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律宗。
终南山的净业寺是律宗祖庭,律宗又名南山宗,道宣法师是汉传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
大家知道,终南山是中国的“龙脊”,自古以来,都是道家和佛家栖隐修行的好地方。律宗的祖庭净业寺,就坐落在终南山北麓的凤凰山上。
从香积寺导航到一个叫沣峪口的地方,然后,在崎岖的山路再行驶约两公里,就到了净业寺山下。山门极其普通,依山而建,别具一格,山门是用花岗岩垒砌的石墙,墙边是上下山的人行步道。如果不是看到赵朴初书写的“律宗祖庭”碑文,真还以为导航导错了地方。这里没有专门停车场,只有一处简易民房,房前勉强可以停几辆车,只是慢了一步,没有找到停车位。山路非常狭窄,路边无法停车,便又调头返程到沣峪口。大约半个小时以后,再次到这里,才找到停车位。
从山下入口到达净业寺,大约需走一个小时的“s”形山路。沿途,地脉龙绵、林壑幽深。据说,路面台阶有800级,台阶大多靠就地取材的石块,有人工雕琢痕迹的石阶不多;沿途平坦处,放有条状石头供游客小憩;陡峭处有钢管焊接的简易护栏。绿色、原生态和返璞归真的风格,让绝世独立的千年古刹净业寺,更具有神秘感!
走到目的地——净业寺,早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站在天王殿前面的平地上,一边休息,一边环视周围。这里三面都是山,正前方是山坳。地势地貌呈圈椅形状,青砖黛瓦,朴柱素梁的净业寺,就借倚山势,坐落在这里。主体建筑大致是坐北朝南向,远处的案山层峦叠嶂、蜿蜒生情,真是一处绝佳地风水宝地。
进入净业寺,需从三间过庭式天王殿,或者殿东侧一偏门走。后院有大雄宝殿,是这里最高大的建筑,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弥陀佛三尊庄严法相,东边供奉有文殊菩萨像,西边供奉有道宣律师画像一轴。参观了大雄宝殿往后走,便是净业寺最宽阔的地方,西面是民国时期西北军将领捐资所凿的三孔石窑洞,里面分别供奉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像。石窑洞的东面有两层楼房,一层主要是禅堂,二层是僧人生活区。东边翼房为五间,分别为大寮、斋堂和客堂。
净业寺东北角有一眼甘露井,相传:唐道宣法师讲经时,龙王一家化为人形前来听法,寺里有个小和尚见小龙女漂亮,就多看了几眼。龙王不高兴,要去打小和尚。道宣法师便斥责龙王,龙王愧疚,将龙涎垂进石井中。于是,道宣法师让人关闭井口。后来,井边长满奇花异草。多年之后,道宣让人打开井盖,只见青烟上腾,泉水喷涌。胆大的年轻和尚,掬水喝起来,感觉甘醇无比。有一次,孙思邈来访道宣法师,他也觉得奇怪,便用井水和药丸给病人治病,居然效果更佳。后来,因为净业寺衰微,寺庙破废,此井干涸枯竭,久而久之被杂物覆盖。据说,2002年12月14日,本如法师带领寺院僧众,曾经清理古井一次,在挖到近3米时,井水忽然喷出井沿。在阳光折射下,寺院顿成七彩之色,大家都认为这是祥瑞之兆。
刚才说到本如法师,有必要在此说一下。本如法师1997年驻锡净业寺,2017年任陕西终南山律宗祖庭净业寺方丈,他是净业寺自元、明以后衰微凋敝,抱残守缺数百年之后的首任方丈。只可惜,本如法师于2023年1月31日圆寂,未能谋面赐教。本如法师1967年出生于福建厦门,毕业于厦门大学,中医学博士,世寿56岁。他是净业寺中兴的带头人,他在住持净业寺期间,在政府的协助和海内外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用时4年时间,规划并重修祖庭。他筹措巨资,对经历了一千多年来的净业寺第一次进行了大修,使净业寺面貌焕然一新。有人统计,在他住持净业寺期间,新建山门1座、山亭5座、斋堂1座、禅堂1座,另对大殿、寮房、山道进行了修葺。特别是在殿宇后面新建的戒坛,更显佛家之庄严!
