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
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
强大、善良的。
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自由一旦漫开,就无边无际,收不回来了。常常是想到了最后,已经分不清快乐和悲伤。只是自由,只是自由。”
“她是狂野的梦,她是自由的风。”在北疆之北,在草原深处的灵魂土壤——阿勒泰,牧场、雪山、森林、旷野等美如画卷的北疆风光无限。
夏夜里,萤火虫读书会的书友们如约而至,相约新华书店,跟着李娟的文字去看《我的阿勒泰》,去感受那森林草地的浪漫,雪山河流的清澈,野马野花的自由,哈萨克人的纯挚热烈……去爱,去生活,去治愈!
偏远寂静的阿克哈拉村,缓慢而永恒的喀吾图,沙依横布拉克的夏牧场……“阿勒泰的精灵”李娟以细腻明亮的笔触全景式记录北疆边地美好闪光的时刻。全书分为两辑。第一辑记忆之中(2007-2009),记录了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细碎坚忍的生活画面;第二辑角落之中(2002-2006),原生态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高龄的外婆随牧民迁徙、流动的日常:开杂货铺,当小裁缝,帮往来的牧民车衣裙,去大山深处采野生木耳;春天沙依恒布拉克草原上鼓胀的帐篷,夏季牧场上喧嚣盛大的阿肯弹唱会,入冬后瓷实的迢迢雪路……戈壁、草原、森林、雪山、骏马和牧人,细腻明亮的文字展现了游牧民族在边地深远丰富的生存景观。
“上面是天,深蓝明净;下面是草场,一碧万顷;森林在右边浩荡,群山在左边嶙峋;身边的河流淙淙,奔淌不息;前面是山谷的尽头,后面是山谷的另一个尽头;自己的马,自己的牛羊,自己的骆驼,在不远处静默……还有比这个更美妙的酒席吗?所有人高谈阔论,一阵又一阵的歌声直冲云霄,再一声一声落地,一句一句叹息。”
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生活在那片辽阔的土地,感受那里的特色风土人情,那里有大自然的壮美,有生活的琐碎、不易,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在她的笔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淳朴、那么和谐、那么自由,仿佛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这令在坐的书友们纷纷表示震撼和身心的自由舒畅。
“张凤侠是自由的,有韧性的,自由自在的,她灵魂的趣味吸引着我;外婆也是自得其乐,从不抱怨。”书友王菊风老师分享对于书中人物的感悟。书中现代生活方式对哈萨克族游牧民族的冲击严重,王老师感受到的不是他们对生活的抱怨,而是一直坦然积极的面对。对于生活的困境与压力如何面对,乐观的王老师这样说到:
李娟说: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
周邦彦词中有句: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愿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时刻,坦然接受生活的得失苦乐,活出神仙一样的自由。
……
“什么叫有用,就像这深林中的草和树,有人需要,砍了去固然很好,不需要就这样自由自在的长着,也很好。”像张凤侠一样,做不焦虑的父母,相信孩子总能找到她适合自己的方向。高考加期末毕业季,和每一个为孩子操碎了心的妈妈共勉。
宋亚伟老师也接着分享到:
我从她妈的名字张凤侠二不是张凤霞这里,似乎在隐喻,对她妈妈既敬慕挚爱又惋惜心疼,一家人转场、采木耳、卖木耳等情节,也明显看出了她们生活的艰辛,也看出了她们的焦虑和抑郁,只是这样行为和情绪的底色都是特别纯朴、真诚和善良的,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才使得生活琐碎和一地鸡毛,有了松弛、温度、情趣和坚毅等元素,作品也自然拥有了它独特的魂灵和魅力。书中在以人类的弱小明示自然的伟大,以看似愚笨的木讷笑傲看似聪明的贪婪,还是值得我们再次深刻反思警醒的高考后家长的一些回应。
“真诚,自然”徐明燕老师在朗读过文章后发出的赞叹!李娟的文字很适合初夏的时节,要是用眼睛与心去阅读如林中的声声蝉鸣般引人沉醉,甚或是入梦;要是用嘴去朗读便如娟娟细流般沁人心脾,干净、自然、大气,令人回味。
在交流中徐老师还与书友们分享这一位天赋+努力的作家写作的故事,感叹道:
很欣赏李娟的勇敢与真诚,还有细腻。只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一切都会过去。不着急,慢慢来,用心去爱,去生活,去受伤,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是整个世界上最后的一朵木耳。静静地生长着,倾听着。但是她没有发现。她在那一处反反复复地搜寻,还是没有发现。后来我又看到她脚下的苔藓上有蛇,也如同木耳一般静静地伏着。”
……
童雅琴老师朗读着,书友们与她一同感受“一草一木的生命力”,感受文字的“细腻、力量”,感受“散文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在李娟的笔下,无论是阿勒泰的草原、山峦,还是那里的人们、生活,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文字的有趣生动令上官立华老师感慨!
