性减低。红细胞变形性增高可见于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