为了较好地完成摄影专题,我本着“留下足迹,不留遗憾”的想法,每到一个佛教祖庭都是穷尽边边角角,不留遗漏。第一次能够参观佛教戒坛,而且是律宗祖庭的戒坛,自然,不虚此行的满意感油然而生。
戒坛是佛家弟子受戒的地方。净业寺戒坛也叫南山戒坛,平时不对外开放,游客也不知道从哪里进入。在参观甘露井的时候,便看到殿宇后面有一座亭子,特别吸引人的眼球,好不容易在找到西边的小门,才得进入。戒坛是一处各长、宽各五十米左右的平台,平台中央筑起一座高约两米的地基,地基上面建有木质正方形亭子,亭子正面上方镶嵌“南山戒坛”的牌子,亭子四方建有两层大理石台步。真正威严大气的是,亭子里伫立的释迦牟尼佛汉白玉雕像。身临其境,望着这庄严肃穆的戒坛,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释子们受戒的场景------
在戒坛右后角,有一处高约两米、深约五米的石窟,供奉着本如法师的牌位。这一位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世,律宗祖庭终南山净业寺方丈,为了净业寺的中兴积劳成疾,56岁便不幸圆寂,往生极乐。
据客堂师父介绍说:目前,净业寺的维护建设工作已近尾声,现有住寺僧人七人,他们都齐心聚力,阐扬本如法师的遗教,弘化净业寺最盛。
终南山净业寺始建于隋开皇初年,之前,道宣戒师就在此凿石洞潜修。到了唐代的时候,净业寺香火达到鼎盛。后来,朝廷更迭,天灾人祸,使净业寺经历了数次兴衰轮回。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政策日臻完善,终南山净业寺已被国务院确定为142座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千年古寺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道宣戒师是汉传佛教律宗的开山祖师。道宣俗姓钱,字法遍,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四月初八,圆寂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享年七十二岁。他祖籍浙江长兴,出生在长安一个官宦家庭,父亲钱申任吏部尚书。传说,他母亲怀孕时,梦见白月贯怀。孩子出世之后,有梵僧看了看道宣,就对他母亲说:这孩子是梁朝僧佑律师转世,等孩子出生长大了,最好让他出家。说来也是奇怪,道宣从小天资聪慧,与生俱来地对佛教感兴趣。九岁时已博览群书,能吟诗作赋,还会背诵很多偈子。道宣时长感叹“世间荣禄,难可常保”,于是,十六岁时便来到长安日严寺出家为僧。
道宣一生有四大贡献,一是从事佛教律学研究,在研究《四分律》的基础上,律学著作非常多。他结合中国国情,删繁补阙,建立完成适应中国社会的佛教戒律体系,规范、统一了汉传佛教戒律,标志着佛法东渐以来,佛教中国化进程完成。他在终南山隐修时,创立了汉传佛教律宗,以戒律提供修道者遵循的典范;二是编写了《续高僧传》、《释迦方志》、《集古今佛道论衡》等佛教著作,在佛教文史学上贡献很大;三是奉诏参加玄奘弘福寺及西明寺的译场,担任缀文、笔受、润文等工作,协助玄奘大师翻译佛经;四是门下弟子多至千余人,影响遍及全国,在佛界颇有名望。其中,东渡日本传法的鉴真大师,就是道宣律师门生弘景的弟子,是他徒弟的徒弟。鉴真大师把律宗传入日本,确立了日本施戒制度,奠定了日本律宗的基础。
佛教戒、定、慧三学,也称三无漏学,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原则。其中,戒就是戒律,是起心动念和言行的标准,排三学之前,为佛教徒一切修持的基础。了解了“戒律”,律宗就容易理解了,律宗是以研究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佛门宗派。通俗地讲,戒律是在佛教圈子里,制定的规矩和纪律,要求僧侣们共同遵守,以保证修行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业法规。
佛教戒律起源于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弟子渐渐地多了,难免出现一些违背佛教教义和佛陀意愿的事。于是,释迦牟尼根据具体情况,“随犯随制”,口头制定了一些戒律,比如:佛家弟子过午不食、僧尼不能为俗家做媒说婚等。但是,这些都是约定俗成,没有文字性的条文。
制定规范的戒律条文是因为一个诱因促成的,佛经记载,在佛陀涅槃的时候,弟子们都如丧考妣,伤心异常。突然,有一个叫跋难陀的比丘,竟当众宣称:你们有什么好伤心的?佛陀在世的时候,经常拿戒律来约束我们,说我们这不好那不好的。如今,佛陀不在了,我们也自由了,可以随心启欲了。大家听了之后,异常愤慨,纷纷谴责跋难陀。旁边的大迦叶除了谴责外,对佛教地传承,以及僧团地管理,心中充满了深深地忧虑------
当众弟子料理好佛陀后事之后,大迦叶和舍利弗等一起合计,认为佛主在灭度之前,只和我们讲经说法,没有留下文字性的东西,长此以往,佛教教义将失传,或者被人歪曲。再者,佛陀涅槃之后,僧团是一盘散沙,有必要把佛陀往生之前制定的戒律传承下去。于是,决定召集五百佛弟子,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集结,将佛主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他们准备妥当,离佛陀涅槃已经整整三个月了,这就是佛教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集结。集结中,由阿难诵出佛主所说的经典,优波离诵出佛主所制的僧团戒律。他们二人诵出的所有经律,每一字,每一段,都要经过在场的五百人全部验证通过,在没有任何异议的情况下,才能被采纳记录,要绝对保证经典的准确无误。如果一个人有不同意见,也必须删除,不能记录。
