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纵队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南岛领导的一支人民武装,其前身是以1927年9月海南岛农民起义队伍为基础组建的琼崖讨逆革命军。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和琼崖军事委员会于先后在文昌、琼山等县组建琼崖讨逆革命军。9月至10月,琼崖特委领导举行武装起义。11月,琼崖讨逆革命军改编为琼崖工农革命军。1928年2月,琼崖工农革命军改称琼崖工农红军。
1928年初,国民党军4000余人抵琼,分三路“围剿”根据地红军。至1928年底,琼崖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受挫,琼崖革命转入低潮。为保存琼崖革命的火种,琼崖红军开始向母瑞山转移。1932年7月,国民党的“围剿”卷土重来,红军损失惨重。反“围剿”失败后,琼崖党政机关干部和红军指战员100多人再次转战母瑞山密林深处,经历8个多月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最后仅剩25人成功突围返回琼文地区,继续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琼崖特委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当局经过谈判,于1938年12月5日在琼山县云龙圩将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简称独立队),冯白驹任队长,约300人,编为3个中队。日军登陆海南后,独立队毅然开赴南渡江的重要渡口潭口,阻击日军渡江,产生了良好的政治影响。此后,独立队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并改称独立总队,由冯白驹任总队长,下编3个大队,在琼山、文昌、澄迈、临高、儋县、昌江、感恩等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琼崖抗日根据地。1939年冬,独立总队第三大队组织围困那大日军据点的战斗取得胜利,促进了海南岛西部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截至日本投降前夕,琼崖抗日独立纵队对日、伪军作战达2200余次,毙、伤、俘敌5800余人,自身也发展到7700多人,琼崖解放区已占全岛面积的五分之三,人口达100万以上。
解放战争时期,琼崖独立纵队继续发展壮大。1947年10月,琼崖独立纵队在白沙县红毛乡召开首次代表大会,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将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在冯白驹的带领下,琼崖纵队依靠自卫战争,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
1950年初,毛泽东指出了解放海南岛的两个有利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有冯白驹的配合”。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琼崖纵队发挥了关键的接应配合作用。
琼崖纵队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从一支农民武装队伍逐渐成长为具有坚强战斗力的人民军队,为琼崖革命的胜利和海南岛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坚持孤岛奋战,铸就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传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