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引导学生增进热爱祖国的情感,洋口镇中心小学四年级(5)班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了以“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为主题的班本课程——《国学诵读》,现将本学期课程总结如下:
一、树立统一诵读目标:
1、《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墨梅》——元.王冕
3、《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4、《清明》——唐.杜牧
5、《塞下曲》——唐.卢纶
6、《江雪》——唐.柳宗元
7、《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8、《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9、《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10、《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二、将课程渗透孩子心中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借助“清平乐”的体裁特性,描绘出一幅江南农家风俗画面。落笔简单有致,声色俱全,栩栩如生。
墨梅
朱熹这首题写墨梅的诗,好在立意超凡,情志高远。墨梅,即画梅仅用水墨,不着任何色彩。首句“梦里清江醉墨香”言见墨梅而仿佛闻到梦中清江边的梅之馨香,令人陶醉。
卜算子·咏梅
作者将梅花的自然美与人的德善美有机地融为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词中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对仗、顶针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写出了梅花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和谦逊无私的高风亮节,较完美地实现了托物言志的目的
(学生配图)
清明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塞下曲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歌颂大丈夫从军赴边、生死搏战、凯旋受赏的诗。全诗表现出主人公从戎报国、立功边域的远大理想,赞扬了他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语言明快、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意蕴深长。
江雪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意则是表现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全诗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江畔独步寻花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惜春诗。纵览全诗,时空切换自然贴切,情感浓烈真挚,意境极其优美,是惜春诗中的名篇佳作。
宿新市徐公店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头二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画面上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春意盎然。
芙蓉楼送辛渐
这是古代送别诗经典之作。成诗约在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此诗为诗人送别朋友辛渐所作,描绘了清晨和朋友在江边离别分手的情景。
开展《国学诵读》班本课程,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民族文化之根,立民族精神之魂,在诵读国学过程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精神底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本学期的班本课程内容,也使学生们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在弘扬中培养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