“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上官老师从烟花、散步、草原、溪流等描写感受阿勒泰人们面对生活的乐观、闪亮,还有那纯朴热情的牧民们对待汉族人的包容。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但阿勒泰的人们在美丽与艰苦中成长,与蓝天白云,与草原山峦一样踏实、包容、强大、善良……
邹静茹老师分享:
在李娟的笔下有蓝的饱和的天、和鱼鳞一样整齐的云,一束束明亮的阳光……在这样斑斓又浩荡的世界里,李娟她养过兔子更养过马,坐过摩托也坐过越野车,跟巴哈提家的小儿子打过架,参加过乡村舞会,每一件事都写得生动又真实。我们能通过作者的眼睛和情感,体会到在遥远的阿勒泰的角落里那一些寂静又固执的美好,或许我们无法逃离繁忙和焦虑,但心有旷野,便得自在。也在文字中收获成长,明白无论何时何地,人总要在成长中做出色的自己。
朱文敏老师分享:
在自序中,我们看到了性格孤僻的李娟,往往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内心世界大都是非常丰富的。从《我的阿勒泰》这本书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一点。李娟不仅描述了新疆的绝美风光,记录了那里的风土人情。还渗透不少关于人生,关于生命的哲理。“蝗虫是有罪的吗?作为自然界的理所应当的一部分,它们的种种行为在必然之中,必然会有蝗灾出现”,其实所谓的一些观点都是向自己的利益倾斜。“自然界的宏达程序继续有条不紊地步步推进,无可抗拒”,让我们感受到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还有关于外婆去世,李娟勘破生死的那段文字,关于自己的来历阐述都能够引人深思。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不难看到她敬畏自然,对万事淡然处之,心胸开阔的态度。
新疆作家刘亮程这样评价:“我相信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而李娟,就是这样一个言说者。”
柴根兰老师同样思考着环境与人的契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如阿勒泰的风般真实自然、无拘无束,所以能够不被物欲束缚,才有更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因此阿勒泰孕育出来的作家其文字也就更轻松。阿勒泰的灵魂与李娟的文字灵气重叠,仿佛整个阿勒泰正在从文字中生长。
“李娟的文字透射着一种生活态度:不要纠缠于过去,不要焦虑于未来,其实有时最重要的东西往往在身边,现在,此时。看日升草长,听风吹雨落,和身边的人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慢渡光阴,这些都是重要且美好的事情。”
正如剧版导演滕丛丛说,她从书中感受到一种被“治愈”的心情,“人对物质生活和功名利禄不苛求,他们并不富裕,但可以安然自得,把生活过成诗,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智慧。”
信笔为之的文字往往比郑重写出的文字更真诚,并且更可靠。 ——李娟
柴老师还分享李娟对自己写作的启发——要写“小而真的文字”。方柳凤老师接着讲到自己上课时与学生们讲作文所常说的“写作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记录生活。”
那“大不了吐吐舌头”的外婆,一句“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看书的方老师和我们。“虽然记录的是平凡琐事,但总有一些文字能够触动。”这也是方老师作文教学时常说的,更是常做的。
在分享中,吴小街主任边与书友交流李娟那自由随性又带点甘甜的人和文字,还与书友们探讨学习其散文写作的技巧。
李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有着非常强的画面感和自己独具特色的幽默感。在《四版自序》中,李娟直白地讲述自己的性格和不合群,但珍惜“她”与其他人为数不多的交集,并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欢喜。
我们可以学习她如何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不仅看到事物的表面,更能感受到它们背后的情感和故事。其中深层的主线就能让散文像“编箩筐”一样,编着、写着都能“神不散”。
萤火虫书友们结合自身的生活、工作经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分享自己对所读书籍的理解,畅谈自己阅读后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读书会现场氛围热烈,书店中萦绕着书友们的欢声笑语,还吸引现场书店读者驻足观看,他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收获颇多。
李娟描绘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自己和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经历。她的文字朴素而真挚,优美而清新,能够带你闻到草原上的花草香,听到风掠过树梢的声音,触摸到雪花的冰冷。但是又不乏生动和幽默,在猝不及防处惹得你会心一笑,感受到生活的有趣。
风、雨、雷、电,自然万物皆平等,如果能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去记录,那么不管在阿勒泰,还是哪里,都能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趣。大胆的去爱、去生活吧,请记住: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哦!
聚萤火微光,照星河长明。
萤火书友们,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