说到这里,涉及到佛教戒律和一个重要人物优波离。优波离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修持严谨,誉为持戒第一。优波离出身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首陀罗族,首陀罗族是当时的下等民族,族民一般都是奴隶。优波离是一位释迦族王室剃头匠,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回去省亲与他结缘,从此,优波离皈依佛门,佛陀省亲结束,离开王城的时候,把他带走入僧团。优波离为人拘谨,办事公允。佛陀让他参与僧团的管理,许多事情让他出面协调解决,深得释迦牟尼佛的信任,私下把佛教戒律传授给他。
第一次集结的时候,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现场一致通过,这就是《八十诵律》,《八十诵律》是佛教最早的佛教律集。相传,大迦叶传承以后,删为《十诵》。自从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到三国曹魏年间,佛教在中国发展了一百余年的历史,一直“重经轻律”。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公元250年)在位的时候,有个叫昙摩迦罗的中印度僧侣,他译出《僧只戒心》一卷,敦请十位梵僧建立羯磨法(意思是作法办事),并举行传戒大典,为十大僧人传戒,开启中土传授戒法的先河,昙摩迦罗尊者因此成为我国《四分律》宗的开山祖师。
《四分律》由后秦时期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对后来的道宣律师创立律宗,提供了理论基础。姚秦弘始六年(公元404年),弗若多罗和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十诵律》,之后,中国才有律部的弘传。前秦的道安和后来的梁武帝等,都制定了一些佛教戒律,在汉传佛教圈子借鉴推广。
在诸多佛教法门中,最难修行的是律宗,律宗不只是单纯的佛理学习,更在于身体力行,也很难取得正果。因此,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土以来,律宗法门仅仅有三位大德高僧取得正果,他们分别是隋唐时期的道宣法师、清代雍正年间的文海法师和近代的弘一法师。
隋唐时期的道宣法师,是汉传佛教律宗开山鼻祖,他深谙《四分律》之要义,他在尊崇原始佛教戒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土道、儒文化的精髓,融合中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人文理念,撰有《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比丘含注本》、《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和《比丘尼钞》。这五部律宗注疏,合称“律学五大部”。直到现在,中国的佛教界还以这些注疏为标准法度。
清代雍正年间的文海法师,检校《梵网经直解》,住持律宗的分支----法源寺,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后来,文海法师奉雍正敕令,启建三坛大戒,受大戒的僧侣达一千八百余人。此后,宝华山法脉分部全国,受戒僧尼遍超过十万众。
还有一位就是近代的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相信大家对弘一法师并不陌生。弘一法师创办“南山律学院”,以延续律宗法脉,并把南山律宗的影响力推向新的高度。弘一法师身体力行,自始至终遵循“以戒为师”的法则,为佛界后人做出了榜样,其精神力量不仅影响着佛教僧尼,而且,他超然风范和经世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成为世人所称赞!
律宗作为汉传大乘佛教的重要宗派,也有其理论作支撑的。律宗基本经典的是“四律五论”,即:四律有《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只律》、《五分律》;五论有《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论》、《萨婆多论》、《明了论》。这些注疏,都是律宗学派传人必学的经典。
本文多次提及《四分律》,在此有必要概说一下,《四分律》内容有四个组成部分: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四分律》内容多,点到为止,不再赘叙!
在隋唐时期,与道宣法师创立的“南山宗”并行的还有“相部宗”及“东塔宗”两派律宗。虽然当时各有其传承及著述,但是,都没有形成气候,流传不久就失传了。只有南山律宗特别受到中土僧尼的欢迎,因此,汉传佛教律宗,唯南山一脉的传承至今。
搁笔之时,忽然想起终南山净业寺天王殿的一幅门联,上联:回首依依,穷奢极欲歌舞繁华,大梦场中谁识我?下联:到此歇歇,风清月白梵呗空灵,高峰顶上唤迷徒。这是南怀瑾先生撰写,在此,与诸君共赏!
------ ------
文 字:李文勇
图 片:李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