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化学教学而言,素养为本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如何开展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一直是一线化学教师的难点所在。基于此,2024年6月27日,云南师大附中孙毅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协同云南省、昆明市多个名师工作室开展联合教研,共同探讨教育之道。活动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编辑部主任、专职副主编朱玉军老师进行讲座。讲座的主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与有效策略”。孙毅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了活动。
讲座可以概括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核心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与策略分享;第二部分,素养为本化学教学的新视角与实践;第三部分,总结与反思。
第一部分,核心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与策略分享。讲座的开始,朱老师提出问题“核心素养为本教学的特征是什么?”,并引导老师们进行思考。
由该问题作为起点,朱老师首先阐述了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特征,即教师应超越传统的教本师课、教能力课的模式,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他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如利用维C泡腾片的主要成分让学生预测产生的气体,展示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信息提取、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交流与合作能力。
接着,朱老师还强调了教学方法与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他建议教师在提问时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证据进行推理。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预测和追问依据,避免学生养成胡说八道的习惯。在实验教学中,朱老师提出了如何设计体现核心素养内涵的教学活动,如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第二部分,素养为本化学教学的新视角与实践。朱老师认为化学史在教学中的应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学实践等观点,这拓展了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策略。但朱老师特意指出,在使用化学史时,要搞清楚有用还是无用,不要展示与目的无关的资料。同时,朱老师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例,强调该节课要关注反应当中所有物质的变化和特征,引入化合价变化的角度,重新分类化学反应,建构氧化化学反应的概念,探析其变化的微观本质和电子转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朱老师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利用这些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同时,他还指出了初中化学教材中存在的错误解释,并讨论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动力学、84消毒液制备原理等化学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随后,朱老师讲述了如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首先,教学内容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上,不要一开始就教授陌生的知识。其次,要让学生从熟悉到陌生地学习,用已有知识来生产新知识。再次,要让学生在配置一定工作量浓度溶液的过程中,回忆已有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置,将质量分数改成物质的量浓度。最后,要搞清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第三部分,总结与反思。朱老师谈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真实情境,理解科学原理,不断学习和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具备源头活水,即不断学习,了解真实情境的文献资料,以及核心素养,如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同时,朱老师提出良好的习惯对学习重要性。也提到了实事求是的习惯在网络新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这些好习惯。此外,还分享了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并推荐了一些相关的教材。最后,朱老师还强调,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必须具备深刻的知识学科理解等,并给老师们推荐了相关研修书目。
总之,在教育普及化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教育工作者,它是集传承与创新要求的职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必然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社会将更关注每个劳动者的能力,而不是劳动者的学历或身份;社会在快速发展变化,新职业会不断涌现,对传统职业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更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拥有能终身学习的能力。千秋伟业,教育担当,人才为先。以优质教育体系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源头活水。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学习型社会,让人人享有公平的学习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终身的配套服务,不仅能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让每个人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还能凝聚起创新发展的蓬勃力量,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工作室老师们学习的照片实录及心得体会:
图:孙毅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文:陶杰
初审:吕文丽
终审: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