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回望历史,我们推动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改革,取得了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成就,打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经济的现代化,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性质能真正充分地实现。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模式。但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不断应对新情况、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难题。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推进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加坚定地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的自我革命,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党的奋斗方向,团结带领人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清醒和自觉,始终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深化国家机构改革,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出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国家机构改革为抓手,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从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力、执行力、推进力。
推动法治体系建设,以法治现代化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提高各领域工作法治化水平,在法治框架下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具活力的社会环境
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更具活力的建设主体。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人才支撑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创生社会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党中央始终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将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作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强化人才支撑能力。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大力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